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23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书对写作的作用。但也有人读书不少,写作能力却不敢恭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阅读者和写作者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者一般来说只是一个接收者,而写作者则是一个创造者。阅读是纳入,写作是产出。阅读往往是愉悦的,而写作则往往会伴随痛苦。阅读与写作之间固然有联系,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要打通两者之间的隔阂,必须要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
  首先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阅读者。只有多读佳作,才能抓住写作的根本。写作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头和根本主要在于阅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名篇,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并在写作时加以借鉴。新课程语文教材必修、选修,课本、读本共有数十册,阅读材料非常丰富。教材内容多,教师当然不可能利用课堂一一讲过去。所以,新课程改革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一点是,这门学科主要是以自主阅读为基础的。因为语文以阅读为基础,所以“语文”又被称为“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相当多的学生学语文学得太被动。语文课本拿到手以后,应当赶快把全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必修教材固然要读,选修教材也要读;老师要讲的固然要读,老师不讲的也一定要读,因为老师不讲,你又不读,这篇文章对你而言就废掉了。古人见到好文章,向别人借回去,夜以继日地抄,以便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送回去,生怕延误时间,招人怪罪,下次借不到。我们现在印得好好的书,应当充分利用,把每一篇好文章认真读仔细,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含有:(1)文化经典著作;(2)诗歌散文;(3)剧本;(4)语言文学理论著作;(5)当代文学作品;(6)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出的书目,现在的中学生相当多数的人肯定没有读过。原因一方面是学业任务太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冷漠,激发不起阅读的兴趣来。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对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极大,这是融汇进中国人灵魂中去了的四部书。还有《论语》《孟子》《庄子》等几部儒家、道家著作,讲清了中国几千年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一定要争取能好好读一读。
  除了阅读课本教材、阅读大纲规定的书籍以外,还要注意精心挑选其他一些优秀书籍来阅读。对写作文直接有帮助的首先是那些优美的散文。因为散文词汇丰富,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而且短小精粹,最容易模范借鉴。其次,那些构思精巧的微型小说,也值得选读一些。可以学习微型小说的浓缩艺术,截取艺术,学习怎样选取一个典型的故事,用八百到一千字来刻画人物,表现性格,体现主旨。还可以读一些杂文。杂文,大家知道主要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短小精悍,议论说理非常活泼,不像正宗的议论文那样呆板,所以就特别使人喜爱。高考作文以杂文取胜的也不少。主动阅读,可以为转化做准备、搞储备。
  阅读者同时还应当是一个自觉的思考者。许多写作材料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社会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写作要贴近社会,有时代意识,就要多思考。只有把社会这本书,把生活这本书读活,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阅读转化为写作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大脑。对阅读材料要经过思考,才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心灵的营养。不经过消化吸收就不可能有效地转化。
  转化吸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看一篇文章,首先被它深深地打动,觉得它写得非常好,继之再仔仔细细地看一看,看它究竟好在哪里?看其中有哪些东西可为我所用的?噢,词语很好,把词语拿来;还有表达方式很好,好,也把表达方式拿来;还有,其中的美学神韵很好,那就把美学神韵也拿来;噢,还有其中的哲理也很深刻,那就把它也拿来;噢还有其中的机智,其中的智慧,其中的幽默,等等,只要你觉得好的,都可以拿来。拿来之后,再慢慢反刍,慢慢消化,慢慢吸收,慢慢释放,写作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阅读者更应当是一个酷爱写作的耕耘者。爱好写作是实现阅读向写作转化的原动力。在这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写作,养成习惯。要养成喜欢动笔写东西的习惯。要坚持每天主动地写一点东西。有的同学有写日记、写随感、写札记的习惯,这非常好。不一定写很长,但每天都要写一点。可以写一点读书笔记,思考笔记,这既是练笔,又是在为比较正规的写作积累材料。而且这种材料经过了自己亲身的体验,非常真切,非常深刻,记下来很有用处,因为它是属于你自己的,具有宝贵的独特性,具有个性化。我强调写作的主动性,是因为现在能主动写作的同学太少。