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进餐情况是小朋友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小班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而且因为他们刚换了环境,走出了家人的包围圈,对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这个时间段,是我们对他们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对正确的行为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他们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
一、小班幼儿进餐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小班幼儿在家都是由家长喂饭的,很多孩子在家养成了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
第一,吃饭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口外。
第二,午餐时桌面比较脏、饭菜撒了一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有的在家需要大人端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
在幼儿园不肯自己动手,等着老师、保育员来喂。
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作为小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的进餐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行为,帮助每一个幼儿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探索
1.做好餐前活动的组织。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一些安静活动,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如通过讲故事、听儿歌,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也可在餐前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向孩子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并且介绍这些食物对宝宝身体的益处,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
进餐前洗手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儿歌“小手真干净”、“小手真有用”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并学习洗手的方法。在教幼儿洗手时,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特地在墙上张贴了一组洗手步骤图,并且在每张图片上配上了一些简短的字,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卷起袖子再洗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两只手儿甩一甩,小手变得白又白。”在反复的练习中,幼儿逐步掌握了正确的洗手顺序及方法,养成了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2.做好进餐过程中的组织
(1)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要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进餐环境,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定、愉快地进餐。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可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孩子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2)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情况。
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的特点,可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在进餐前,教师有意识地吸吸鼻子,夸张地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 还有木耳炒肉片呢,多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 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引发了幼儿的食欲,这样,小朋友们也学着我的“馋”样,动手吃起饭来。班里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碰到吃蔬菜时,很多小朋友就皱起了眉头,挑着拣着就是不愿意吃。可以通过拿小动物玩偶、播放动画等方式,说是让它们抢孩子们的菜吃,他们一下子来劲了,都低下头吃起了青菜,吃得又快又香。对于小班的幼儿,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从而保证了幼儿食物有均衡的营养。
(3)少盛多添,逐渐加量。
教师给幼儿盛饭时,要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时再添。因为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有些幼儿挑食,如果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对这类幼儿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有的幼儿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少给他盛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学会吃胡萝卜了,真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了幼儿的食欲,帮助孩子逐渐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4)适度表扬。
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认同,当幼儿的某些方面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使之已有的一些良好的习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进餐的过程中,对于幼儿良好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如奖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或是一个微笑、拥抱等精神奖励,都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3.餐后活动组织。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卫生也从老师口中的一个深奥的词语变成了他的一种自觉行动了。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壮成长。
一、小班幼儿进餐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小班幼儿在家都是由家长喂饭的,很多孩子在家养成了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
第一,吃饭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口外。
第二,午餐时桌面比较脏、饭菜撒了一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有的在家需要大人端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
在幼儿园不肯自己动手,等着老师、保育员来喂。
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作为小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的进餐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行为,帮助每一个幼儿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探索
1.做好餐前活动的组织。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一些安静活动,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如通过讲故事、听儿歌,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也可在餐前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向孩子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并且介绍这些食物对宝宝身体的益处,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
进餐前洗手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儿歌“小手真干净”、“小手真有用”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并学习洗手的方法。在教幼儿洗手时,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特地在墙上张贴了一组洗手步骤图,并且在每张图片上配上了一些简短的字,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卷起袖子再洗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两只手儿甩一甩,小手变得白又白。”在反复的练习中,幼儿逐步掌握了正确的洗手顺序及方法,养成了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2.做好进餐过程中的组织
(1)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要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进餐环境,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定、愉快地进餐。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可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激励幼儿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孩子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2)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情况。
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的特点,可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在进餐前,教师有意识地吸吸鼻子,夸张地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 还有木耳炒肉片呢,多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 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引发了幼儿的食欲,这样,小朋友们也学着我的“馋”样,动手吃起饭来。班里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碰到吃蔬菜时,很多小朋友就皱起了眉头,挑着拣着就是不愿意吃。可以通过拿小动物玩偶、播放动画等方式,说是让它们抢孩子们的菜吃,他们一下子来劲了,都低下头吃起了青菜,吃得又快又香。对于小班的幼儿,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从而保证了幼儿食物有均衡的营养。
(3)少盛多添,逐渐加量。
教师给幼儿盛饭时,要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时再添。因为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有些幼儿挑食,如果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对这类幼儿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有的幼儿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少给他盛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学会吃胡萝卜了,真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了幼儿的食欲,帮助孩子逐渐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4)适度表扬。
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认同,当幼儿的某些方面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使之已有的一些良好的习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进餐的过程中,对于幼儿良好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如奖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或是一个微笑、拥抱等精神奖励,都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3.餐后活动组织。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卫生也从老师口中的一个深奥的词语变成了他的一种自觉行动了。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