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县的红色旅游景点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脊山东段,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河谷地区平均海拔1850米。黄河流经其中79公里,国家级大型电站公伯峡、积石峡电站均在县境两峡的东端。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为重点的自然景观内涵丰富,特别是三处红色景点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
  赞布呼清真寺
  红西路军被俘战士修建的赞布呼清真寺,位于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布呼村。这个由红军修建的清真寺。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
  红光村原名赞布呼,为了纪念西路军烈士,1987年改名为红光村。赞布呼清真寺是青海唯一由红军西路军修建的清真寺,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浴血河西走廊失败后,数以千计的战士身陷囹圄,历经磨难。1939年至1946年间,军阀马步芳将400多名被俘的红军战士当成苦力,编成所谓的“工兵营”,被强制押解到循化县赞布呼等地从事各种苦役。强迫他们沿黄河南岸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这座红军西路军修建的清真寺,木料采自邻近的孟达原始森林,砖瓦构件就地烧制。
  赞布呼清真寺就是由红军设计、取材并修建的。赞布呼清真寺占地约2600余平方米,呈四合院布赞布局,大门为传统普通式门楼,院内分别由大殿、南北配房、唤醒楼组成。大殿居中,飞檐筒瓦,花砖屋脊两面坡式,殿内木板铺地,正中有一卷式圣龛。南北配房为一面坡屋顶,格子门窗各三间,唤醒楼三层四柱亭子式。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雕梁画栋,设计灵巧,砖木雕饰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全寺由礼拜殿、唤礼楼、牌坊、影壁、拱北、沐浴室组成。红军战士们在建造该寺时,虽然在敌人严密监视,却与敌人进行着机智的斗争。他们借烧砖雕砖的机会,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镌刻在花砖上,然后巧妙地砌嵌于房梁屋脊上,以表达他们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渴望获得自由、重返疆场的无畏。这些象征革命的图案至今仍在清真寺大殿屋脊上熠熠生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看着它们,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灵魂受到洗礼。如今这些特殊的符号仍在大殿屋脊上闪闪发光。红西路军战士坚贞不屈,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1998年12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海东地委行署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光村也因此成为集旅游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
  西路红军纪念馆
  在修建清真寺时,由于繁重的劳役和非人的折磨,160多名被俘红军战士死于非命。为了纪念红西路军烈士,中共循化县委、循化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4月决定把红西路军建设的赞布呼村改名为“红光村”,并修建了“西路红军纪念馆”。
  纪念馆总面积2030平方米,院中绿树成荫,内建四方柱体尖顶纪念碑一座,尖顶置铁制红星,塔身高10.6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碑下面是宽大的圆形祭奠台,纪念碑气势磅礴,庄严肃穆。
  纪念碑高2.3米,正面刻着“西路红军在循化的简介”,背面刻着中共循化县委、循化县人民政府将赞布呼村命名为“红光村”的内容及命名的时间。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的陈列室,陈列资料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其中有24名西路红军战士晚年在循化时的照片。陈列室内最为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组桌椅,桌子正中抽屉和木椅靠背档头上赫然刻着五角星。表现了被捕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红光村村委会主任、西路军纪念馆馆长介绍说,设在寺内的西路红军纪念馆是由循化县红光村村委会和红光清真寺管委会联合建立的一座民间西路红军纪念馆。为搜集红西路军的有关资料和当年遗物,筹办方专门派人前往河西走廊、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高台西路军红军纪念馆等处,行程2000多公里,搜集到了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和实物。
  西路红军纪念馆于1997年9月被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署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纪念馆
  在循化县积石镇东门南街烈士陵园内,有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纪念馆。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1兵团二军在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率领下,翻越海拔3800米的大力加山,击溃马步芳、韩起功一部顽敌后,解放循化县。之后,二军在循化县各族群众的帮助下,分别于循化县境内的古什群峡、查汗大寺(现为查汗都斯)、乙麻目、草滩坝等地北渡黄河,追歼残敌挺进西宁。在北渡天险时,5师13团2营连长赵洪生等15名指战员光荣牺牲。
  为吊慰烈士的伟大英灵,缅怀英雄的光辉业绩。1989年春,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当年二军渡河地址——循化县积石镇乙麻目黄河大桥北岸修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烈士纪念馆,2010年因国家建设需要,将二军纪念馆从乙麻目黄河大桥北岸搬迁到循化县东门与烈士陵园合并。
  纪念馆由广场、纪念塔、浮雕、两个大展厅、四个小展室、一个灵堂、两个贵宾休息室组成。广场中央是四方立柱型纪念塔,塔高11米,上边宽1.2米,下边宽1.5米,塔的正面镌刻中共青海省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面是青海省人民政府题词“英雄气概贯长虹”,右面是中共循化县委题词“先烈精神永垂千秋”,背面是循化县人民政府题词“革命英雄永垂不朽”,浮雕上雕刻着“英雄救英雄”的光辉事迹。馆内展出珍贵历史照片资料26幅。纪念塔后是循化县委、循化县人民政府为二军烈士敬立的纪念碑,用花岗岩石凿成,碑上记录着烈士们的姓名和英雄事迹,纪念碑后是烈士陵园墓。
