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学类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国传统音乐一笔宝贵的文献财富。“亲亲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从歌颂领主的功绩到达官贵人的宴饮之乐在到田间地头的生活情趣。《诗经》的传颂早已不仅仅是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到今天,在历史轨迹中,《诗经》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音乐文化精神。《诗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从远古时期到文明世界的文化进程,标志着我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拥有的强大音乐理论体系。所以《诗经》是活在历史、未来中的最好的音乐文化。探索《诗经》的文化背景,是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非常重要的桥梁。
【关键字】诗经;春秋时期;采风制度;礼崩乐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诗经》开辟了中国最古老的诗词集,同时也是一部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民歌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就已经流传了。这本诗歌集里共保存了305首歌曲的唱词。所以《诗经》也常被人们叫做《诗三百》,在没有记谱法的古代,因为早先人们无法把音乐本身用符号固定下来,所以仅仅保留了音乐所负载的文字内容,因此《诗经》也应该称为我国最早的一本没有乐谱的歌曲集。
《诗经》的诞生,是公元前484年由孔子在周朝政府收集的三千多首诗歌的基础上,又在自己的游历中进行采访和考证,怀着对音乐的喜爱和对音乐文化的执着编著了《诗经》。因为周代是等级分明的朝代,孔子在那个时候属于“士”的阶级,所以他所编著《诗经》也有着它的阶级局限性,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阶级局限性,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音乐阶级所代表的不同的音乐风格。
虽然《诗经》 确切来说就只是一部“歌曲集”一类的著作。 但是,仅仅从这本著作中就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环境以及音乐的发展。因为《诗经》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完全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的。所以,说到《诗经》就不能不提到周朝的“采风”制度,具古籍记载,远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采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周天子每五年从镐京出巡一次,每到一地都要收集当地的民歌,意图通过民歌来进行当时的“民意普查”。通过民歌来观察和反映人民对统治者的情绪,通过利用民歌来做为统治的工具。据说各诸侯国那还为此专设了“采诗之官”,名曰“行人”,每年春秋两季就出去收集民歌,他们出行的时候,手拿着木铎,沿途百姓但闻木铎之声便出来献诗献歌,也就说明当时音乐这种歌唱形式还是非常普遍的,尤其对于中下层阶级的人们来说,简单的民歌和诗词就能表现出人们的一种生活趣味。通过“采风”,最后这些诗歌被各地采集后,呈现朝廷,交由当时的乐官保存,收入乐章底本。但是,现实主义的民歌是与统治者的意图有矛盾的,统治者们为了使诗歌便于自己利用,对收集来的民歌也是有要求的。第一,主要是通过采风以掌握民歌;第二,派专人修改民歌,然后再由统治者审查那些已经修改过民歌;第三,不同的场合所用音乐节目时,都具有政治目的的运用和选剔;第四,是利用民歌的音乐形式来书写统治者阶级方面的思想情感;第五,是对某些民歌,掩盖其原来的意义,对之进行歪曲的解释。所以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优秀的民歌在封建思想的迷雾的笼罩之中,失去了固有的光辉和原态。这些经过收集,整理,改编过的民歌,每逢遇到祭祀、朝会、宴飨、迎宾的场合,便拿出来演奏。后来,周室东迁以后,礼崩乐坏,文化下移,西周所保存的乐章也随之流落各地。但即使如此,通过这样的制度也保存和流传下了不少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优秀诗歌,能够通过这些看出现实主义早期的源头和萌芽。
《诗经》中的歌曲共分为了三类:《风》《雅》《颂》。
《风》这一类应该当属《诗经》的精华,其中大部分的民歌,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面貌。其中有一定的民主性和现实性,反映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有关于人民的劳动生活,有阶级统治压迫抗争的,有统治者荒淫无度的,有人民生活的苦痛,有爱情精神,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也有讲述民间和谐忠贞的爱情故事等等。其中我们较为熟悉的《国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述的就是关于爱情的一首情诗,其表达的含义也是积极乐观的,再有我们耳熟的《国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讲述的是爱人之间追求所爱而不及的一种惆怅苦闷。再有《魏风·硕鼠》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将剥削的统治者比喻为窃食庄稼的大老鼠,从而体现出人们对剥削阶级的一种愤恨,但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时表现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总的来说,这些诗歌体现出人们有了正义的觉醒,开始幻想光明的未来。启发和鼓舞后世的劳动人民不再受剥削和压迫,为了自由幸福生活而进行不断的斗争。
