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 逆向 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大,可教性强,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发展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主动的、较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给每位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动力与机会。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展开思路,勇敢发言,积极争论。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6、60、6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6米=60分米=6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6元=60角=6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6元=6.0元=6.00元、6米=6.0米=6.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情境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得出结论。
二、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判断题“整数的末尾添上三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0倍”时,学生讨论分析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课上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谁知,下课后,一个学生在路上拦住我说:“老师,‘整数的末尾添上三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0倍’这句话是错的,因为零扩大1000倍还是0。”听完,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我怎么这么粗心呢!”思想斗争了片刻,我对这个学生诚恳地说:“你分析得很正确,谢谢你帮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下节课上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第二天的课上,我对全班做了检讨,并郑重地表扬了这个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件事看似小事,却带来了很大的效应,在后来的数学课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就敢随时提出来讨论解决。
三、解题练习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要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重要的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
四、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当代美国数学家和教育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归谬法和间接证法都是发明创造的有效工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多数的中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或者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正、逆双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学生的创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先不要急于评价、得出结论,而是主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应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有的学生爱“插嘴”,教师应从正面思考,理解为学生思维敏捷而不是理解为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并当场表扬学生的思维敏捷,要求全体学生向他学习。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评价,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发展,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应多给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正确的行为或好的成绩多表示一些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创新 逆向 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大,可教性强,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发展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主动的、较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给每位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动力与机会。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展开思路,勇敢发言,积极争论。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6、60、6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6米=60分米=6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6元=60角=6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6元=6.0元=6.00元、6米=6.0米=6.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情境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得出结论。
二、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判断题“整数的末尾添上三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0倍”时,学生讨论分析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课上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谁知,下课后,一个学生在路上拦住我说:“老师,‘整数的末尾添上三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00倍’这句话是错的,因为零扩大1000倍还是0。”听完,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我怎么这么粗心呢!”思想斗争了片刻,我对这个学生诚恳地说:“你分析得很正确,谢谢你帮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下节课上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第二天的课上,我对全班做了检讨,并郑重地表扬了这个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件事看似小事,却带来了很大的效应,在后来的数学课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就敢随时提出来讨论解决。
三、解题练习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要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重要的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
四、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当代美国数学家和教育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归谬法和间接证法都是发明创造的有效工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多数的中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或者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正、逆双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学生的创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先不要急于评价、得出结论,而是主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应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有的学生爱“插嘴”,教师应从正面思考,理解为学生思维敏捷而不是理解为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并当场表扬学生的思维敏捷,要求全体学生向他学习。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评价,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发展,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应多给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正确的行为或好的成绩多表示一些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