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urban folk a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times, it is necessary to set foothold on tradition, take demand-oriented approach, pursue integration, make every effort for change and create more realistic artworks, which should b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urban folk art.
2020年7月1日至9日,“長三角视觉艺术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在浙江展览馆隆重举办。这次展览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首次举办的大型实体艺术展,它汇聚了长三角四地青年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民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彰显长三角地区视觉艺术的年轻力量。
一、时尚调性,都市气质
“长三角视觉艺术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由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主办,征展的对象为“年龄45周岁以下”。这一年龄段的艺术家,正是艺术探索和趋于成熟的上升期,从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窥见各区域、各门类艺术发展的未来可能。
在民间艺术展陈板块,沪苏浙皖四地民间文艺家协会选送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可谓精彩纷呈,又各有千秋。这些合计80件(组)的作品,体量算不得大,但机巧和韵味十足。“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交融交织,各美其美,江南生活美学和地域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上海选送的作品包括了珐琅、顾绣、银饰、壶艺、剪(刻)纸、水印雕版、版画、农民画、陶瓷雕塑、纤维艺术、面塑、毛氏风筝、民族乐器制作等多种工艺美术样式。这些作品较大程度体现了上海民间工艺美术的丰富样式和艺术特性,依托传统、为我所用,具有鲜明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艺术风格。
置身巧夺天工的展品前,纷至沓来的青年艺术家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上海选送的作品不让其美,给业内观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除具有民间艺术传统特性外,其海派风格颇为跳脱:它们包裹在民间艺术的暖宫中,带有无可辩驳的传统印记,却逃离出陈陈相因的时间藩篱,带着鲜明的都市气质和时尚调性,清新独立。主办方选在7月1日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更是意味幽远。
二、都市民间艺术的险峰与风光
传统民间手工艺作品脱胎于生活,与其他艺术相比,有着无可争辩的实用性,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以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称誉世界的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产生的腹地,在广袤的乡野。数年前,有关机构曾发表一份关于传统手工现状的调研报告,调查显示,我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只有14%分布在城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非遗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种状况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作品和艺术家正逐步向城市聚集。但总体而言,都市民间传统手工艺和农村乡镇以及中小城市比,其规模、门类、受众、使用度,甚至技艺,处于劣势,受到更多的挤压和市场挑战。
然而,都市的民间艺术也并非毫无竞争优势。在消费快速轮动、商品交易繁荣、需求多元化、经济样式繁多的都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上,走市场化道路上,往往占有先机。当然,这种优势很可能是在淘汰和分化中进行——淘汰那些缺乏个性,工艺技艺普通,使用价值又满足不了都市生活需求的。与此同时,分化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走高端路线,成品或者一部分工艺、图案、元素、材料等被提取,成为高端艺术品;另一大阵营则可能被现代审美点化后量产,成为追求生活质感,逐新求异的都市人的消费品,它们或被称为“文创产品”,或直接成为有设计感的商品。而那些被淘汰掉的民间手工艺品,要么成为“地摊货”,要么销声匿迹,极少数可能进入博物馆——如果它很有说法很有历史感的话。
作为一座典型的现代移民城市,上海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既有产生于本乡本土的“原住民”比如顾绣、金山农民画、徐行草编、嘉定竹刻、木版水印、罗泾十字绣、灯彩、土布等等;也有大量的来自浙江、江苏、安徽等周边地区的工艺技艺,如各类木雕、石雕、漆器、瓷器、陶器制作,金银、琉璃、珐琅、镶嵌工艺,面塑、彩塑、编结等技艺;更有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后自成一派的海派剪纸、海派玉雕、微雕、绒绣、鲁庵印泥、旗袍制作、首饰制作等等。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经上海“大码头”的洗礼后,蛰伏、转换、发展、涅槃,以更适应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姿态,立足都市、焕然新生。
新世纪以降,上海城市发展迅猛,对外交往频繁,都市集聚和辐射的效应明显。近年,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生活在都市中的民间艺术家,创新求变的意识不断被激发,这从新生代民间艺术家作品中可见一斑。
