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为什么会自杀?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自杀看似荒谬,但这个概念同哲学一样古老。从传统定义上说,自杀是一个主体在意识层面决定是继续生存还是死亡。而意识为人类所独具的能力,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说,动物不会拥有选择自杀的能力。然而,自然界中动物自杀的例子确实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种族繁衍过剩
  对于旅鼠来说,它们每四年都会经历一次繁殖的高峰期,每当这时它们会进行一次集体大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旅鼠会掉进河里、海里,这种集体迁徙也被科学家们戏称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集体自杀。
  当族群数量爆增时,为了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那些老、幼旅鼠就会被年轻力壮者排斥。这样看来,与其说旅鼠们在集体自杀,倒不如说它们是无路可走。
  原因之二:模仿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欣赏鹦鹉的模仿能力,但当有血的教训时,我们不得不提醒它们,表演不要太认真、太投入为好!曾经有人养过一对宠物鹦鹉。一天,雄鹦鹉受伤了,伤得很重,大概一个小时后就死了。目睹了整个过程后,雌鹦鹉开始模仿雄鹦鹉的所有动作,似乎它也在经受着同样的煎熬。它一直在模仿,甚至包括同伴死的那一刻,这样的模仿导致其内部器官严重受伤,最后雌鹦鹉也死了。
  原因之三:交配
  对于一些动物来说,交配就意味着死亡。人们经常听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这句话用在螳螂自己身上也不过分。就在雌雄螳螂交配时,尽管雄螳螂还一无所知,雌螳螂就从头开始慢慢把自己的配偶吃掉了。
  原因之四:自卫
  被蜜蜂蛰过的人或许对它恨之入骨,毕竟那种痛是难以忍受的。可是,你也许不知道,这些小东西射出的刺是它们身上唯一的一根刺,一旦蛰了人,等待它们的就只能是死亡。
  原因之五:悲伤
  在津巴布韦的一个自然保护区,一对饥饿的老狮子正在追捕一头疣猪,但其中一头狮子不幸被困在了途中的陷阱里,另一头狮子试着把它营救出来,可惜没有成功,被困的狮子因此窒息而死。第二天,人们竟然在被困而死的狮子旁边发现了另一头狮子的尸体。原来,在看到自己的同伴死去之后,这头狮子也拒绝捕食,在悲伤中死去。
  原因之六:长痛不如短痛
  对于许多动物而言,与其痛苦地活着,倒不如痛快地死去。一些昆虫如白蚁等,会用自身爆炸的方式黏住敌人,同时它们自己也一命呜呼了。另外一种不得不提的动物就是海豚。在我们的印象中,海豚很聪明,也可为动物的娱乐产业“添砖加瓦”。可是有研究发现,为了不再饱受煎熬,海豚有时会选择停止呼吸来争取自己的自由。所以,许多动物保护者也开始呼吁人类重新审视海豚的娱乐产业。
  对于以上这些动物自杀的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某些人看来是动物的自我选择,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只是动物处于外部刺激下的无意识行为。不管属于哪种情况,研究这些现象的原因无疑对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尽管国家已经明文禁止酒后驾驶,可还是有一些人以身试法,造成车祸。所以我想,能不能在车上安装一个酒精感应器,当驾驶者进入驾驶室后,酒精感应器会自动感应驾驶者的酒精含量。如果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英文China本义便是“瓷器”。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瓷器传奇,宋代瓷器便是其中之一,且又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的产品最有名,后人将其统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  官窑意指由官方营建的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宋代官窑分为两个不同时期,一是北宋的汴京官窑,一是南宋南迁后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窑杭州修内司官窑,也称为内窑
典型案例:  学校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各班同学都在大张旗鼓地准备着,只有八年级二班的教室静悄悄。原来,班里的“全能选手”肖航由于生病,长跑和接力等项目都不能参加了。“这可怎么办?”班长正急得团团转,这时张露站起来说:“我来跑!”  “什么?你去跑?瞧你一身肥膘,别给咱班丢脸了。”有人讥笑说。张露低着头,不声不响地离开了教室。同学的话伤了她的自尊,她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事后,班长安慰她说:“你
当代神话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时代。18世纪以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掘与记录了鲜活的原始部族神话,从而开启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神话研究。神话独特的文化形态与丰富内涵,成
驱动电动机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对电动汽车用各种电动机做了比较,着重论述一种适合用作牵引的开关磁阻电动机(SRM)控制系统,并在单片机AT89C51的基础
我想发明一种多功能衣服。这种神奇的衣服口袋底部安装有一部微型电子计算机。这种衣服穿在小偷身上,当他想偷东西时,就会收到一种信号,
法国作家司汤达一生共写了33部主要著作,但只出版了14部,且大部分都是在批评中长期躺在书店的架子上无人问津。  1830年11月15日,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巴黎问世后,遭到了不折不扣的冷遇:批评家圣佩韦斯讥讽作品中的人物尽是些没有活力的“机器人”,报纸评论几乎同声谴责,由于公众对此书的反应十分冷漠,初版只印了750册。  尽管如此,司汤达仍坚持写作,他相信自己有一天终将受到瞩目。面对质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