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习方式;新课程;
合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48—01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特点,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特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我要学”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构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闷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知识、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课前就布置了让学生观察用瓷砖所铺设地面的作业,启发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为什么不规则的四边形可以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反而规则的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却做不到?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起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数学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我能学”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或压抑了学生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新教材》在内容和版式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探索。
例如:在学习“去括号与添括号”这一节时,我尝试着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材的指导下,经历了回忆、观察、概括、应用的过程,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将其独到的见解“传授”给我:“其实只要把括号前的+、-号看作系数+1和-1,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独立探索的成果,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其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我选学”
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尽量把问题设计得有一定弹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一些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发展的目标。
进行作业改革——“实践学”
把学生课外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给他们,可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和实效性。我将学生的作业分为“搜集问题型”、“动手制作型”、“实践调查型”,并将书面作业、反思作业、阅读作业、复习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内容、规范的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课余学习,强化作业的检查及反馈,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可逐步淡化传统以演练为主的作业内容,以后即使不留书面作业,学生也能独立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完全依赖新教材,无异于换汤不换药,难以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只有在转变了教育观的前提下,对新教材加以发挥创造,才能使生动的新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合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48—01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特点,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特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我要学”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构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闷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知识、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课前就布置了让学生观察用瓷砖所铺设地面的作业,启发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为什么不规则的四边形可以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反而规则的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却做不到?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起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数学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我能学”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或压抑了学生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新教材》在内容和版式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探索。
例如:在学习“去括号与添括号”这一节时,我尝试着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材的指导下,经历了回忆、观察、概括、应用的过程,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将其独到的见解“传授”给我:“其实只要把括号前的+、-号看作系数+1和-1,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独立探索的成果,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其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我选学”
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尽量把问题设计得有一定弹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一些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发展的目标。
进行作业改革——“实践学”
把学生课外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给他们,可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和实效性。我将学生的作业分为“搜集问题型”、“动手制作型”、“实践调查型”,并将书面作业、反思作业、阅读作业、复习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内容、规范的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课余学习,强化作业的检查及反馈,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可逐步淡化传统以演练为主的作业内容,以后即使不留书面作业,学生也能独立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完全依赖新教材,无异于换汤不换药,难以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只有在转变了教育观的前提下,对新教材加以发挥创造,才能使生动的新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