  循化县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当地驻军官兵、师生和很多游客来此观光,缅怀先烈。
其他文献
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境地内山河壮丽,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据众多古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区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因此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的美
期刊
十几年前与积霖初见,得知他与我在同一学校毕业,便有了许多话题,接触中发现他喜欢收藏,通览古玩杂项并具有一定鉴赏能力,这也使我们更加紧密的接触了,一晃也有近20年了。积霖家住乐都,但隔些日子我们总要见面,每每见面我们总是聊着与绘画、收藏有关的事情,从彩陶到明清瓷器,从文化器纺轮到明清玉器,从石涛到齐白石,从五代时期的“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到宋代宫廷画的“致广大,尽精微”,如此等等。总之,都离不开中国
期刊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一个人的毅力却是无限的。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就有这样一位具有坚强毅力和超常自信心的老人,为了一个年轻时期的夙愿,他宁愿放弃退休后赋闲安逸的晚年生活,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利用20多年的漫长时间,潜心研究汉字源流,五易其稿,终于以82岁高龄完成了200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汉字源流七体字典》,为中国几千年来汉字的正本清源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普及型工具书,创造性地追溯了自甲骨文以来
期刊
时间:大清光绪十年秋  地点:西宁府 丹噶尔厅{1}同知衙门大堂  人物:包同知 45岁 吴哑巴 20岁 吴天德 25岁  乡佬 60岁 稿爷 50岁 皂隶6人 群众若干人  幕启前,由十一二岁的男童三人、女童一人,化妆出来打场子,招徕观众。  男童A 扮俄罗斯人斯巴先肯,简称斯老板。头戴黄发套,脸打粉底,粘一个夸张的肉红色大鼻子和黄色的翘胡子,西装革履,大步流星上。自白,口中念念有词:“我是一个
期刊
酩馏,对在青海乃至全国民众而言,已是一个粮食酒的代名词。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言:酩则醉也,馏为蒸米,饭气流也;而酒为“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百度》等网站查询:专指一种酒,即酩馏酒,它是“酒精度一般低于30度,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瘀,通血脉散湿气之功效,用于加强通调气血,舒筋活络,引药上行,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青海土族人还喜欢喝一种自酿的青稞酒,当地人称酩馏酒①。在此语言之清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文艺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观察当代群众文艺的现状,总体表现出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但局部地区还存在着追求专业化的倾向,这不利于群众文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为其把脉、治理。  所谓群众文艺就是群众参与的文艺。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百姓常用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舞台文艺形式去反映他们火热的生活。所以说,群众是群众文艺的主体,使之在表演中展露才华
期刊
开篇品读。  赵信先生的《考古情》,如自然清风扑面而来,使人神清气爽,唯恐不吐不快之感。  著作以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为轴,一颗敬畏之心时刻搏动,专业、谨慎、细致地发掘古人的遗迹,辨析民族传统文化特质和揭秘古人社会生活密码。以时空转换与情感变化为序,一位坚守者虔诚相伴,友爱、热情、宽厚地善待人生,感恩谢意溢于言表。因此,贯穿全书的价值观、审美原则和个性的语言风格,既彰显了先生个性,又凸显了先生至真、
期刊
青海彩陶艺术集制陶、雕塑、绘画为一体,其中绘画艺术是彩陶艺术作品的关键,这是原始先民的现实与浪漫的结合,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久经锤炼、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隐透着人类沸腾的一种原始冲动力所蕴涵的渴望与追求。  我国彩陶艺术的发展,从兴起、繁荣到衰退,经历了长达八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远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它的发展使远古文化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时代。青海彩陶无疑是构成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其健康淳朴
期刊
桂林市,以其独特优美的山水和底蕴深厚的文化闻名天下,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也有“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盛誉。桂林市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65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26万人,市区人口126万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下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临桂6个区及
期刊
青海自古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着青海多民族的文明史。自元朝以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世居青海高原的主要民族。各种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逐步演变成具有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文化类型,从而奠定了青海民族文化多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