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我国教育开端,是后期所有教育阶段的铺垫,而由于学生在该阶段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到位,所以在小学时期班主任十分重要,其需要管理数十名小学生,并尽力与所有的学生建立起更加和谐和友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使得学生们在该阶段能够茁壮成长,逐渐发展心智。但是目前,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被一些事情所影响,所以本文针对于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
一、前言
在小学的教育事业中,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新时代下的教育形式改革,班主任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并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通过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来挖掘学生们内在潜力,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未来成长为国之栋梁。
二、小學生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工作要素
(一)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素养
班主任要进行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素养,而中小学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与多个方面有较大的关系,比如说自身人格、治理基础、情感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与工作氛围等等。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早就拥有了非常稳定的心理健康素养,也就是说,同理心强的班主任,其对待学生会一如既往地关怀,而冷漠的班主任,其对待学生也会一如既往的不苟言笑[1]。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班主任群体之间是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在性别、学段、学科、教龄、岗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统一,即其心理素质在先天赋予与后天锻炼中被影响;其次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自然性方面,班主任的情绪情感会自然流露出来,而社会性方面,班主任是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也是与众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最后则是内隐性和外显性的统一,内隐性就是指班主任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中才会展露出一定的情绪波动和表达,而外显性则是在其装束、学习、微表情、行为等方面可以判断出其情绪变化。另外,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这里不过多概述。值得肯定的是,我国需要以班主任为主要载体,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新时代下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2]。
三、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年纪大多在5-13岁之间,而该阶段也是人体的发育阶段,其性格特点大多都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承受能力不足等,且与其成长的环境和家庭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当前时代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特征,小学生们都生活在一个信息密度非常大的社会中,所以每时每刻都接收着网络中来自各个层面的信息,换句话说网络已经成为了小学生们认识世界、改变思维的主要来源,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较于以往也稍有提前,这使得该阶段的孩子更加具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也更加独特和独立。另一方面则是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孩子都处于家长工作忙或者外出打工,只能与爷爷奶奶等亲人生活在一起,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完全。也存在有大量的孩子由于是家庭中的独生子而备受宠爱,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所以导致了孩子的受挫能力较差。这些家庭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偏激,不喜欢被管束[3]。
四、小学生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沟通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眼界也不足,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以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构建起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基础所在。当然,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即使现阶段孩子们的想法稚嫩,也需要耐心的进行沟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们现阶段的学习和发展中,深入到班级,了解学生们现阶段所有的思想动态以及其生活环境,适当的给予帮助,并提出其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次,老师必须要有高素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论和行为,要用自己的行为来为学生们树立榜样,而正处于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这一时期的小学生们也会主动地去学习老师。最后则是需要老师能够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减少责备和批评,要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情感教育
师生之间不只是存在传道受业解惑,更多的还是需要在班级中渲染温情,建立起公平、呵护、和谐的学习与管理气氛,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感知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一方面,无论学习好坏,老师都必须要一视同仁,并且以困难作为标准,困难较多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帮助,特别是学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学习资源的问题,其学习可能并不是太好,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体系,将爱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老师也需要注重劳逸结合以及奖惩结合,树立起道德和行为底线,鼓励行为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盲目鼓励和表扬,要讲严格和博爱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指导。
(三)管理制度
老师不能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老师必须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要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树立班规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并选拔优秀且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任班长,或者直接通过竞选,让学生们自行选择班长等管理职位。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去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的处理中,建立起学生们的团队感和集体感。最后则是需要老师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则予以更多的奖励,而对于一些在班级破坏学习气氛,影响他人学习的人则要给予惩罚。在探索奖惩办法的过程中,老师还是需要避免过度体罚等问题,因为小学生毕竟身体比较娇弱,所以在发生问题之后,老师要能够与学生们共同商议,探索大家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心理变化最为活跃和频繁的阶段,也是学生们最敏感的时期。使得小学生之间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学生们拥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的不同的社会环境经历,这会使得学生间存在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也是班主任在针对班级情感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中需要密切注意的点。班主任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并且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区别对待,更不要因为语言和行为上的压迫而让学生自卑和害怕展示自己。需要班主任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教育事业中应该针对与对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培养和践行,为了应对这一新任务,各个学校都加强了教育改革,而班主任工作则是改革的重点,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还需要各班主任能够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海强.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20,18(08):95-96.
