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n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文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文学批评也在不停地演变,影响着老舍及作品,使得老舍研究在不断迭变,并呈现出新的形态。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方面,老舍研究所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积极探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具有关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分析
  (一)主要概况
  此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分为两大主流:一是文化的批评,二是政治的批评。前者以京派批评形态为主,后者将左翼批评形态作为基础。20世纪30年代,老舍以艺术家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所以很多文学批评家都表现出对艺术强烈的追求。正是因为如此,批评形态对其影响微乎其微。1930年创立的左联与左翼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该文学运动关键的构成部分,为文学批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仍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左翼批评形态中的人物分析可知,其虽然在文学、背景等层面存在較大的差异性,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键的批评策略为反省“五四”和第一个十年批评实践。当时的革命家由于大部分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接触革命有限,加之极左思潮影响,所以写出的不朽之作寥寥无几。而能够发表长篇小说、写出优秀作品的作家,主要是部分超然物外且有一定艺术经验的作家。在此方面,老舍便是最主要的代表,其追求有关个人阅读感受的批评,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艺术本身。
  (二)老舍研究呈现出来的批评形态
  1.艺术形式审美的批评形态
  30年代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京派与左翼批评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对文学批评持有相应的自觉态度,思想上几乎不受约束,很少掺杂感情因素。该阶段的老舍也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其并没有派系,与这些批评家有很多契合之处。当老舍处于隐秘的角落,随心探索文学时,其个性色彩被这些批评家中的重要代表朱自清发现,给老舍研究奠了坚实基础。朱自清认为,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等量齐观,对艺术审美价值给予了高度重视,所以其批评主要为艺术形式审美的批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如对同类创作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直觉地感悟作品的韵味等等,他独特的批评观点,使其成为老舍研究第一人。针对老舍作品中人物最终命运的设计,朱自清是比较欣赏的,认为其和谴责小说存在一定的区别性。例如,在《赵子约》和《老张的哲学》中,朱自清认为在性格描写层面,与谴责小说的杂集话柄存在差异性。在作品中,性格扩大,最后严肃悲剧的收场彰显着现代小说的特色。朱自清还对老舍的写景手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其手法是老舍的拿手好戏,与此同时,还对作品结构进行探讨,认为大体结构是比较紧凑的。从朱自清对老舍作品的批判来看,其相关评价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都与老舍作品是相符合的,并且也能感受到严谨的批判精神,具有合理性、客观性特征,给老舍研究埋下了基石。
  2.印象批评形态
  京派比较注重直观感受,对美学的真精神有独特的看法,认为其是在反功利。其中,李长之就是京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主张批评是反奴性的,其个人比较倾向于感情的批评主义。从整体上来看,其批评理论属于印象批评的典型代表,也就是注重批评的主体意识,关注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对于老舍作品,李长之也是根据印象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评价的。如《猫城记》,李长之在对其批评时,和老舍之前作品展开对比,明确此作品呈现出新的特色,不仅对中国一般的国民性进行讽刺,还自我表白,表明老舍流露了真情实感。在对老舍《猫城记》肯定的同时,李长之也指出了缺点,认为老舍对病原的认识不足,大多评价都带着印象批评的视角,实则是感悟式的印象批评。
  二、20世纪40年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分析
  (一)主要概况
  20世纪40年代文学受社会环境影响,分流为三,文学观念也获得统一,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从文学批评的主流来看,其更具独立性,自觉继承了战斗传统,也融入了新文学的革命精神,使得社会演绎的批评成为主要的方向。因为处于抗战时期,所以文学更多的是为抗战服务的,文学体裁开始轻型化,报告文学受到欢迎,文学创作概念化倾向较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作家艺术修养不达标,另一方面是战时宣传需要。针对文本解读方式也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如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解读、借助基本文学理论进行批评。
  (二)老舍研究呈现出来的批评形态
   40年代,社会演绎批评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多方面,而对老舍作品研究的影响属于重点。针对老舍作品,巴人认为其所描述的祥子属于世俗的类型。单纯地从其作品来看,老舍对革命的认识,也是世俗的。对于没有人批判其思想本质的反动性,其认为不是正常现象。此种评判方式虽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却有代表性,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和其是否为革命服务。许杰持有强烈的文学批判态度,针对老舍的《骆驼祥子》,他还进行了相应的评判,虽然对结构设计、性格描述都进行了肯定,但基本意图并不是肯定的,在评判时,表明作品否定了个人主义,没有真正完成教育任务、存在主观化现象等等,如针对祥子结局处理缺乏客观性、未给中国人民指出光明道路。虽然对老舍的种种评论以是否为革命服务为出发点,但在当时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
   (一)主要概况
   新中国成立,促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给老舍研究创设了新环境,提供了新思维。“十七年”时期老舍的创作依然在进行,老舍研究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但是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却与之前出现了较大区别。具体表现为:社会批评更引人重视,艺术批评则被冷落。