第二类《雅》,雅,亦是一种乐器。郑司农《笙师》中说:“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但又有人说“雅”即“雅言”,“正言”的意思,也就是指周代京畿地区的“官腔”“官话”所以《雅》应该就是用这种乐器伴奏的京调,是贵族文人作品。是“知识识分子”们的宴飨、交际时的音乐。但是作者却不能超脱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写作往往都局限于维持旧统治阶级利益。《雅》也因為音律的不同分为了《大雅》和《小雅》。《诗经·小雅》中《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这首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体现出了音乐和诗词文化的最好结合。《雅》表现出周朝等级森严的一种阶级象征。和礼乐制度的高度融合。 第三类《颂》,包括了《周颂》《鲁颂》《商颂》光是听名字就知道《颂》主要就是歌颂、颂扬统治阶级的诗歌。颂扬封建领主的“武功”“文德”,叙述生产的成绩,归功于封建领主,强调祭祀的神圣性等等。因为其中有些描写农事、生产的诗篇,例如《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讲述的是以周王的口气领导人们劳动耕作的场景。是一首以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大规模的发动了一些农奴劳动,利用劳动的成果来粉饰太平的情形。但是我们从另一方面又能从这些诗篇当中看到当时制度环境和精神面貌,从歌颂的人物中可以看到一些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这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时代意义。
这三类诗歌,就其写作的风格和所用的语汇来看,也有着相当的区别。第一类《风》,用的语汇,比较通俗明了,写作的风格也比较朴素,自然流利。第二类《雅》所用的语汇比较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画上比较细致,篇幅也比较长,可以看出在艺术上已经有了专业性的提高。第三類《颂》,一般来说语汇比较简单,语意比较晦涩,句法不如民歌那样整齐,可以看出除了这里包含一部分前统治阶级所采用的一些歌篇之外,这时候统治阶级新创作的歌篇,在文体上,同后来的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有着相似的倾向。特点是,脱离当时活生生的语言,喜欢运用更古时期的语言,用当时的古文以表示自己不同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民。
《诗经》的诞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因为《诗经》经历的时间较长,所以诗经内容不仅是包括了周代,从礼乐制度到开始礼崩乐坏再到文化下移,在承接各种民间音乐形式的一本著作。从诗经的分类中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统治阶级对等级分化的强制性,即使在春秋时期依然无法完全抹去,在其内容上发现除了《风》以外,《雅》《颂》这两类基本上还是统治阶级生活和思想的写照,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任何一代君主帝王,最看重的都是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后来君王们重视的宫廷雅乐一说应该也就是从这《诗经》当中《雅》《颂》发展而来的,而且更多地继承了《颂》中反现实的思想实质和脱离群众的艺术倾向。但即使在封建系统的笼罩下,不得不承认《诗经》已经是最早知道的带有民主性和觉醒性的著作。
诗词其实是非常好的历史文献,它并没有像真正的史书那样枯燥繁杂,而是简单易懂,同时现实性很强,从周代的采风制到孔子真正编完诗经,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完全是一个了解东周文化及春秋时期的最好史料。历史是最好的安答案,只有《诗经》才配代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最好的著作,因为《诗经》不仅开辟了我国的诗歌典范,伴随东周的礼乐制度使整个中国远古社会的音乐文化到达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通过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华夏民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在周朝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还包含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流都融合的过程产生出的音乐必定是当时典范。《诗经》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在《诗经》之后有楚辞,楚辞相对《诗经》主要收录一些南方的民歌,这也是继《诗经》之后周朝的东迁文化开始下移,南方民歌才得以释放和发展,所以《诗经》应该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著作。如果没有《诗经》这样一部音乐诗歌的著作。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文习俗。更不可能有将来那么多耳熟能详的诗歌典范,也不可能为后来的音乐的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
