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治村”: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与优化策略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乡贤治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实践显示:新乡贤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乡村社区治理创新中发挥着民主治理功能、政策宣传功能、秩序再造功能和民主监督功能.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新乡贤治村"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凭经验办事思维阻碍了"依法治村"的成长;"理性经济人"行为方式导致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功能的异化;传统乡贤文化的匮乏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动力不足.为此,需要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从参与渠道、评价体系和新乡贤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优化"新乡贤治村"路径,推进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
其他文献
后脱贫时代背景下,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体成为社会研究领域接续关注的重要人群,因此,在数字经济推动业态转型的浪潮中保障这一人群的发展利益,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田野调查,从信息鸿沟和相对贫困视角出发,对相对贫困人群信息增收行为路径做出四段式阶梯划分,即感知、筹划、行动和评估.研究发现,信息能力和现存瓶颈在信息增收实际中的制约性影响主要表现为拟态环境构建存在偏差、认知缺乏结构系统性、社会资本现实转化的“耦合困境”以及自我评价中的情绪化归因.此外,与增收难点相对应的现有保障体系中的现有信息平台与服务
对抒情传统论的论题内涵和立论根据的确切阐释从理论层面确保了相关研究的学术严格性.抒情传统论的基本命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是一个抒情(性)的传统”,以抒情体为主导和以抒情诗为主流是这一传统在审美特征和文学史层面的表征.基于抒情的本土含义,抒情传统论的论题内涵应被阐释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是一个——由情(\'性\'之应物、\'天道\'之实现的真实情状)之抒(即审美呈现)而来的——抒情的传统”,其立论根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本源”文学观(文学本于情).抒情传统论是中国古典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从"普遍—特殊—个别"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普遍"层次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从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知行合一"、倡导"精准思维"等方面,赋予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根本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从"特殊"层次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关联这三个方面,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与战
评估罪犯未来犯罪活动的风险一直是刑事司法体系的重要任务.随着循证司法活动的开展,危险评估工具被引入刑事司法系统中.在美国,危险评估工具经过四代更迭,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与临床判断相比,危险评估在预测准确性、降低司法成本和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从警务到刑罚执行的各个阶段.当然,危险评估工具在透明性、准确性等方面仍存在疑问,甚至存在违反宪法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等基本原则的危险.通过建立问责机制,提升危险评估工具的透明度、有效性和公平性,才能确保危险评估得到良性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协同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支点,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则是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协同应当贯彻和遵循的根本理念.长三角区域医联体建设是长三角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长三角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际区域医联体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特征来看,区域医联体的整合主要涉及医疗资源、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主体等方面.在长三角区域医联体的建设实践中,紧密型、松散型、纵向整合型、横向整合型等不同类型的联合模式逐渐涌现,然而,顶层设计不健全、联合体内部生态缺乏优化等共性问题仍然比较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使命.消费者选择与消费数字文化产品的实践过程,既是主体接受与享受数字文化产品的过程,也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由于受亚文化圈、“数字鸿沟”、泛娱乐化带来的文化消解、文化隔阂与价值弱化等的影响,与实现上述两个使命尚存在相当差距.需要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数字文化技术、培育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推动发展,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消费者的
"行政立法"这一概念应涵盖所有的行政主体制定的可以反复适用的抽象规范,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在行政立法的适用中,"依据行政法规、参照规章"的二分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且已经落后于司法实践,应该被摒弃.目前行政法学界通常认为权限合法、内容合法是行政立法的实体合法性要件,但是缺乏对这些要件的周密说明和深入论证.这种缺失容易使一些重要判断标准受到曲解甚至忽视.要使行政立法的实体合法性要件构成一个判断行政立法实体合法性的严密框架,需要弥补这种缺失.实体上合法的行政立法应得到具体的法律授权或具有具体的法律规
基于技术可供性的视角,可以从传统新闻学的核心话语"专业主义/客观性"切入,对数字技术生态下新闻学话语体系的重构过程做出描述和解释.具备建构主义色彩的客观性理念并不属于本质主义范畴,而可被视为用于"组织"传统新闻学体系的一种核心话语.伴随"数字新闻学"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充满争议的客观性迎来了被"改造"的历史契机,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对传统新闻学中关键性概念进行"重新概念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弥合技术决定论与建构主义理论间的罅隙.其中,"介入"话语、"制衡"话语和"接合"话语这三种话语方式构成了技术可供性"改造
将核心素养理解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共识性观念.这一理解的关键是建立在实体思维基础上,从实体内容、形式两个层面确证出这一观念的合理性,究其实旨在于回答“核心素养有什么”.超越实体思维的理解,对核心素养本质的再认识有必要基于实践思维的立场,旨在揭示核心素养作为道德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内蕴的功能取向、行动立场、整体视野与生成过程等本质特性,并基于结构与功能、整体与部分、过程与实体相结合的方法论认识核心素养的复杂性以及厘清核心素养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公众对气候政策的态度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气候政策态度正成为公共政策领域和环境行为认知领域日趋重要的研究议题.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气候政策态度概念本身存在复杂性,学界对其概念界定莫衷一是,政策的可接受性、接受度、支持意愿等是常见的表征公众气候政策态度的术语.同时,气候政策态度的测度量表日趋成熟,测量题项呈现多样性.另外,气候政策态度受到社会心理因素与气候变化感知、气候政策设计感知、环境因素的影响.未来,公众气候政策态度作为公共政策和环境行为认知研究的前沿领域,需要多学科视角,多方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