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以探究式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搞好教学活动设计,是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实施电工专业课程标准的关键。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明确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掌握教学活动设计的环节,同时将生活化理念在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非常重要。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活化理念在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质量
与传统的电工专业教学相比较,新的电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了极大的转变:以往的电工专业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要求,重视知识的继承,但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1]:《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定位,在目标上涵盖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观,科学品质等构成科学素质的主要成分。《标准》中,不仅对高职业院校生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的现状
根据现代教学活动设计理念的变化,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活动情景,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工作,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努力学习,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為电工专业课程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生活的理解
传统的电工专业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这种方法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有些学生对电工专业望而生畏,影响了他们对电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还有一些学生勤奋好学,基础扎实,他们可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有条有理,但是很少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意味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薄弱[2]。
(二)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不够
教师的提问具有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检测学生先备知识;帮助学生连结旧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思考;考核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帮助学生发展概念;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还有复习或总结课程等多样的功能。其中,促进思考是发问的一项重要功能,由于认知心理学者主张学习应是个人主动建构于既有经验的历程,而透过发问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反应,故若问题提升至高层次思考领域,引发学生“认知失衡”,形成认知发展的动力,便可达到此一功能。
(三)学生对电工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
教师为了让学生发展出新的概念或知识,会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答案、或转换立场思考的方法,促进学生增长认知的层次。这类题目可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独创性思考,或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等。教学初期可以使用低层次的发散型问题提问,以求学生多方面地提供意见,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原有想法,接着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先前回答一一响应并开始教导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藉由提问让学生走入聚敛性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了解,最后可以再提出更深入的发散型问题引发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解释,达到学生建构知识的目标[3]。
二、生活化理念在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在观察现场尽量地搜集未正式纪录的师生互动及学生行为,以助于更加融入至教室的情境脉络中去分析语料。而在诠释资料时,做深刻且丰富的描写,并举出实例辅助说明,降低研究者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藉此提高研究报告的可信度。
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因此,我们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生活进行预习,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知识,会使他们尝到探索的乐趣,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无数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明显比面对虚构的问题更有探究的欲望。这也证明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从生活中来,并能指导生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时,应该将学生向生活化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当预习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就会更关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急需把这些疑问解开,盼望教师讲解,于是对听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4]。
若是学生提问问题,很少会有其它同学加入讨论,即使有,人数亦不多,几乎都是教师响应学生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学生的预设立场使然,认为教师会回答一切的问题。由于创造性和批判性问题皆无人使用,故略去这两项,只考虑认知记忆性、推理性、常规管理性、或学生提问型问题。而学生设计的实验,有时候只是灵光乍现,有时候则是为了验证想法,像这堂课中许多人都在试验怎样才会有触电的感觉,为的就是要证明手摸电浆球会有电流流过。虽然这样的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创意、逻辑推理能力,的确值得鼓励,但是忽略其它人的发言却不可取,如何将两者结合,有效的进行为了要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讨论,WCDD 的题目需要慎选,尤其是还未教到的单元,应尽量避开补习班常用的资料,而为了要引起学生兴趣,最好是能用生活情境包装的题目。问题的难度也要注意,若运用学生不了解原理但强记结果的题目,不仅可有效诱发学生答辩,还能增加讨论的意涵。因为研究报告指出,只有学生自己真正了解的部分才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背诵的资料。以目前流通的评量工具,只能判定学生回答的对错,而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口说表达能力,所以将来可以朝着开发评量工具以检定此教学法的成效而努力。
三、结语
教材上的知识往往就蕴涵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科学现象天天都在发生,但因为太常见,反倒使学生对其“视而不见”了。要让学生的预习活动贴近生活,就要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向老师求解。这样教师就能顺理成章地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分析现象、解释问题,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莺.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4(05):186.
[2]贾卓颖.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4(07):109
[3]李敬.关于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学周刊,2014(13):78-79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质量
与传统的电工专业教学相比较,新的电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了极大的转变:以往的电工专业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要求,重视知识的继承,但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1]:《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定位,在目标上涵盖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观,科学品质等构成科学素质的主要成分。《标准》中,不仅对高职业院校生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的现状
根据现代教学活动设计理念的变化,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活动情景,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工作,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努力学习,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為电工专业课程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生活的理解
传统的电工专业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这种方法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有些学生对电工专业望而生畏,影响了他们对电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还有一些学生勤奋好学,基础扎实,他们可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有条有理,但是很少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意味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薄弱[2]。
(二)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不够
教师的提问具有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检测学生先备知识;帮助学生连结旧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思考;考核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帮助学生发展概念;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还有复习或总结课程等多样的功能。其中,促进思考是发问的一项重要功能,由于认知心理学者主张学习应是个人主动建构于既有经验的历程,而透过发问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反应,故若问题提升至高层次思考领域,引发学生“认知失衡”,形成认知发展的动力,便可达到此一功能。
(三)学生对电工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
教师为了让学生发展出新的概念或知识,会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答案、或转换立场思考的方法,促进学生增长认知的层次。这类题目可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独创性思考,或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等。教学初期可以使用低层次的发散型问题提问,以求学生多方面地提供意见,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原有想法,接着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先前回答一一响应并开始教导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藉由提问让学生走入聚敛性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了解,最后可以再提出更深入的发散型问题引发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解释,达到学生建构知识的目标[3]。
二、生活化理念在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在观察现场尽量地搜集未正式纪录的师生互动及学生行为,以助于更加融入至教室的情境脉络中去分析语料。而在诠释资料时,做深刻且丰富的描写,并举出实例辅助说明,降低研究者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藉此提高研究报告的可信度。
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因此,我们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生活进行预习,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知识,会使他们尝到探索的乐趣,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无数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明显比面对虚构的问题更有探究的欲望。这也证明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从生活中来,并能指导生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时,应该将学生向生活化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当预习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就会更关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急需把这些疑问解开,盼望教师讲解,于是对听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4]。
若是学生提问问题,很少会有其它同学加入讨论,即使有,人数亦不多,几乎都是教师响应学生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学生的预设立场使然,认为教师会回答一切的问题。由于创造性和批判性问题皆无人使用,故略去这两项,只考虑认知记忆性、推理性、常规管理性、或学生提问型问题。而学生设计的实验,有时候只是灵光乍现,有时候则是为了验证想法,像这堂课中许多人都在试验怎样才会有触电的感觉,为的就是要证明手摸电浆球会有电流流过。虽然这样的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创意、逻辑推理能力,的确值得鼓励,但是忽略其它人的发言却不可取,如何将两者结合,有效的进行为了要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讨论,WCDD 的题目需要慎选,尤其是还未教到的单元,应尽量避开补习班常用的资料,而为了要引起学生兴趣,最好是能用生活情境包装的题目。问题的难度也要注意,若运用学生不了解原理但强记结果的题目,不仅可有效诱发学生答辩,还能增加讨论的意涵。因为研究报告指出,只有学生自己真正了解的部分才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背诵的资料。以目前流通的评量工具,只能判定学生回答的对错,而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口说表达能力,所以将来可以朝着开发评量工具以检定此教学法的成效而努力。
三、结语
教材上的知识往往就蕴涵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科学现象天天都在发生,但因为太常见,反倒使学生对其“视而不见”了。要让学生的预习活动贴近生活,就要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向老师求解。这样教师就能顺理成章地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分析现象、解释问题,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莺.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4(05):186.
[2]贾卓颖.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4(07):109
[3]李敬.关于高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学周刊,2014(1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