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多姿多彩,形式、内容、等等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饮水思源,应该好好探索,我国历史中优秀的音乐文化音乐知识,深刻发掘音乐文化中本民族的文化和特点。一本《诗经》足以称的上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许志刚.诗经解析[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葛涵婧(1995—),女,汉族,甘肃人,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关键字】诗经;春秋时期;采风制度;礼崩乐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诗经》开辟了中国最古老的诗词集,同时也是一部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民歌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就已经流传了。这本诗歌集里共保存了305首歌曲的唱词。所以《诗经》也常被人们叫做《诗三百》,在没有记谱法的古代,因为早先人们无法把音乐本身用符号固定下来,所以仅仅保留了音乐所负载的文字内容,因此《诗经》也应该称为我国最早的一本没有乐谱的歌曲集。
《诗经》的诞生,是公元前484年由孔子在周朝政府收集的三千多首诗歌的基础上,又在自己的游历中进行采访和考证,怀着对音乐的喜爱和对音乐文化的执着编著了《诗经》。因为周代是等级分明的朝代,孔子在那个时候属于“士”的阶级,所以他所编著《诗经》也有着它的阶级局限性,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阶级局限性,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音乐阶级所代表的不同的音乐风格。
虽然《诗经》 确切来说就只是一部“歌曲集”一类的著作。 但是,仅仅从这本著作中就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环境以及音乐的发展。因为《诗经》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完全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的。所以,说到《诗经》就不能不提到周朝的“采风”制度,具古籍记载,远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采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周天子每五年从镐京出巡一次,每到一地都要收集当地的民歌,意图通过民歌来进行当时的“民意普查”。通过民歌来观察和反映人民对统治者的情绪,通过利用民歌来做为统治的工具。据说各诸侯国那还为此专设了“采诗之官”,名曰“行人”,每年春秋两季就出去收集民歌,他们出行的时候,手拿着木铎,沿途百姓但闻木铎之声便出来献诗献歌,也就说明当时音乐这种歌唱形式还是非常普遍的,尤其对于中下层阶级的人们来说,简单的民歌和诗词就能表现出人们的一种生活趣味。通过“采风”,最后这些诗歌被各地采集后,呈现朝廷,交由当时的乐官保存,收入乐章底本。但是,现实主义的民歌是与统治者的意图有矛盾的,统治者们为了使诗歌便于自己利用,对收集来的民歌也是有要求的。第一,主要是通过采风以掌握民歌;第二,派专人修改民歌,然后再由统治者审查那些已经修改过民歌;第三,不同的场合所用音乐节目时,都具有政治目的的运用和选剔;第四,是利用民歌的音乐形式来书写统治者阶级方面的思想情感;第五,是对某些民歌,掩盖其原来的意义,对之进行歪曲的解释。所以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优秀的民歌在封建思想的迷雾的笼罩之中,失去了固有的光辉和原态。这些经过收集,整理,改编过的民歌,每逢遇到祭祀、朝会、宴飨、迎宾的场合,便拿出来演奏。后来,周室东迁以后,礼崩乐坏,文化下移,西周所保存的乐章也随之流落各地。但即使如此,通过这样的制度也保存和流传下了不少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优秀诗歌,能够通过这些看出现实主义早期的源头和萌芽。
《诗经》中的歌曲共分为了三类:《风》《雅》《颂》。
《风》这一类应该当属《诗经》的精华,其中大部分的民歌,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面貌。其中有一定的民主性和现实性,反映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有关于人民的劳动生活,有阶级统治压迫抗争的,有统治者荒淫无度的,有人民生活的苦痛,有爱情精神,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也有讲述民间和谐忠贞的爱情故事等等。其中我们较为熟悉的《国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述的就是关于爱情的一首情诗,其表达的含义也是积极乐观的,再有我们耳熟的《国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讲述的是爱人之间追求所爱而不及的一种惆怅苦闷。再有《魏风·硕鼠》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将剥削的统治者比喻为窃食庄稼的大老鼠,从而体现出人们对剥削阶级的一种愤恨,但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时表现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总的来说,这些诗歌体现出人们有了正义的觉醒,开始幻想光明的未来。启发和鼓舞后世的劳动人民不再受剥削和压迫,为了自由幸福生活而进行不断的斗争。
