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歌曲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奏出的时代最强音,在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又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生为主要力量,他们主动创作并转播抗日救亡歌曲,在民族危亡之际,主动组织起来,将“抗战”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为抗日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关键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抗战歌曲;抗战音乐刊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26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那么为这首史诗作伴奏的,是一大批音乐家所创作的抗战歌曲。抗战歌曲是时代的强音、战斗的号角。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歌曲不仅响彻祖国的前线后方、工厂、农村、课堂、营房,鼓舞人民的战斗激情,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念,而且越过国际,飞向五湖四海。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抗日歌声依然响彻海内外。2015年9月3日胜利大阅兵仪式上,抗战歌曲伴随始终。今天,抗战歌曲依然在海内外华人、华侨中传唱。抗日歌曲的历史影响和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鲜为人知的是,很多抗日救亡歌曲是由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生创作。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师黄自就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救亡歌曲。在国立上海音专老师黄自、陈洪教育与影响下,国立上海音专毕业生吕骥、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夏之秋、张曙等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嘉陵江上》作曲者为贺绿汀,贺绿汀也是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直到晚年他还深切怀念他的老师黄自。贺绿汀在抗战时期参加救亡演剧队第一队,沿途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编写,1937年版《全面抗战歌曲集》里收藏的歌曲大多为贺绿汀自己谱写。在山西临汾,贺绿汀作词作曲《游击队歌》问世。该歌原创手稿现存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救亡歌曲《思乡曲》作曲者为夏之秋。夏之秋1936年曾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夏之秋还曾为歌颂四行仓库抗日英雄的歌曲《歌八百壮士》谱曲。
1937年“保卫大上海运动”期间的两首著名歌曲《上海战歌》《保卫大上海》,谱曲者分别为国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黄自的得意门生陈田鹤、刘雪庵。
著名音乐家吕骥是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骄傲。1930年代吕骥曾三次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钢琴、作曲。大家所知道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等抗日歌曲为吕骥创作。吕骥1938年到延安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并任其音乐系主任及教务主任。
1940年被周恩来同志称为与聂耳齐名的“中国文化战线上的猛将”——张曙也是国立上海音专学生。他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定影响。张曙在1933年以后谱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其中《还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广泛影响。1938年出版的田汉话剧剧本《卢沟桥》中,有《芦沟问答》《芦沟月》《征交别》《秦汉访友》《彦章摆渡》《暴风雨前奏曲》《送出征勇士歌》《好大刀》八首插曲,全部由张曙谱曲。张曙当年在中国抗战文艺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
近期,央视新闻频道放的抗日歌曲《长城谣》,谱曲者即刘雪庵。刘同样是国立音专毕业生。他在抗战时期谱写过不少抗战歌曲。流亡三部曲中两部《流亡》《上前线》为刘雪庵谱曲。至今在台湾地区视为空军军歌的《永生的八一四》,也由刘雪庵谱曲。
国立上海音专毕业生的爱国救亡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便成立“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抗日救国会”,募捐发电慰劳黑龙江马占山将军。黄自老师谱写曲歌外,还在音专读书的刘雪庵即兴创作诗歌一首:《送北上将士》。
1937年8月,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生刘雪庵、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谭小麟等,鉴于华北战危、时局严重,特发起组织作曲者协会,即“中国作曲者协会”,以团结乐坛同仁,创作救亡歌曲,以音乐力量,来唤起群众,激发士气,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作曲者协会”成立后,组织已经开赴陕、鄂、豫、鲁、闽等各地的上海国立音专毕业生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冼星海、沙梅等创作歌曲,其中,《保卫大上海》为中国作曲者协会成立后组织创作的第一首歌。
为满足各方面需求,1937年10月“中国作曲者协会”主编《战歌周刊》,专载各种救亡歌曲及其详细伴奏,并联合沪上各个演奏家,常常举行歌唱播音及救亡演奏会。《战歌周刊》为抗战以来中国唯一的宣传抗战的音乐期刊,在沪出版4期,1938年1月迁至武汉,改名《战歌》。10月25日,武汉失守,再迁重庆。翌年4月,以“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歌社”名义主编,在重庆出刊,实际负责该刊工作的是刘雪庵。《战歌》曲文并重,注意各地“救亡歌声”和音乐论著的报导。该刊所载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打柴歌》《游击队歌》等大部分为国立音专学校毕业生创作,在全国有极大影响。此份周刊雖然简陋,但对研究国立音专历史、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历史,有很高价值。
正如国立音专毕业生在1937年《战歌周刊》所言:简单明了的歌曲或曲调的独唱或齐唱,易作、易学、易教,看起来简单,却能不胫而走,风行甚速,收效很大,是“游击战”。创作并主动转播抗日救亡歌曲的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主动组织起来,将“抗战”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为抗日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今天,抗战歌曲依然在海内外传唱。抗战歌曲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当我们唱响抗日歌曲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创作抗日歌曲的音乐家,尤其是国立上海音专学校的音乐人。
