论审美文化发展的四个要点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国家将审美教育纳入大力推行的方针政策中,奠定了审美文化的重要作用。审美具有形象性、相对性、实践性的特征,在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审美文化中的三大问题:主客分离思维、审美知识匮乏、审美意识缺失,这些问题导致审美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占有地位不足。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大解决要点:建立主客同一思维、具备基本审美知识、确立审美意识、培养必备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特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67-03
  关于审美文化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萌芽状态,古圣先贤都对审美有自己的见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艰苦岁月,党的领导人格外重视审美文化在推行政治思想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段,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对彼此的美学观点的互相学习、批评引发了美学领域的“文化革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党中央特别重视审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对审美的重要性作了讲话,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推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一举措,奠定了审美文化在国家政策方针中的地位作用。
  一、审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
  与当前道德的抽象性相比,审美的形象性具有鲜明的比对特点。将社会存在中的美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中,通过情感对有关物美的形象直接感受,领悟其中的内在美。与道德的抽象性相比,形象性的生动鲜明可以使人通过感官去欣赏客观实在中的美,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现实中美的事物喜闻乐见。
  (二)相对性
  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审美观有直接关系。是人在审美观的支配下,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所以美或丑的事物有可能有真的、假的、善的、恶的属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小丑通常大家不觉得丑,因为他能够给人带来欢乐,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享受的乐趣。再比如庄子描绘的人都是长相异常奇特,在现今的环境中,我们都认为是长相丑陋的。但他们的德行都异常高尚。同样我们认为长相很美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内心。所以说美丑是抽象的,相对的。这也是正确审美观的一部分,从现象中看本质,锻炼不被表象迷惑的本领。
  (三)实践性
  首先应该区分开实践审美与审美的实践性两个概念。前者强调审美的知识体系以“实践”理论为基础;后者强调将审美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即将审美的内容、方法应用到的人所处的社会各个环节中去。毋庸置疑,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对理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对审美的实践性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论直接从实践活动中得来;另外一种是学习已有的审美理论,从学习接受到运用自如,再到结合当前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反馈,不断调整修正,形成理论的自觉和自信。即便开始的学习运用生硬,不切合实际情况,也是有必要的,这是学术自主生长的根基。后者正是本文所秉持的原则。
  二、当前审美文化中的问题
  (一)主客思维分离
  关于审美主客思维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第一个是朱光潜的“美是主客同统一”。将朱光潜放在第一个派别,因为他是引起当时美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更多的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因为代表人物康德等人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朱光潜的审美著作中一直跟随着唯心的影子。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朱光潜不得不改变已有的话语模式。他企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来改正唯心思想,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样的新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是观点的理论来源。他认为人的审美感受离不开社会,属于社会中的感受。比如把人放到离开人类社会的荒岛中,脱离了社会性的人便不会注重审美,更不要说具有审美感受。因此这种感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是社会意识的范畴。而这种审美感受的来源便是社会存在,也就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物,只不过是社会中存在的物在人头脑中的反应结果而已。也就是说,审美感受对象是社会中的物在人头脑中反应后的影像。因此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虽然朱光潜竭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从新解读他的主客统一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隐藏在背后唯心主义的影子。朱光潜认为物的美感源自人的主观思维,将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都落到了意识形态方面,所以他的新观点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从中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审美文化在政治强压下的软弱无力,以致朱光潜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原先的审美话语体系来迎合当时政治在文化上的压迫。
  第二个派别是以蔡仪为首的“客观说”。他认为美只是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人的审美感受只不过是对物的这种自然属性的主观反映。蔡仪的审美文化直接来自于前苏联美学的影响,在当时所谓的文化方向上是没有错的。但是直接将美认定为物的自然属性,忽略了美的社会性,忽视了意识的能动性。因此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第三种说法是李泽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与蔡仪刻板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美是物的社会属性,因为源于人话的自然中,因此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最后一个派别是吕荧和高尔泰的“主观说”。吕荧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来源于人的意识。而高尔泰则认为,美的存在与否依赖于人的感受,感受不到就不存在。当然,从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来说,已经清楚地知道,这样的主观说里唯心主义的成分更多。
  (二)审美知识匮乏
  从人性角度来说,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但目前我国文化中注重真和善,还缺少一个美。相应审美基本知识在文化各个角度的渗透无法跟上步伐。从情的角度来说,文化是关于知情意信行的教育,这里的“情”必然包括美。但当前的文化多是通过道德培养,即思想道德知识来增强人的品德。缺少对人情感需要的探究。这也是目前审美文化中审美基本知识普遍缺乏的一个原因。
  从文化育德层面来说,审美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一个资产阶级话语变成了争夺国家政权的革命工具”,政权取得后,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革命话语权”[1]。新中国成立后,审美转变成经济建设的辅助工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话语代表。审美话语结构性的转换,最终彻底失去了原本微弱的话语权。这是导致当今审美文化处于尷尬地位的根本原因。也因此审美文化无法得到长足发展,审美基本知识普遍匮乏。   (三)审美意识缺失
  审美基础知识的缺失导致对审美概念模糊。这种模糊导致审美的归属不明。当前仍然有许多人把审美与审美观归结到美学的范畴,认为是美学专业,而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知识。正因为这种认识上的理解,导致人们普遍意识中将审美归结为美院、音乐学院这类艺术类学院的教学内容。应该清楚的是审美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是息息相关、互为一体的,将审美与其它内容简单割裂,片面孤立地认识这个问题,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审美比艺术教育中的美涵盖的内容更大、更丰富。
