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的智慧突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材料解读
  材料是叙述型的,由5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是说小羽取得了阶段成功,如果要分析其成功原因,则有长期尝试、继承传统、坚持创新等。第二句话是说小羽遭遇挑战,其挑战源于市场环境存在的“山寨文化”。这个挑战激起了主人公前后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即由思考“一家之利”到思考“一业之利”,由“小我”应对到“大我”应战。第三句话是说小羽的应战思路,即组建并带领大部队,改造市场大环境,挽救新兴行业。第四句话是说小羽的具体战法:公开专利,拟定标准,借力政府,以形成长效机制。其中隐含着“以舍为得、以真抗假、扶正祛邪”的思想。第四句话是说小羽修成正果:复兴了一个行业,凝聚了一个团队,坚持了一种精神,成为了一个标杆。
  整个故事类似于感动中国人物的小传,那么,传主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1.有眼光的智者形象:超常决策,以舍为得,由“小我”应对到“大我”应战(带领大家,率领团队)……
  2.有境界的仁者形象:思考“一业之利”,“致富带头人”……
  3.有魄力的勇者形象:敢于冒着风险公开专利,敢于跳出“小我”,敢于“共享”……
  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概括,比如:
  4.自强不息的“开拓者”形象:为“推陈出新”“历经几年试验”,“规模越来越大”之后仍“不断创新”……
  5.厚德载物的“带头人”形象:思考“一业之利”,“带领大家”,“率领团队”,成为“致富带头人”……
  6.礼治法治的“推进者”形象:山寨盛行是因为“信”“义”缺失,“礼”“法”不彰,于是想到“先把市场做规范”,及时“拟定了地方标准”,并借力政府予以推行。
  当然还有其他概括方式。如:
  7.因时制宜的“创新者”形象:承续传统,推陈出新;遭遇挑战,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便宜从事;事业有成之后仍“不断创新”。
  三、确定立意
  如果从故事角度去思考,我们就可以发掘故事的哲理来作为立意。如何“发掘哲理”呢?这就要抓住故事的“转折点”和“大结局”。这是一个“遭遇挑战,智慧突围”故事,其“转折点”是从“危机”到“转机”的“智慧决策”,而“大结局”说明“智慧决策”是正确的。由此梳理哲理:有舍才有得;打好小算盘,不如搞好大环境;借力形成合力;有好产品好,有好制度更好;用规则为创新护航……这些哲理大体可以概括为“智慧地应对挑战”,以此角度立意稍有难度,文章需基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以及对“挑战”与“智慧”两者联系的把握,否则主题不太容易突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紧扣具体智慧来谈就会太空泛。
  如果从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上文对人物的每一个概括都可以是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只抓住人物的最终结局,从结果出发去反推个人获取成功的各种因素或原因。针对本则材料,分析成功的内因更好。他成为“致富带头人”,与他的眼光、境界、魄力密不可分,可以分析主人公思考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从而落脚在个人能力品质上。由此可以确定立意:一个人去战斗不如一队人去战斗,己欲立而立人,用创新播种创新,分享能共赢,敢干敢舍敢带头,用好真功夫才能不怕假把式……而立意为“要超常决策”“眼光决定未来”“要有仁爱之心”等或是仅仅谈“创新精神”却不结合材料就有泛泛而谈之嫌。
  由上可知,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得出的立意或观点有一定的交叉,这是因为,无论怎么分析,最后的立意都会是一种价值观。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其实是价值观及其表现方式的学习,而作文考查当然不会回避价值观的考查。上述立意是用传统的优秀儒家价值观分析得出的,我们当然也可以用“法治”“敬业”“诚信”等核心价值观以及当今“开放”“共享”“万众创新”等价值来分析。
其他文献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劝辞艺术的不朽经典,历来被人们所称赞。题目是后来加的,文章一开篇就把大家引入到一个紧张的情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
鲁迅先生曾说过,语言有三种美,其一为意美,即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其二为音美,即音韵节奏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三为形美,即形式上的美,如字形结构、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不仅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理应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尽管語文课堂教学形形色色、流派纷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却往往丢失了语文本色,大走“综合”路线,与
今天,把北京四中老师的《雨巷》上课视频找来看了,感触颇多,现谈谈我的体会。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的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的。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
《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发生在文革时期,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教授该文时,教学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在说到小狗包弟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到医院,惨遭厄运时,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注意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头脑移到另一
“虚实”,原是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部分与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化用到诗歌中,“虚”即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而“实”,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重团聚,伤别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感情。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
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难免对一些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尤其是一些高三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拓展延伸信手拈来。但拓展延伸必须要把握好度,度把握得好,则锦上添花,否则就适得其反。  首先,确定好需要拓展延伸的试题  我们知道,拓展延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好拓展延伸的试题。哪些试题需要拓展延伸,哪些试题只需一讲而过,教师应该胸有成竹。如果试题选择不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
阅读有时就像泡茶,一撮春茶只有在适宜的水温、火候、冲工中,才能芳香四溢、舒展生命,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在品味、鉴赏、评注中,才能常读常新、幽雅隽永。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等,既是阅读的方法,也是阅读的过程,更是生命的音符与律动。品在于品之味,赏在于赏之法,评在于明己意。  一、品读法。2014版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品”就是建立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张先名句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可解释为摆弄,“花弄影”是风吹花树,花在月下摆弄身影。这是暗写风。其妙处在于“弄”字将花人格化了,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生命力。  那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望海潮》之“羌管弄晴”之“弄”该作何解?  课本对“羌管弄晴”句的注解是:意思是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问学生“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