  (二)老舍研究呈现出来的批评形态
  此时期,老舍也开始走向了新生活,在社会服务方面热情高涨,此举受到了批评家的肯定,他们尤为赞同老舍对新生活的敏感。同时,文学批评也将社会标准放在第一位。在老舍新作的研究中,社会学批评是较为常见的。老舍的《红大院》《青年突击队》等作品都博得赞扬声。在“左”倾思潮的不断泛滥下,老舍研究的发展境况也受到了影响,评价的偏差更加凸显。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很多批评家认为其存在缺陷,没有给人光明。可见,老舍作品受社会学影响深刻,“十七年”的文学批评,容易阻碍文学创作。
  四、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
  (一)主要概括
  新时期文学批评呈现了新的面貌,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日益增加。文学批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更为紧密。文学批评逐渐独立起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格局。虽然文学批评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是也有不成熟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西方观念的引进出现过急的状况,未有效消化,并忽略了传统的批评形态。总之,文学批评呈现了多元化格局。
  (二)老舍研究呈现出来的批评形态
  新阶段,在老舍的研究中是比较注重文本世界的,所以相关研究都从文本出发,并对一些旧作进行了挖掘,站在不同视角进行分析。例如,《茶馆》《骆驼祥子》等,通常都是依托社会历史批判的标准进行文学批判,所以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一定的倾向,存在外在的功利性。在文学的高速发展下,西方理论逐渐融入进来,促使新的文学批评方式应运而生,有很多批评者借助比较文学批评手段来研究老舍,为老舍的研究提供了助力,使其耳目一新。在对老舍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了解到其并不是从社会变革视角看待社会的,所以表明不应该仅以单独视角开展分析,在该背景下,向着艺术评价和社会评价前进,在整体上提高了研究境界,为日后研究做好了铺垫。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文学领域,老舍做出了重大贡献,老舍研究留下的启示是值得思考的,老舍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反映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变化。新时代不断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客观地总结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有助于为新世纪文化事业进步指明新方向,指引其更好地发展。
其他文献
早上,公公又像往常一样把画眉鸟从树上拿下来,放在不锈钢水盆里,让它自行洗澡,顺便清除笼子底下积累的鸟粪。  画眉鸟在水上欢快跳跃,不时发出悦耳鸣叫。也许是它太过欢乐,引来一些鸟儿在树枝间不时探望。  前日刚刚下过雨,堆在院子里的铁皮瓦凹陷处积了些水。一只体形娇小的红喉姬鹟飞到铁皮瓦上,机警地转动小脑袋,自以为无人注意它,步入积水中,低头喝水。然后,又钻进水里洗脸,展开翅膀蘸上水甩一下,再甩一下,玩
期刊
在我幼年,每逢春节,父亲都有雷打不动的品茶习惯。那一幕幕如诗的意象,似禅的情境,定格在我稚嫩的心灵里。  除夕,父亲把早已买好的黑砖茶,用菜刀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劈开,放在茶袋里。等天黑下来,在院子里用木柴垒好“旺火”堆,挂起自制的红灯笼,然后,从茶袋里取出适量茶叶,放入壶,盛满水,置于已经烧红的铁锅里,开始煮茶。等水开一刻后,便把壶里的淡茶倒入杯里,打开茶壶盖,把杯里的淡茶水归入茶壶,倒出倒入,
期刊
老家的乡亲在街上卖红薯,非要送我几块儿尝尝鲜,拗不过他,只好从命。  那甜甜的红薯,早把我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那个美丽的小山村。  农历六月,每逢周末,村里的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上山放牛。  俗话说:“过了六月六(lù),红薯鸡蛋粗。”淘气的我们到地里找到枝叶最茂盛的红薯,从窝边小心翼翼地掏一个洞,用怕惊动熟睡的婴儿一样的轻动作,慢慢地把并不大的红薯极其小心地掰下来,然后重新封好土,还美其名
期刊
大年初一,西安大唐不夜城,龙腾虎跃,火树银花,游人如织.rn锦衣绣袄妙龄人,樱桃小嘴柳叶眉,手持画扇金步摇.回眸一笑百媚生,惊鸿一瞥万世沦陷.rn面如傅粉,唇如涂朱,一袭长袍裹
期刊
2020年6月,根据网络悬疑作家紫金陈《坏小孩》改编的爱奇艺网剧《隐秘的角落》一经播出,立刻以黑马之姿席卷各大平台,霸占微博热搜,引发全社会热议.出自秦昊饰演的角色张东升
期刊
林黛玉作为东方重要作品《红楼梦》中的主要女性角色,简·爱作为西方著名小说《简·爱》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两个人的命运大不相同:一个是“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一个是困难坎坷、一波三折,却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主要是受19世纪前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分析,可进一步了解19世纪东西方的大致情况,并与当今时代相联系,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文化,更为了解世界状况,
期刊
花总于暗夜悄然绽放,雨总会漫无边际地恣意挥洒,风也总是毫无征兆地随时乍起,雪落、雪化也总是了无声息,而日子也如流水般一天天远去,没有印迹,只把沧桑写满脸庞、眼底.rn每
期刊
《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它写于1915年,收录在弗罗斯特的第三本诗集《山间》中。这首诗描述了“我”在林中遭遇歧路,观察比较了两条道路,选择了其中一条,并想象了多年后会如何应对这件事。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捕捉到了森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并用隐喻唤起了丰富的联想,从而烘托了岔路在人生中的哲学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未选择之路》中“路”这一意象的分析,探究隐含在文本中的诗人的人生哲学,以
期刊
4月27日,是我和爱人的结婚纪念日。为了隆重庆祝这美好的日子,我提前去了好几个金店,看好了几款做工精细的纯金项链,准备纪念日当天和爱人一起过来,给她一个惊喜,也弥补我心中的一份亏欠。  结婚的时候,就没有送给爱人“三金”,结婚后,每当看到别人的媳妇都戴着金项链,我便十分愧疚。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我的爱人在人前风光起来。没过几年,也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悄悄买了一条20克的项链送给了爱人。爱人十分惊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