关键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抗战歌曲;抗战音乐刊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26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那么为这首史诗作伴奏的,是一大批音乐家所创作的抗战歌曲。抗战歌曲是时代的强音、战斗的号角。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歌曲不仅响彻祖国的前线后方、工厂、农村、课堂、营房,鼓舞人民的战斗激情,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念,而且越过国际,飞向五湖四海。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抗日歌声依然响彻海内外。2015年9月3日胜利大阅兵仪式上,抗战歌曲伴随始终。今天,抗战歌曲依然在海内外华人、华侨中传唱。抗日歌曲的历史影响和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鲜为人知的是,很多抗日救亡歌曲是由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生创作。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师黄自就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救亡歌曲。在国立上海音专老师黄自、陈洪教育与影响下,国立上海音专毕业生吕骥、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夏之秋、张曙等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嘉陵江上》作曲者为贺绿汀,贺绿汀也是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直到晚年他还深切怀念他的老师黄自。贺绿汀在抗战时期参加救亡演剧队第一队,沿途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编写,1937年版《全面抗战歌曲集》里收藏的歌曲大多为贺绿汀自己谱写。在山西临汾,贺绿汀作词作曲《游击队歌》问世。该歌原创手稿现存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救亡歌曲《思乡曲》作曲者为夏之秋。夏之秋1936年曾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夏之秋还曾为歌颂四行仓库抗日英雄的歌曲《歌八百壮士》谱曲。
1937年“保卫大上海运动”期间的两首著名歌曲《上海战歌》《保卫大上海》,谱曲者分别为国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黄自的得意门生陈田鹤、刘雪庵。
著名音乐家吕骥是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骄傲。1930年代吕骥曾三次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钢琴、作曲。大家所知道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等抗日歌曲为吕骥创作。吕骥1938年到延安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并任其音乐系主任及教务主任。
1940年被周恩来同志称为与聂耳齐名的“中国文化战线上的猛将”——张曙也是国立上海音专学生。他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定影响。张曙在1933年以后谱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其中《还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广泛影响。1938年出版的田汉话剧剧本《卢沟桥》中,有《芦沟问答》《芦沟月》《征交别》《秦汉访友》《彦章摆渡》《暴风雨前奏曲》《送出征勇士歌》《好大刀》八首插曲,全部由张曙谱曲。张曙当年在中国抗战文艺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
近期,央视新闻频道放的抗日歌曲《长城谣》,谱曲者即刘雪庵。刘同样是国立音专毕业生。他在抗战时期谱写过不少抗战歌曲。流亡三部曲中两部《流亡》《上前线》为刘雪庵谱曲。至今在台湾地区视为空军军歌的《永生的八一四》,也由刘雪庵谱曲。
国立上海音专毕业生的爱国救亡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便成立“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抗日救国会”,募捐发电慰劳黑龙江马占山将军。黄自老师谱写曲歌外,还在音专读书的刘雪庵即兴创作诗歌一首:《送北上将士》。
1937年8月,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生刘雪庵、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谭小麟等,鉴于华北战危、时局严重,特发起组织作曲者协会,即“中国作曲者协会”,以团结乐坛同仁,创作救亡歌曲,以音乐力量,来唤起群众,激发士气,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作曲者协会”成立后,组织已经开赴陕、鄂、豫、鲁、闽等各地的上海国立音专毕业生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冼星海、沙梅等创作歌曲,其中,《保卫大上海》为中国作曲者协会成立后组织创作的第一首歌。
为满足各方面需求,1937年10月“中国作曲者协会”主编《战歌周刊》,专载各种救亡歌曲及其详细伴奏,并联合沪上各个演奏家,常常举行歌唱播音及救亡演奏会。《战歌周刊》为抗战以来中国唯一的宣传抗战的音乐期刊,在沪出版4期,1938年1月迁至武汉,改名《战歌》。10月25日,武汉失守,再迁重庆。翌年4月,以“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歌社”名义主编,在重庆出刊,实际负责该刊工作的是刘雪庵。《战歌》曲文并重,注意各地“救亡歌声”和音乐论著的报导。该刊所载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打柴歌》《游击队歌》等大部分为国立音专学校毕业生创作,在全国有极大影响。此份周刊雖然简陋,但对研究国立音专历史、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历史,有很高价值。
正如国立音专毕业生在1937年《战歌周刊》所言:简单明了的歌曲或曲调的独唱或齐唱,易作、易学、易教,看起来简单,却能不胫而走,风行甚速,收效很大,是“游击战”。创作并主动转播抗日救亡歌曲的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主动组织起来,将“抗战”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为抗日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今天,抗战歌曲依然在海内外传唱。抗战歌曲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当我们唱响抗日歌曲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创作抗日歌曲的音乐家,尤其是国立上海音专学校的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