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尴尬处境就是学生对教师精心预设的教学策略并不“领情”,尽管教师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启发,然而师生相融相通的理想境界往往难以实现,大多时候都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不是启而不发,就是议而不论,时间的有限和失望的叠加,使得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启发中终于失去应有的耐心,于是乎“主导”取代了“主体”,“引领”让位于“填鸭”,教师又一次扮演了课堂舞台的主角。在教师强势牵引下,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体地位就这样被善意地剥夺了,而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撑,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无所依附,教学也必然沦为一厢情愿的生硬灌输。
非预设性教学形态,就是针对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弊端而创设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它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在教学层面的课堂革命。这种教学形态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1. 课堂的重点难点及问题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先设定,也不由教参决定,而是由师生双方互动生成,更具有现场性、动态性;2. 思维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生生相互对撞,师生互相接纳,生生互相接纳。3. 淡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追求学生学习的质量,师生、生生互动的质量。
基于此,笔者倡导“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让课堂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
一、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传统教育是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不是为受教育者设计的教育。传统教学中对主体作用的理解是片面、肤浅、甚至是扭曲的,没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从而使主体作用受制于教师、教材、考试,成为傀儡、玩偶。盲目地按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受制于教材、考试、课程计划,而忽视学生实际,违背了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中重复与夹生共存;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因而强调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枯燥乏味的、封闭的、教师满堂灌或满堂套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够切实地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传递,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悟性及思维能力。
二、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可以确保学生的体验得到落实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他者的讲析代替阅读主体的体验、思考。这句针对“讲读”模式流弊的话语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應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生成性课堂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教学资源,一方面使学生的体验有了一个展现的机会,另一个方面,这一展现又促进了学生的下一次体验。
三、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实际上,阅读教学的痼疾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外。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阅读量的积累,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原本意义上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培养与优化,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自主阅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课堂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也必将会落空。多年以前,语文教改的先行者早已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仍固守着“一本教材、二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观,囿于课堂搞教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怪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越学越没意思,许多教师觉得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
非预设性课堂更多的是展现学生的阅读成果,而不是教师或教参的定性结论,要求学生有比较丰富的阅读积累,同时,这种课堂使得这种丰富积累成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器,课堂上部分学生引经据典的发言必定会大大的促进其他学生(包括发言学生)的阅读欲望。
责任编辑黄日暖
非预设性教学形态,就是针对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弊端而创设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它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在教学层面的课堂革命。这种教学形态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1. 课堂的重点难点及问题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先设定,也不由教参决定,而是由师生双方互动生成,更具有现场性、动态性;2. 思维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生生相互对撞,师生互相接纳,生生互相接纳。3. 淡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追求学生学习的质量,师生、生生互动的质量。
基于此,笔者倡导“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让课堂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
一、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传统教育是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不是为受教育者设计的教育。传统教学中对主体作用的理解是片面、肤浅、甚至是扭曲的,没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从而使主体作用受制于教师、教材、考试,成为傀儡、玩偶。盲目地按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受制于教材、考试、课程计划,而忽视学生实际,违背了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中重复与夹生共存;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因而强调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枯燥乏味的、封闭的、教师满堂灌或满堂套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够切实地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传递,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悟性及思维能力。
二、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可以确保学生的体验得到落实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他者的讲析代替阅读主体的体验、思考。这句针对“讲读”模式流弊的话语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應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生成性课堂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教学资源,一方面使学生的体验有了一个展现的机会,另一个方面,这一展现又促进了学生的下一次体验。
三、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实际上,阅读教学的痼疾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外。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阅读量的积累,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原本意义上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培养与优化,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自主阅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课堂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也必将会落空。多年以前,语文教改的先行者早已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仍固守着“一本教材、二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观,囿于课堂搞教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怪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越学越没意思,许多教师觉得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
非预设性课堂更多的是展现学生的阅读成果,而不是教师或教参的定性结论,要求学生有比较丰富的阅读积累,同时,这种课堂使得这种丰富积累成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器,课堂上部分学生引经据典的发言必定会大大的促进其他学生(包括发言学生)的阅读欲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