第二类《雅》,雅,亦是一种乐器。郑司农《笙师》中说:“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但又有人说“雅”即“雅言”,“正言”的意思,也就是指周代京畿地区的“官腔”“官话”所以《雅》应该就是用这种乐器伴奏的京调,是贵族文人作品。是“知识识分子”们的宴飨、交际时的音乐。但是作者却不能超脱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写作往往都局限于维持旧统治阶级利益。《雅》也因為音律的不同分为了《大雅》和《小雅》。《诗经·小雅》中《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这首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体现出了音乐和诗词文化的最好结合。《雅》表现出周朝等级森严的一种阶级象征。和礼乐制度的高度融合。 第三类《颂》,包括了《周颂》《鲁颂》《商颂》光是听名字就知道《颂》主要就是歌颂、颂扬统治阶级的诗歌。颂扬封建领主的“武功”“文德”,叙述生产的成绩,归功于封建领主,强调祭祀的神圣性等等。因为其中有些描写农事、生产的诗篇,例如《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讲述的是以周王的口气领导人们劳动耕作的场景。是一首以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大规模的发动了一些农奴劳动,利用劳动的成果来粉饰太平的情形。但是我们从另一方面又能从这些诗篇当中看到当时制度环境和精神面貌,从歌颂的人物中可以看到一些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这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时代意义。
这三类诗歌,就其写作的风格和所用的语汇来看,也有着相当的区别。第一类《风》,用的语汇,比较通俗明了,写作的风格也比较朴素,自然流利。第二类《雅》所用的语汇比较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画上比较细致,篇幅也比较长,可以看出在艺术上已经有了专业性的提高。第三類《颂》,一般来说语汇比较简单,语意比较晦涩,句法不如民歌那样整齐,可以看出除了这里包含一部分前统治阶级所采用的一些歌篇之外,这时候统治阶级新创作的歌篇,在文体上,同后来的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有着相似的倾向。特点是,脱离当时活生生的语言,喜欢运用更古时期的语言,用当时的古文以表示自己不同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民。
《诗经》的诞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因为《诗经》经历的时间较长,所以诗经内容不仅是包括了周代,从礼乐制度到开始礼崩乐坏再到文化下移,在承接各种民间音乐形式的一本著作。从诗经的分类中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统治阶级对等级分化的强制性,即使在春秋时期依然无法完全抹去,在其内容上发现除了《风》以外,《雅》《颂》这两类基本上还是统治阶级生活和思想的写照,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任何一代君主帝王,最看重的都是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后来君王们重视的宫廷雅乐一说应该也就是从这《诗经》当中《雅》《颂》发展而来的,而且更多地继承了《颂》中反现实的思想实质和脱离群众的艺术倾向。但即使在封建系统的笼罩下,不得不承认《诗经》已经是最早知道的带有民主性和觉醒性的著作。
诗词其实是非常好的历史文献,它并没有像真正的史书那样枯燥繁杂,而是简单易懂,同时现实性很强,从周代的采风制到孔子真正编完诗经,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完全是一个了解东周文化及春秋时期的最好史料。历史是最好的安答案,只有《诗经》才配代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最好的著作,因为《诗经》不仅开辟了我国的诗歌典范,伴随东周的礼乐制度使整个中国远古社会的音乐文化到达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通过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华夏民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在周朝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还包含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流都融合的过程产生出的音乐必定是当时典范。《诗经》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在《诗经》之后有楚辞,楚辞相对《诗经》主要收录一些南方的民歌,这也是继《诗经》之后周朝的东迁文化开始下移,南方民歌才得以释放和发展,所以《诗经》应该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著作。如果没有《诗经》这样一部音乐诗歌的著作。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文习俗。更不可能有将来那么多耳熟能详的诗歌典范,也不可能为后来的音乐的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
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多姿多彩,形式、内容、等等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饮水思源,应该好好探索,我国历史中优秀的音乐文化音乐知识,深刻发掘音乐文化中本民族的文化和特点。一本《诗经》足以称的上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许志刚.诗经解析[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作者简介:葛涵婧(1995—),女,汉族,甘肃人,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