  三、增进审美文化的建议
  (一)建立主客同一思维
  从审美文化产生开始,关于美的本质就开始各种探讨,但一直无法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同样不在这里探讨。但建立审美主客同一的思维是必须且必要的。首先审美不是客观的。审美的对象是社会中存在的物。但是美并不是物的自然属性,因为人的主观意识作用到物上会对物产生能动性。也就是说美具有社会性,在这种社会性的支配性,会对社会中的物产生能动作用。因此可以否定审美是客观的。其次审美不是主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决定人的审美感受,诚然审美感受因时间、地点、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但离开物的审美感受是唯心主义的范畴。如果说审美感受是主观的,那么感受属于意识,就可以说意识是主观的,这明显与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相违背。因此审美不是主观的。最后审美不是主客对立的。众所周知人的审美感受离不开社会,属于社会中的感受。比如把人放到离开人类社会的荒岛中,脱离了社会性的人便不会注重审美,更不要说具有审美感受。因此这种感受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是社会意识的范畴。
  而这种审美感受的来源便是社会存在,也就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物。在审美活动中,社会中的物与审美感受缺一不可,因此审美不是主客对立的[2]。综上所述,审美文化的发展应该建立主客同一的思维,这是发展的前提。
  (二)具备基本审美知识
  有了主客同一的思维之后,还应该具备基本的审美知识。同样面对世界名画,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行与内行最大的区别便是基本审美知识的具备与否。懂得绘画基本知识的人可以从绘画技巧方面来评判画作的基本功底,懂得审美基础知识的人可以将画面与思想情境结合起来,体会画家当时的感觉,获得超越经验与人生的感悟。当前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人们精神世界贫乏,无法合理解决经济基础增长基础上,精神生活无法跟上的矛盾。
  基本审美知识的具备可以引起人对审美活动的好奇心。毕竟审美知识是感性认识,对审美的世界有一个思维上的模糊概念。但具体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各大感官的真实感受也是个未知数。这种情况自然会引起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即希望将思维上的模糊概念转变为具体可知的实感。鲍姆嘉滕和康德都认为审美是感性的,不同于认识,因此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审美[3]。但这样的观点又割裂了审美与认识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说关于世界名画的欣赏的问题,审美必须借助基本的审美知识展开,这里基本的审美知识就是前人理论的总结,这就是认识的环节,因此审美是基于认识的审美。
  (三)确立审美意识
  审美文化必须强调审美意识的重要性,这是审美的核心。如果审美意识缺乏,审美活动便是无中生有。审美文化与美学中审美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对象和范围不同。美学中的审美面向的是美学专业范围内的人,但是审美文化中的对象是所有处于社会中的人,即社会人。而社會人培养他人或自我教育最大的目标在于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美”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审美意识是人具备美的核心,是人对美的判断依据。
  (四)培养必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将主客同一思维、审美知识、审美意识运用到实践必备的才能,是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是对审美文化中感性知识不足所做的补充。审美能力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因此是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可以以三种方式展开。第一种是叠加式。即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审美能力搭建在理论之上,即层层叠加的关系。这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理论,进而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审美。第二种是嵌入式。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进而审美在指导过程中完成。第三种是介入式。即将理论介入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且不时抽身出来总结,然后再去介入到实践中[4]。这样的过程中,审美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带着审美意识,将必备的审美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认识每一阶段的二次飞跃中都认真总结,这便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摇篮。
  由于美学基础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审美文化没有理论根基,自然无法在众文化中站稳脚跟。当前审美文化在文化领域确实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但中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审美的内容,这是完善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只有正视审美文化的重要性,不断研究其中的问题,审美文化中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
  参考文献:
  〔1〕刘康.马克思主义与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2〕杨春时.后现代主义之后:形而上美学的重建[J].上海文化,2015(8):13-17.
  〔3〕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3(5):120-125.
  〔4〕高建平.美学怎样才能既是理论的学科,又具有实践性[J].上海文化,2015(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其他文献
有人曾调侃说,世界上最不靠谱的就是天气预报。头一天的预报说“明天有雨”。结果,第二天你带着伞出门,却发现艳阳高照。  实际上,天气不仅受到各种气团的影响,而且受到当地地形、水域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任何随机的因素变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因此,天气预报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那么,从古到今人们都是怎样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的呢?  甲骨文卜辞里的最早天气预报  商代后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
针对环状整体橡胶芯模的协调性及成形压力损失问题,提出了橡胶芯模分块组合的成形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其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
石漠化问题由来已久,早在300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中国西南岩溶地貌、岩溶石漠化就有描述.石漠化是与北方荒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并列的中国三大土地退化问题之一.它
论述了电镀清洁生产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了研制电镀清洁生产审计评审软件的方法、内容及其作用。
摘 要:钱学森晚年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是其一生学术事业的经验总结。本文三个方面递进认识了“大成智慧学”;即“大成智慧学”的时代背景、理论体系与当下意义。同时依据钱学森本人著述和相关研究文献对各个问题进行了展开,阐述了笔者对大成智慧的理解。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學;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56-04  
摘 要: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舆情引领,通过舆情引领更好地使大学生接受良好思想教育,使他们可以更好认知正确价值理念。文章以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领为分析对象,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接着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遇与挑战,再接着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便可以更好地
用概率方法分析夹具的定位误差,并与常用的极值法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概率分析方法的特点。
在2018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激烈角逐中,遵义市青少年代表队由于出色表现被誉为“刮起蓝色科技旋风”.他们在机器人、创客比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