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过程的教育,是满足社会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是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所感兴趣的课题在和谐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主动探究 创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1-02
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切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成长的重视。现在教育实施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学生具有的“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提问题、标新立异、坚持己见”等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高中生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较好的形成了学习动机和促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 呵护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意识,选择设计好研究性学习课题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每个青少年对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对某种事物有了好奇心,就会对此感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会引起求知欲望使他自觉地、主动地去观察它、探究它,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进行课题研究,首先指导教师应该在课题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精心选用或设计切合生活实际,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选题。要把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利用结合起来,将自己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贴近所学教材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已学知识的梳理或资料的搜集进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发现结果。把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如“西方影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季节变化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等课题就很具操作性、趣味性。
2 强化问题意识,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探究不断深入、获取的知识不断增加的过程。它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对课题进行分析、观察、探讨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让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维实践过程,即:提出问题 ——进行设想——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试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不看重结果,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善于质疑,并通过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思考、运用,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一系列艰苦的思维过程,会有所新发现、新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这种对课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充分体现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去获取有效解决研究性难题的突破口,并运用旧有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进行创造性学习。采取不同途径在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并通过不断尝试、实验等操作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研究性学习中,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搜索、讨论、钻研,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甚至独特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前人已发现或现有的东西,可能也不具有独创性,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生疏的领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或多种解决办法,进行了多样的思维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了发现的快乐,是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结合。这种对课题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索的活动,不断反思寻求解决疑难、处理问题的办法,促进了学生养成进取、创新的品格,逐渐养成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4 重视课题研究,共同提升师生的创造性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够刺激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具有变通求异创新的思维,才能给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提出有益的建议和必要的指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试验和操作去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包办代替。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等于抹杀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自己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用双手去实践,在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多种收获和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研究性学习,使高中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不断培养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史学芳,王爱玲.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3] 赵颖.世界名校教给孩子的24堂素质课[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4] 張奇.创造性思维与训练[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5]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主动探究 创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1-02
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切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成长的重视。现在教育实施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学生具有的“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提问题、标新立异、坚持己见”等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高中生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较好的形成了学习动机和促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 呵护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意识,选择设计好研究性学习课题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每个青少年对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对某种事物有了好奇心,就会对此感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会引起求知欲望使他自觉地、主动地去观察它、探究它,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进行课题研究,首先指导教师应该在课题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精心选用或设计切合生活实际,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选题。要把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利用结合起来,将自己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贴近所学教材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已学知识的梳理或资料的搜集进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发现结果。把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如“西方影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季节变化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等课题就很具操作性、趣味性。
2 强化问题意识,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探究不断深入、获取的知识不断增加的过程。它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对课题进行分析、观察、探讨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让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维实践过程,即:提出问题 ——进行设想——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试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不看重结果,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善于质疑,并通过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思考、运用,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一系列艰苦的思维过程,会有所新发现、新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这种对课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充分体现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去获取有效解决研究性难题的突破口,并运用旧有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进行创造性学习。采取不同途径在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并通过不断尝试、实验等操作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研究性学习中,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搜索、讨论、钻研,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甚至独特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前人已发现或现有的东西,可能也不具有独创性,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生疏的领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或多种解决办法,进行了多样的思维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了发现的快乐,是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结合。这种对课题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索的活动,不断反思寻求解决疑难、处理问题的办法,促进了学生养成进取、创新的品格,逐渐养成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4 重视课题研究,共同提升师生的创造性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够刺激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具有变通求异创新的思维,才能给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提出有益的建议和必要的指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试验和操作去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包办代替。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等于抹杀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自己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用双手去实践,在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多种收获和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研究性学习,使高中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不断培养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史学芳,王爱玲.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3] 赵颖.世界名校教给孩子的24堂素质课[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4] 張奇.创造性思维与训练[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5]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