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徒步走完半个德国
年轻时候的巴赫,为了听演奏会,曾作过好几次长距离的徒步旅行。
其中一次是为了前辈巴克斯泰乌德的演奏,从安斯达特徒步走到吕贝克,全程360公里,大约等于从台湾的高雄走到台北的距离,来回要花三个礼拜的时间。
在这个大规模的旅行中,巴赫几乎走完半个德国。
那么巴赫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
这是由于伟大音乐家巴克斯泰乌德,每年都要在这个北方城市举行叫做“夜晚音乐”的演奏会。
巴赫真的赶上了,聆听后受到前所未有的大冲击。他们的音乐像光那样璀璨,和中部严格、庄重的音乐,迥异奇趣。
“来得真好。我真是大开眼界!”
当68岁的老大师巴克斯泰乌德听过巴赫的风琴演奏后,也大加赞赏。这两位音乐家尽管年龄悬殊,心灵却完全相通。
“如果可能,希望你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间。我希望能多了解你!”
像这样,巴赫不仅欣赏老大师的音乐,也接受他恳切的指导。巴赫像拨云见日那样,亲睹了另一个崭新的、光辉的音乐世界。看来这三个星期的行程,真的为音乐打开了另一扇窗。
生存的价值
在1845年5月7日晚上,维也纳宫廷剧院首演《第九交响曲》和贝多芬的《庄严弥散曲》,维也纳市民为了聆听这两大巨作,剧院很快就爆满了。
这时候,贝多芬由于耳聋不能再指挥,便把指挥的事委托给乌姆劳夫担任,自己则坐在指挥台边的椅子上,背对着听众,监督演奏的进行。
可是随着音乐的进行,听不见的贝多芬,却拼命摇晃着身体,闭起双眼,想象着音乐的壮丽音响。他对音乐的执着,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不用说,他那伟大的音乐,把听众的心紧紧扣住,使每个人都受到不曾有过的感动。
每一乐章,都掀起震耳欲聋的掌声,当最后的合唱乐章庄严地结束时,整个剧院像山崩地裂般爆发出喝彩声。
可是贝多芬毫无所觉,仍旧低头看着乐谱,打着节拍。
这时有一位名叫温嘉的女低音歌手走到他身边,轻拉他的袖子,这才发觉演奏完了,于是转向观众。
全场的听众,再次报以如雷掌声,并且大声疾呼贝多芬的名字,看到这感人的场面,不管是贝多芬或听众,都落下泪来。
这是音乐史上最动人心弦的时刻。同时也是贝多芬最光荣的时刻。
拿破仑只是凡夫俗子
——《英雄交响曲》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结果国王被送上断头台,贵族和圣职者,突然丧失以前的地位,法国整个儿改观了。
这场暴风雨,开始冲击整个欧洲。因此,各国的国王都提心吊胆,想设法阻止它的侵扰,于是组成联军,向新的法兰西进攻。
这时,法国正处在革命成功之后的紊乱情况中,法国人也担心会遭到四周敌人的围攻。
所幸,法国出现一位年轻英勇的将军——拿破仑。次年他带领部队击退了进攻而来的英国舰队。自此,拿破仑的英名便传遍远近。
贝多芬从停留在维也纳的一位法国将军处,听到比自己年长一岁的拿破仑的英勇事迹,深受感动。
当时拿破仑除了保卫法国和同胞外,没有任何的野心,而且那巧妙的战术,是别人所无法预测或效尤的。
贝多芬认为法国将由拿破仑建设成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把拿破仑当成是心目中的英雄。
这种崇敬之心,激发他写作一首伟大交响曲的热情。
1803年,他着手谱写这首音乐,等到完成时,他在这首交响曲上,附上“波拿巴”(拿破仑之名)的副题,然后准备把这首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
拿破仑由于屡建战功,掌握政治大权,于是变得傲慢起来,而且逐渐有了野心。不久,就传出了他自立为帝的消息。
贝多芬听了既愤怒,又失望,不禁大声斥责:
“原来拿破仑也是凡夫俗子,依然贪恋虚名和地位!”
说罢把总谱上,原先想题赠给拿破仑、写着“波拿巴”的扉页撕得粉碎,然后改写“英雄”两字,并且注明是“为纪念一位大英雄而作”。
《音乐小点心》 台湾高谈文化编辑部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 定价:1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