三、那些闪着时代之光的艺术品
以珐琅工艺为例,由青年工艺美术家施君送展的这件作品,呈球体状,名《海洋之心》,直径2.5米,高2.8米,1778片圆形珐琅围裹球体,以深蓝、绿色、土褐等组成的珐琅彩水波样环绕球体,如蔚蓝深洋,似浩瀚星空,既让人联想到梵高的《星空》,又仿如置身《流浪地球》场景。其器型、审美及表达的主题,非常契合当下,且极具视觉冲击力。 这次展览上海选送的纸艺作品共有4幅,其中2幅衍纸作品,2幅剪纸和刻纸、撕纸结合的作品。《万众一心,春回大地》以清新的构图,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主旨。《水墨江南》借传统书画笔法,以纸艺写意,一派江南山水图景。这两幅衍纸作品,画面、手法和主题表达,显示出作者对纸艺创作的探索,新意扑面。
海派剪纸历来是上海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当家花旦”之一,本次展览的剪纸作品中,青年艺术家李诗忆的《追梦人》一改传统的构图和主体表现方式,以两位在聚光灯下奔跑的青年为主画面,在斑斓的光影下,乍一看,几何状的不规则构图颇有印象派味道,时代青年逐日般追赶和拼搏的主题呼之欲出。
《诱果》则是一幅颇值得玩味的作品。竖构图的作品,长160厘米,宽55厘米,像在述说一个中西贯通的故事,从茹毛饮血到未来世界,从日月光华星辰大海到丛林荆棘,既可以从上往下读,也可以从下往上递进。青年艺者何玉玮剪、刻、撕并用,多重表现,反复推送,其思辨力凸显,意象丰富,在当下的环境中,更诱人浮想。
那些实用与装饰性兼具的作品,亦带给人惊喜。《如鱼得水》耳饰,以花丝镶嵌和錾刻工艺制作,形制灵动、寓意美好,深得时尚爱美女性青睐。《丸形侧把壶》壶体以纯银制作,手把镶以红木,玲珑圆润、雅而不俗,为都市雅好之人的座上宾。《秦权》取宜兴黄龙山紫砂矿泥制作,形意高古幽远,古质之气岿然。锔钉工艺的使用,在显露其高超工艺的同时,设计感跃然,人文气息弥散。而以《故宫文化系列》为题的琵琶和二胡组件,则将古典珠宝饰品工艺运用到传统民族乐器制作上,赋能传统乐器个性定制,两者结合,如子期与伯牙相遇,美轮美奂。
在传统题材和当代主题的结合、综合材料的运用上,青年艺术家的探索精神也可鉴可赏。面塑《捣练图》取材唐代同名绘画,在意境的营造上,既体现了原作的审美趣味,又讲究立体的视觉构图疏密,综合运用面、绢、综合材料,色彩丰富却绝不艳丽,渲染出古朴雅致的风情。名为《象》的纤维艺术品,其纹理状态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周易》中对“象”的阐释:一切的表象,均为事物本质的外在反映。以湿毡工艺处理的作品,选用羊毛、桑蚕丝、欧根纱、茶叶等作为用料和染料,人工和天然交糅,有包容有新生,其形成的图案和自然肌理,似是对“大象无形”的无言注解。真正的艺术品,总是带着灵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除此而外,陶瓷雕塑《暖暖》,海派水印雕版《小时代》,毛氏风筝《龙头蜈蚣》,顾绣《房村夜宿诗》以及题材多样的金山农民画和吹塑版画,均程度不等显露出当代审美和现世功用,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都市生活经验赋予的创作灵感。繁华闹市的时尚橱窗、卡通时代与动物的暖心拥抱、自由舞动和放飞的绵长青春、绣古如故的文人诗……经由时代和都市生活的加持,年轻一代的民间手工艺家们,在与传统相伴相生的同时,正展露他們这一代的匠艺匠心。
四、被托举的“后浪”和被期许的烟火气
生活与艺术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带着艺术家创新创造的智慧体温,最能为大众接受。站在时代潮流中的年轻人,最能感受到时代的跫音,当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关注的目光,审视世界、思考未来的时候,最易创作出不同于前人的作品。
让我们来看一看创作这些作品的青年艺术家“天团”。19位作者的年龄分布是:90后8人,80后11人,70后1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6年,11位80后中,85后占一半多。综观这些年轻人的师承和艺术履历,19位年轻人中,有5位是“艺二代”甚至是艺三代、四代。包括剪纸、撕纸、珐琅和琉璃制作技艺、传统风筝制作、农民画创作等。他们的父辈、祖辈,要么是工艺大师,要么是行业内的代表人物,要么是非遗项目传承人,在艺术传承的道路上,显然,“艺二代”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父辈,如李守白、施森彬、何球红、毛雪官、曹秀文等,这些仍然活跃在艺术创作深海中的中生代,是推涌他们的“前浪”。
除了家族式传承,师带徒也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主要方式。当然,新时代的师徒,不再仅是私家作坊手把手式的耳提面命,更多的是学府中、专业机构里实践与理论的传授。19位作者中,有专业教育背景的近70%,且不乏获得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员,有国外艺术教育经历的也并非凤毛麟角,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在进行艺术实践的同时,还带教学生。这种边传授边学习的模式,无疑又让实践者获得更多沉淀和思考的机会。
不难看出,在都市生活的渲染下,在时代旋律的节拍中,经专业历练熏陶的年轻民间艺术家,已经与前辈有所不同。他们的创作,正与这个强调个性,追求品质生活,关注自然与人文环境,面向未来的时代同频共振。那些传递出时代审美,生活意蕴的作品,是传承的结果,更是他们独立思考后的匠心之作。
当然,经过遴选送展的19件(组)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部分作品仍有稚嫩的痕迹。包括部分作品技艺不够纯熟、形制图像布局欠完美,题材思路尚需更开阔,工艺的精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民间艺术源于生活,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最具“烟火气”,它的实用性和民俗性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根本缘由。都市民间艺术的发展,必须依赖这种“烟火气”,在时代审美的主旋律下,依托传统,以需求为导向,紧贴各阶层人士的不同消费心理,求融合求变化,创造出更接地气的艺术作品,这,当是都市民间艺术兴旺发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