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文章把小学语文朗读巧妙地比喻成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技巧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 重要性 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标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
一、真材实料,“朗读之桥”方可坚固
众所周知,要建成一座坚固的桥,前提是保证有货真价实并且充足的材料。我们的朗读之“桥”,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是最实在的材料。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到的程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有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科学施工,“朗读之桥”方可规范、合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全面施工,“朗读之桥”方可如期竣工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读训练全面开花。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
四、验收过关,“朗读之桥”方可放心使用
朗读之“验收”,即评价之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激励学生朗读。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还可以两人互评。以前后桌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
总之,指导学生以朗读感悟文本,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需要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老师常抓不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架起这样一座朗读之“桥”,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作家的生活世界、作品的思想世界对接、交融,构成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思娜 舒华 刘艳茹 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2]卢偓 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陈少华 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中小学教学研究。
[4]《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5]丁朝蓬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6]赵令英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第15期。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 重要性 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标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
一、真材实料,“朗读之桥”方可坚固
众所周知,要建成一座坚固的桥,前提是保证有货真价实并且充足的材料。我们的朗读之“桥”,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是最实在的材料。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到的程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有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科学施工,“朗读之桥”方可规范、合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全面施工,“朗读之桥”方可如期竣工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读训练全面开花。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
四、验收过关,“朗读之桥”方可放心使用
朗读之“验收”,即评价之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激励学生朗读。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还可以两人互评。以前后桌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
总之,指导学生以朗读感悟文本,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需要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老师常抓不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架起这样一座朗读之“桥”,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作家的生活世界、作品的思想世界对接、交融,构成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思娜 舒华 刘艳茹 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2]卢偓 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陈少华 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中小学教学研究。
[4]《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5]丁朝蓬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6]赵令英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