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中学英语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新课改要求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只有从英语教学中直接渗透素质教育才能最直接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中学英语教学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和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为教学而教,没有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全无自我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中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同样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这种只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于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为此,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局决定大力改革和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素质教育体系[1]。新一轮课称改革(简称“新课改”)在教学理念和能力培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提到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将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谈论英语素质教育,力求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人才提供一定的教育方法。
一、关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
(一)新课改要求。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并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以及相应的要求: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学目标,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行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2],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 根据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新课改即提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育者所推行的教育方法要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要利于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而素质教育正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者必须结合新课改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英语素质教学才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尊重个性的发展,发掘每个生命个体的闪光点,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和推理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设计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贯穿这一个指导思想,才能很好的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创新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独特德个性品质,遵循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创造和变革课堂教学的整体或者局部,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活动[5]。
如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这更是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人士探索和奋斗的共同目标。 创新精神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并积极探究的态度,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调配,以各种形式得到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和培养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面,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习的知识去创新、去探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6]。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益智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综上所述,要在新课改下实施英语教学素质化,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从思想上做到培养新时代的新型素质人才;教师要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知识,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改进自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着力挖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事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只要坚持这样的英语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实在英语教学课堂上。
参考文献:
[1]童富勇,浙派名师新课程课例精编:小学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2824160.html
[3]刘彦文,王颖.现代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
[4]陳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5]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6]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彭剑飞,袁书艳.左手教育右手游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中学英语教学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和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为教学而教,没有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全无自我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中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同样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这种只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于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为此,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局决定大力改革和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素质教育体系[1]。新一轮课称改革(简称“新课改”)在教学理念和能力培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提到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将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谈论英语素质教育,力求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人才提供一定的教育方法。
一、关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
(一)新课改要求。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并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以及相应的要求: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学目标,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行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2],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 根据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新课改即提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育者所推行的教育方法要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要利于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而素质教育正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者必须结合新课改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英语素质教学才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尊重个性的发展,发掘每个生命个体的闪光点,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和推理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设计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贯穿这一个指导思想,才能很好的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创新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独特德个性品质,遵循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创造和变革课堂教学的整体或者局部,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活动[5]。
如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这更是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人士探索和奋斗的共同目标。 创新精神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并积极探究的态度,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调配,以各种形式得到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和培养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面,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习的知识去创新、去探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6]。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益智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综上所述,要在新课改下实施英语教学素质化,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从思想上做到培养新时代的新型素质人才;教师要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知识,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改进自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着力挖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事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只要坚持这样的英语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实在英语教学课堂上。
参考文献:
[1]童富勇,浙派名师新课程课例精编:小学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2824160.html
[3]刘彦文,王颖.现代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
[4]陳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5]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6]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彭剑飞,袁书艳.左手教育右手游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