[2]李钦梅.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0.
[3]宋玉凤. 论情感教育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线[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0-41.
[4]郭孔来.情到浓时,格外“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
一、前言
在小学的教育事业中,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新时代下的教育形式改革,班主任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并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通过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来挖掘学生们内在潜力,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未来成长为国之栋梁。
二、小學生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工作要素
(一)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素养
班主任要进行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素养,而中小学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与多个方面有较大的关系,比如说自身人格、治理基础、情感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与工作氛围等等。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早就拥有了非常稳定的心理健康素养,也就是说,同理心强的班主任,其对待学生会一如既往地关怀,而冷漠的班主任,其对待学生也会一如既往的不苟言笑[1]。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班主任群体之间是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在性别、学段、学科、教龄、岗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统一,即其心理素质在先天赋予与后天锻炼中被影响;其次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自然性方面,班主任的情绪情感会自然流露出来,而社会性方面,班主任是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也是与众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最后则是内隐性和外显性的统一,内隐性就是指班主任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中才会展露出一定的情绪波动和表达,而外显性则是在其装束、学习、微表情、行为等方面可以判断出其情绪变化。另外,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这里不过多概述。值得肯定的是,我国需要以班主任为主要载体,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新时代下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2]。
三、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年纪大多在5-13岁之间,而该阶段也是人体的发育阶段,其性格特点大多都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承受能力不足等,且与其成长的环境和家庭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当前时代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特征,小学生们都生活在一个信息密度非常大的社会中,所以每时每刻都接收着网络中来自各个层面的信息,换句话说网络已经成为了小学生们认识世界、改变思维的主要来源,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较于以往也稍有提前,这使得该阶段的孩子更加具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也更加独特和独立。另一方面则是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孩子都处于家长工作忙或者外出打工,只能与爷爷奶奶等亲人生活在一起,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完全。也存在有大量的孩子由于是家庭中的独生子而备受宠爱,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所以导致了孩子的受挫能力较差。这些家庭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偏激,不喜欢被管束[3]。
四、小学生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沟通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眼界也不足,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以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构建起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基础所在。当然,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即使现阶段孩子们的想法稚嫩,也需要耐心的进行沟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们现阶段的学习和发展中,深入到班级,了解学生们现阶段所有的思想动态以及其生活环境,适当的给予帮助,并提出其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次,老师必须要有高素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论和行为,要用自己的行为来为学生们树立榜样,而正处于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这一时期的小学生们也会主动地去学习老师。最后则是需要老师能够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减少责备和批评,要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情感教育
师生之间不只是存在传道受业解惑,更多的还是需要在班级中渲染温情,建立起公平、呵护、和谐的学习与管理气氛,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感知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一方面,无论学习好坏,老师都必须要一视同仁,并且以困难作为标准,困难较多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帮助,特别是学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学习资源的问题,其学习可能并不是太好,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体系,将爱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老师也需要注重劳逸结合以及奖惩结合,树立起道德和行为底线,鼓励行为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盲目鼓励和表扬,要讲严格和博爱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指导。
(三)管理制度
老师不能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老师必须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要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树立班规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并选拔优秀且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任班长,或者直接通过竞选,让学生们自行选择班长等管理职位。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去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的处理中,建立起学生们的团队感和集体感。最后则是需要老师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则予以更多的奖励,而对于一些在班级破坏学习气氛,影响他人学习的人则要给予惩罚。在探索奖惩办法的过程中,老师还是需要避免过度体罚等问题,因为小学生毕竟身体比较娇弱,所以在发生问题之后,老师要能够与学生们共同商议,探索大家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心理变化最为活跃和频繁的阶段,也是学生们最敏感的时期。使得小学生之间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学生们拥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的不同的社会环境经历,这会使得学生间存在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也是班主任在针对班级情感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中需要密切注意的点。班主任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并且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区别对待,更不要因为语言和行为上的压迫而让学生自卑和害怕展示自己。需要班主任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教育事业中应该针对与对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培养和践行,为了应对这一新任务,各个学校都加强了教育改革,而班主任工作则是改革的重点,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还需要各班主任能够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海强.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20,18(08):95-96.
[2]李钦梅.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0.
[3]宋玉凤. 论情感教育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线[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0-41.
[4]郭孔来.情到浓时,格外“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