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御史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代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以来,虽然后代监察制度多有变化,但在随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御史监察制度却一直被沿用和发展.御史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监察御史位卑权重,通过以官秩较低官员监察官秩较高官员的方式,在快速诊断国家机器弊端、推进君主决策的合理性、提高监察权运行实效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御史监察制度有违权力制约应当自上而下的常态,由此引发监察权干扰行政权,造成监察权的无序行使,使得监察有时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体现了御史监察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主
【机 构】
:
扬州大学法学院 江苏启东226200;扬州大学法学院 江苏扬州225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御史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代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以来,虽然后代监察制度多有变化,但在随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御史监察制度却一直被沿用和发展.御史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监察御史位卑权重,通过以官秩较低官员监察官秩较高官员的方式,在快速诊断国家机器弊端、推进君主决策的合理性、提高监察权运行实效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御史监察制度有违权力制约应当自上而下的常态,由此引发监察权干扰行政权,造成监察权的无序行使,使得监察有时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体现了御史监察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御史监察制度这一历史现象,将有益于我国监察制度和反腐败工作的完善.
其他文献
公众对气候政策的态度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气候政策态度正成为公共政策领域和环境行为认知领域日趋重要的研究议题.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气候政策态度概念本身存在复杂性,学界对其概念界定莫衷一是,政策的可接受性、接受度、支持意愿等是常见的表征公众气候政策态度的术语.同时,气候政策态度的测度量表日趋成熟,测量题项呈现多样性.另外,气候政策态度受到社会心理因素与气候变化感知、气候政策设计感知、环境因素的影响.未来,公众气候政策态度作为公共政策和环境行为认知研究的前沿领域,需要多学科视角,多方法介
"新乡贤治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实践显示:新乡贤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乡村社区治理创新中发挥着民主治理功能、政策宣传功能、秩序再造功能和民主监督功能.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新乡贤治村"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凭经验办事思维阻碍了"依法治村"的成长;"理性经济人"行为方式导致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功能的异化;传统乡贤文化的匮乏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动力不足.为此,需要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从参与渠道、评价体系和新乡贤文化建设等多
随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科技和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情况,及展望"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未来的战略重点包括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重塑资产负债表,设立并发挥科技银行的作用,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以及完善科技企业发展的创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践总体上呈现出从农户家庭伦理型流转向社区集体股份制契约型流转演变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流转遵循的行为逻辑不尽相同.基于东北平原和闽中两个典型村庄的农地流转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两村农地流转历程背后的生成逻辑,分析早期农地流转和现代农地股份制流转所遵循的家庭伦理价值和社区契约价值的差异,并揭示这种差异实质上是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农地产权结构安排及实践的影响.后续的农地流转市场化改革,必须以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地市场化流转目标,合理祛除农地股份合作制中的
大数据技术的内在本性是追逐数据,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数据,特别是关于个人特殊信息的数据,这就使得隐私保护成为大数据时代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从内在根源上看,人的社会本性倾向于信息共享,个体本性倾向于隐私保护,社会本性与个体本性之间的依赖与冲突关系构成了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隐私问题在前信息社会并不构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前现代社会没有形成普遍的隐私观念;现代社会形成了普遍的隐私观念,但威胁个人隐私的力量不够强大.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共享能力爆炸性增长,信息共享与隐私保
结合新的技术和历史条件,准确把握"数字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是我们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发展新闻学理论、探索新闻学研究新范式的基础.对"可供性"这一概念的源流及其被引入新闻学研究的过程做出细致考察,为我们进行上述工作提供了启发.经分析可知,技术可供性作为"元概念"在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生发出数字新闻生态和数字新闻行动者两个基础研究范畴.据此,数字新闻可以被定义为"由数字媒体的技术可供性培育的,兼有网络化、行动性和情感化特征的一种新型公共信息关系"."数字"的文化生态指向和"新闻"的共同价值指向
东方如何抵御西方的文化霸权?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是站在弱小民族的立场发声从而获得抵抗的正当性.当后殖民理论传入中国,民族元素就变得更加凸显,萨义德"逆写帝国"、霍米·巴巴"文化翻译"、詹姆逊"民族寓言"与德里克革命理论都关注了这一问题,并经过变形成为本土化的批判工具.然而,当时过境迁,二元对立模式遭遇困境,后殖民理论只有向外部打开才能换来的生机,民族共通体或许是最佳选择:这是一种容纳他者又超越差异的共通,是非本质、非中心、充满生机的场域,它不会停滞、固化,而是永远处于协商与流动之中.后殖民理论也只有从抵抗之力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中国迈入"后扶贫"新阶段,对教育精准扶贫提出更为严峻挑战.当前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着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发展缺失三重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未能处理好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精准性与非规范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短期脱贫与可持续性发展、学校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矛盾.后扶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要深化前行,亟需树立"大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联动;完善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视教育扶贫的价值理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格局;优先关
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场景理论引入非遗的生活性保护实践中,在探究非遗生活性保护的学理内涵与实现机制的基础上,对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价值、空间、主体和活动四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非遗赋予场景所需的价值内核,而场景则通过不同"舒适物"间的组合,将非遗的价值意涵外化表达,重构非遗与民众的共生空间;(2)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整体协同保护不足、保护主体错位、活动场景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界定过正义,但他在批判传统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正义的抽象性时,已经隐含了对正义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是借助于对社会关系性质的区分来实现的,即支配性生产关系和互依性生产关系.在支配性生产关系中,个人所需的生存条件由他人或共同体占有和支配,因而实现的正义只能是抽象的;在互依性生产关系中,个人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属于组成共同体的每一个人自由支配,因而能实现一种具体的正义.正是基于对"互依性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克服了"抽象的正义",确立了"具体的正义",实现了对正义观的变革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