只要你每天主动地想写一点东西,那就不怕不能把文章写好。现在你们的写作一般都是老师布置题目,让你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被动写作。是考试的需要。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要结合起来,阅读转化为写作的效果才明显。主动写作,要有强烈的写作冲动。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原动力。你每天写那么一点。越写笔头越熟,越写思想越活,越写下笔行文越快。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要做到“笔不离手”。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成效。时间如果很紧,哪怕只写几十个字也好。要感到不写就觉得少了东西一样难受。如果有了比较宽松的时间,就写长一点的。这是一种自觉的写作欲望,这种写作的欲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这种写作欲望还是靠自己,而且要长期坚持,这就要有毅力,有恒心。
  2.美词佳句,日积累进。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看你在阅读时积累的多少。积累美词佳句可以充实自己写作的仓库。不少同学写的文章写来写去就那几个词,语言干瘪,缺少表现力。如果不能从阅读中获取一些美词佳句,文章的档次很难得到提升。口袋里不要忘记带一本笔记本,遇到你合意的美词佳句就抄录下来。词汇的积累其实不单纯是为了写作文,对打好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也很有帮助。最显著的一点是,阅读积累多的人对成语题的辨识能力、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对病句题的辨识能力都要强很多。
  词汇就如同写作的兵将,只有兵多将广,兵强将勇,才能赢得胜利。有了丰富的语词积累,人的思维速度也会快很多。因为人的思维是依靠语词作为载体的。语词储藏丰厚,思维就不会滞涩受阻。想到哪里,随即就会有很得体的词汇蹦跳出来。当你思如泉涌的时候,妙词佳句就会奔赴笔下。古人形容写文章快,常用“倚马可待”来形容。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上起草文书,立等可取。李白《与韩荆州书》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充分显示了李白对自我才华的自信。
  3.模仿借鉴,脱胎换形。许多作家学习写作的初期多有过模仿借鉴的过程,自己文章好像有一些别人文章的影子。在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的方面向别人的文章学习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例如,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几篇写乡情的文章:老舍的《想北平》、柯灵的《乡土情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合进对故乡人、事、物、景的怀想之中。假如我们也写乡情,就很可以加以借鉴。还有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赵丽宏的《晨昏诺日朗》,把景物写的那样富有情韵。我们学习写景,就很有必要进行模仿借鉴。在第一册读本中,刘再复的《读沧海》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他把沧海当成一本书,用心灵去反复地去读它,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他还有《再读沧海》《又读沧海》,都极为精彩,可以找来一起读。
  看了一篇文章,马上就模仿,那叫现炒现卖,快速转化;但一般情况下阅读转化为写作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艰苦的思维过程,需要长期坚持艰苦的劳作。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学风,把模仿借鉴与简单化地抄袭混为一谈。把别人的文章拿来,或者换一个题目,或者换一个人名、地名,改一下时间,略微改头换面,就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这样做,严重影响自己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且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近几年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多次发现抄袭现象,一经证实,给分极低。而现在查证很方便,只要将几个关键词输入电脑,片刻就能查到原文。
  模仿借鉴不是抄袭。模仿借鉴仅仅的模仿某种方式,借鉴某种手法,主题内容是自己的,而抄袭是抄别人的主体内容。
  模仿借鉴仅是写作起步阶段的一个过程,不能老是停止在这个层次上。应当从模仿借鉴出发,逐步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才能越写越有进步。
  阅读者就像一个疯狂的“掠夺者”,要尽可能多的从阅读材料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然这需要精心挑选,需要眼光。转化吸收的过程是一个内化、心灵化、自我化的过程。拿来的东西和自己头脑中已经积淀的东西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发酵”的过程。写作“发酵”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经过创新,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来。
  正如酒有优劣之分一样,文章也有优差之别。关键就在于原料、酿造工艺有区别。酒是在酿造作坊里酿造的,文章是在你头脑里酿造的,酿酒师就是你自己。原料要靠你去找,酿造工艺要你自己去学,酿造火候要你自己去把握。这就需要有智慧、有眼力、有经验、有毅力。
