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小学时期是学生培养思维感官的黄金时期,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对其日后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本文以浙教版小学科学课教学做为出发点,结合实例并进行阐述分析,希望能为其他学者在日后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学;科学;创造性思维
引言
现在的教育并不只偏于基础教育,教育重心逐渐向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转移,学生不单单被要求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此特定情节下,教育理念逐渐发生碰撞,新旧的选择产生倾斜,以往的理念需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如今的教学模式。《科学》做为一门科学理论性的学科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上选择何种方式便是本文讨论的重心,通过本文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提供有关建议,促使其更好的利用科学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产生
俗话讲,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科学》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枯燥性,而是能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科学》课程是新奇的代言词,是带领学生认知更多奇妙事物的学科。科学课程的独创性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更高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以多样的学习模式去适应科学这一新奇的学科。
(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在创新思维模式的趋势下,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得到实践,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与脑海中所保留的事物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原有基础上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可以对一种事物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创造性思维的加持下,促使学生在日常思考中不单单以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而是可以实现针对相同问题进行多种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学生认知力的培养
判断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又一决定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匹配的学识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力是受到老师所肯定的,可若是没有基础知识的认知,所谓的思考也只是“天马行空”般的无用功。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茫然性,因此其可以在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新知识的获取,从而间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以及自我学习中的对待新知识的认知力。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宝贵的,敢于提问,说出自己心中疑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从零到一的转变,从陌生到熟悉的体验。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说明学生在课上不基于一种模式进行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的教学,学生首先联想到的便是向日葵此类植物,进而可以勇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阴天时,看不到太阳,向日葵该怎么转呢?”或是“只有向日葵这样吗?是不是也有别的植物和向日葵有同样的特性?”等问题,这一环节的设定,使学生更善于提出不同的疑问,并反馈于老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去搜集相关的答案并制作相关的教案以供于下一堂课进行解答,如此不仅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设定有关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上难以保持有效的关注力,从而就会影响听课的质量。所以教师的教学课程中可以设定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具有参与度,更能融入进教学过程当中,实现课堂的认真听讲。如在对浙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关于磁力的研究》进行教学时,可依托于相应的教具,如不同大小的磁石和铁块,以及指南针。首先可以设定情境,磁石吸附于金属上面,使得学生引发思考并探究“磁石为什么可以产生磁力?”,“为什么可以吸铁而不是吸木头或者其他物品呢?”如此,不同于传统的课本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关注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从而减少思维不集中情况的出现。设定有关的教学环境也是变相的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在日后复习回忆时产生连环效应并激发自身创造新思维,自动带入情境式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
(三)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以往的教学更多是老师讲授,学生接收知识的模式,可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提高,以前的教学理念未必适用于如今的教學模式。小学课程中的科学主要以认知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为“引导者”的身份去教授学生如何操作,如何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并不是一步步的带领学生去模仿老师的行为,从而形成千篇一律的答案。教师要肯定不同答案的存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也是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学生需要注重自我思考,老师的出现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呈现陪伴作用,更多的在于引导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单一的认知和贫瘠的知识也是阻碍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并形成创造新思维的绊脚石。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观了当的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科学》课程的课堂不单单是小小的教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走进大自然,小到楼下的花坛、市区的动植物园,大到各风景林区,实现最直观的观察山川河流和草木虫鱼以及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下活动,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产生不同于教室里课堂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课本上的知识从二维走上三维立体的转变,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产生不同的探究角度,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学生在掌握良好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小学科学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制定合适的教学的方案,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的在科学课程上的学习以及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平.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52.
[2] 杨茜媛.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212.
[3] 黄婉纯,郑子山.结合小学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84-85+89.
关键词:小学教学;科学;创造性思维
引言
现在的教育并不只偏于基础教育,教育重心逐渐向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转移,学生不单单被要求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此特定情节下,教育理念逐渐发生碰撞,新旧的选择产生倾斜,以往的理念需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如今的教学模式。《科学》做为一门科学理论性的学科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上选择何种方式便是本文讨论的重心,通过本文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提供有关建议,促使其更好的利用科学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产生
俗话讲,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科学》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枯燥性,而是能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科学》课程是新奇的代言词,是带领学生认知更多奇妙事物的学科。科学课程的独创性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更高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以多样的学习模式去适应科学这一新奇的学科。
(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在创新思维模式的趋势下,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得到实践,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与脑海中所保留的事物进行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原有基础上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可以对一种事物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创造性思维的加持下,促使学生在日常思考中不单单以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而是可以实现针对相同问题进行多种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学生认知力的培养
判断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又一决定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匹配的学识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力是受到老师所肯定的,可若是没有基础知识的认知,所谓的思考也只是“天马行空”般的无用功。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茫然性,因此其可以在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新知识的获取,从而间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以及自我学习中的对待新知识的认知力。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宝贵的,敢于提问,说出自己心中疑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从零到一的转变,从陌生到熟悉的体验。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说明学生在课上不基于一种模式进行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的教学,学生首先联想到的便是向日葵此类植物,进而可以勇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阴天时,看不到太阳,向日葵该怎么转呢?”或是“只有向日葵这样吗?是不是也有别的植物和向日葵有同样的特性?”等问题,这一环节的设定,使学生更善于提出不同的疑问,并反馈于老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去搜集相关的答案并制作相关的教案以供于下一堂课进行解答,如此不仅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设定有关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上难以保持有效的关注力,从而就会影响听课的质量。所以教师的教学课程中可以设定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具有参与度,更能融入进教学过程当中,实现课堂的认真听讲。如在对浙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关于磁力的研究》进行教学时,可依托于相应的教具,如不同大小的磁石和铁块,以及指南针。首先可以设定情境,磁石吸附于金属上面,使得学生引发思考并探究“磁石为什么可以产生磁力?”,“为什么可以吸铁而不是吸木头或者其他物品呢?”如此,不同于传统的课本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关注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从而减少思维不集中情况的出现。设定有关的教学环境也是变相的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在日后复习回忆时产生连环效应并激发自身创造新思维,自动带入情境式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
(三)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以往的教学更多是老师讲授,学生接收知识的模式,可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提高,以前的教学理念未必适用于如今的教學模式。小学课程中的科学主要以认知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为“引导者”的身份去教授学生如何操作,如何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并不是一步步的带领学生去模仿老师的行为,从而形成千篇一律的答案。教师要肯定不同答案的存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也是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学生需要注重自我思考,老师的出现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呈现陪伴作用,更多的在于引导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单一的认知和贫瘠的知识也是阻碍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并形成创造新思维的绊脚石。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观了当的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科学》课程的课堂不单单是小小的教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走进大自然,小到楼下的花坛、市区的动植物园,大到各风景林区,实现最直观的观察山川河流和草木虫鱼以及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下活动,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产生不同于教室里课堂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课本上的知识从二维走上三维立体的转变,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产生不同的探究角度,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学生在掌握良好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小学科学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制定合适的教学的方案,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的在科学课程上的学习以及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平.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52.
[2] 杨茜媛.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212.
[3] 黄婉纯,郑子山.结合小学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8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