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那就是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二、品读课文,选点突破
  第一组问题:遇绿。
  全文仅14段文字,却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为什么?
  提示:通过写居室之狭小、潮湿、简陋、朝向不佳而炎热、窗户破损,一方面为常春藤的出现设置了环境,另一方面也反衬出“我”对绿色的极度欢喜,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组问题:赏绿。
  5—7段体现了这篇写景散文的特质,请谈谈它们美在何处。
  提示:①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相结合。②使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③警语佳句,言简而意深。如,“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使读者领悟“人性”与“物性”原为一体、共存共生、永难分离的道理。④化用典故,巧妙无形。化用庄子涸辙之鲋的典故,表现自己的盼绿之切。⑤以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第三组问题:囚绿。
  “囚绿”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绿”是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读者领悟文章主旨的关键部分。“囚绿”部分“我”的心理变化是什么,试结合这种变化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
  提示: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几个阶段:
  “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我”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欢唱”。绿色之于“我”,是生命价值的诠释,是心灵的依靠,是人生的欢乐。
  “囚之中”(第10段),先写“我”视被囚之绿为“绿友”,一厢情愿的喜悦之情,溢于纸上,再写“绿友”的“固执”带给“我”的心理变化,“我”先是对“绿友”生疑,继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强调“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此时的偏执、孤独心理也暴露无疑。
  “囚之末”(第11、12段),“绿友”的剧烈变化刺激了“我”的内心,使“我”产生了“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的心理,我开始“可怜”“绿友”,但“我”仍旧“恼怒”,偏执心理有所松动。但我囚禁“绿友”的行为受制于“我”的计划,“我”理性地决定让“绿友”“恢复自由”。
  循着这种心理变化,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达的意思。“囚绿”的行为应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畸形表达,“囚绿”重在表达人性的迷失。除了绿的标志物常春藤这一形象外,《囚绿记》还塑造了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绿的爱,也反思了自己内心的忏悔。这两条主线的结合,揭示了这篇散文蕴涵的人生哲理,让读者通过作者的心路历程去思考爱的艺术。
  第四组问题:释绿。
  “释绿”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一“囚”一“释”,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表现了人性中仁善与良知天性的回归。联系背景,作者对这“绿友”的怀念,实际上正是他对自由与光明的执著与眷恋。
  三、深层探究
  课文既然可划分为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五个层次,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提示:作者的感情触发,文章的行文结构,特别是文章主旨——绿的歌赞,“我”的忏悔,爱的艺术,都与“囚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其他文献
“爱”是当学生的遇到生活的挫折时,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面前,为其指点一二,讓他能够克服困难,内心变得强大;“爱”是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不要使其误入歧途,不管是否是自己任教的科目,要以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影响学生;“爱”是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主体,以劝导为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爱”是当学生迷茫的时候,要及时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老师应该用实际的“爱”的行动,来感化学生,学生
期刊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挤奶机器人等不知疲倦的“超人类”,让人们的居家生活在变得轻松惬意,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被华丽刷新。  但是,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职场,也将会导致人类“技术性失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使人逐渐感受到机器人“全面入侵”的威胁。韩国人李世石与人工智能阿尔法之间的围棋“人机大战
期刊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因此,不少原本初中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升入高中后,尤其是考试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对高中语文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所以在学生入高中后,教师必须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作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一、初高中课程标准不同导致知识断层  第一次意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存
期刊
说起父亲,总是会想到山,父爱如山,是一份踏实、可靠和安全,而我的父亲,更像是远山,让我们远远地凝望。  父亲的怀抱是我小时候最深的留恋,回到四岁的时光,父亲一只手握着拖拉机的方向盘,一只手揽着我,我坐在父亲的腿上,昏昏欲睡。这是儿时在父亲怀中唯一清晰的记忆,每每回想,总有一份温暖充溢心间,以至于常常留恋难舍。上高中时,到邻村同学家串门,见她妹妹有一米五六的个子了,还在父亲怀中撒娇,便不屑地嘲笑,其
期刊
文本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文本的情味,与文本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让心灵有所触动,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的过程中,使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了生命的灵性。  一、在品味词语中激活生命的灵性  文本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
期刊
很多语文教师也许会羡慕大学教师讲课的随意洒脱,不拘一格,可以离题万里而不必在意,因为这样的课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享受。教师可以添加上自己喜欢的情节而乐在其中,学生享受于这些趣事而饶有兴味,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享受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因为语文课的兴趣和魅力正诞生于此。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在要求上虽然更加严谨精细,不能任由教师随意发挥,但也并非要求教师只能死板教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期刊
一、召开特定的德育主题班会  通过召开特定德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品德标准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始终坚持德育工作的常态化,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平时的工作当中。  每月都应定时召开主题班会,最好每月安排两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是非曲直,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这个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期刊
其实,最终让我写下此文的是复习班的那几位女生。  她们应该是来借书或者交什么表,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在,也不知道说了啥,她们的笑声感染了整个办公室的人,我们也都不由得从疲惫的阅卷中抬起头,笑了起来。人生越往后走,会越喜欢干净的眼神和明朗的笑声。有个女生走过来,说了句:“老师,其实我很喜欢你。”这个年龄被人直接“表白”,虽然很受用,但还是会觉得有点突兀和不好意思,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你的管理很有温度
期刊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道为趣。”“趣”即趣味,它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感受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能让课堂更增活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半倍。情趣盎然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学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明珠,逾久逾亮。作为中国人联接情感纽带的精
期刊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一共有三道选择题,这几年,前两道题考核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从2010年到2013年,前两道选择题是一道实词题和一道题干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主人公某某性格或特点的一组是”的题。2014年,第一道是实词题,第二道变成了断句选择题。2015到2017年,第一道是断句选择题,第二道是文化常识选择题。无论前两题如何变化,第三题都没有发生变化,都是选择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