  要独出心裁,力求创新。创新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有了创新就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写出具有崭新境界的文章来。创新是拒绝平庸的气度,是突破模式束缚的胆识,作文有了创新的思想,就能做到:立意新异深刻,选材新颖鲜活,构思新奇别致,语言新鲜活泼。
  文章创新主要看立意。立意创新贵在要有独特体会,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在别人的文章中很难找得到的。带着写作的欲望去读书,就会从读物中获得不少启发,获得某种灵思。在此基础上,自己再去拓展深化,就会有进一步的发现,就会进入一个别人不一定到过的崭新天地,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开掘潜能,激活智慧。人的内在潜能非常丰富,包括写作的潜能。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能有效地加以开掘。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所看到的各类文章,有的同学学过之后、看过之后,就忘记了。这些内容,有的还储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需要开掘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人的智慧也是这样,有时它确实有些懒惰,不激活它,它就有可能在心灵深处睡觉。不少同学非常聪明,但文章写得不怎么样;有的同学数理化成绩很好,但写作文就头痛,原因就在于未能将写作的智慧激活。也有一些同学很喜欢看书,但写文章还是不行,原因也在于未能激活智慧。要相信,你是有智慧的,有潜能的,关键在于要勤于开掘,善于激活。
  开掘潜能,激活智慧,需要进行精神“聚焦”,以便汇集能量。精神“聚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把全部的精神力量、心理储藏全部聚集起来,集中攻克一个问题。这就像打仗一样,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写文章也是一样。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不善于有效的集中精神力量,就难以成功地写好一篇文章。写文章时要心无杂念,排除外界一切干扰,专注地去考虑要写的这篇文章。如果平时注意了阅读积累,那么,这时相关的积累就会神奇地涌现出来。这就需要进行筛选,挑选那些最好的材料,选择那些最确当的表达方式。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会觉得在紧张时反而能够写出文章来,如果松松懈懈,拖几天说不定也难以写得出来。其实,这就是能不能有效地实现精神聚焦的问题。紧张了,无退路了,也就逼出来了,精神的内在潜能集中起来了,也就能较好地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
  写作思维既要聚得拢,又要放得开。放得开就是要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写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需要开放的思维。这似乎和“聚焦”有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聚焦”是要专注地往写作这一方面集中注意力,而联想则是在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围绕所写作的题目或话题向四面八方去寻找材料,去比较鉴别;想象则是要将生活材料的“空洞”弥补起来。有些材料虽然得之于生活中,但本身还不够生动,不够形象,过程还不够曲折,这就需要借助想象,使之更为生动,更为合理。
  阅读转化为写作的过程既伴随快乐也伴随痛苦。痛苦之后,那就有可能迎来成功的欣悦。
  
  [作者通联:江苏栟茶高中]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作文教学的“
教材在表述方法上,为了协调社会常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力求以鲜活的手法、多样的形式,生动地表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喜闻乐见,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教材
<正> 中国通用塑料需求不断增长,2001年五大通用塑料进口已突破千万吨,达到1092万t,比上年增加80.8%,创下进口量历史最高记录。五大通用塑料进口量分别为:PE(hdPE、1dPE、11d
<正> 拜耳地区协调主管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将从国内市场的扩张上受益,结构重组的持续以及与欧洲法规的整合还将进一步增强新成员国作为传统贸易伙伴的能力。新成员国对欧盟法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诺沙星软膏含量。选用ODS-C18 柱(4.6mm&#215;20mm,5μm),流动相:0.025mol/L磷酸-乙腈(85∶15),用三乙胺调节溶液pH为3.0;检测波长:268nm;流速:0.9ml/min;柱温:室温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们通常对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步骤地、孤立地翻译、分析和附会式归纳,导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揉成了片片花瓣。众所周知,语言、意象和情感是诗歌
某次考试后,教师去分析试卷,因为答卷还没有批改完,所以学生手上只有试卷,没有答卷,并不知道自己的得分情况,正因此,在分析试卷过程中学生的心情随着答题的正误而跌宕起伏。在分析到一个题目的时候,因为题目有点问题,教师也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按照ABCD四个选项依次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是教师有意而为之,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与神态变化十分丰富。  于是,在分析完这个题目之后,教师就有意又布置了一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