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遇到过很多怕做作业的学生,但要懒到、怕到像夏志鹏这样的,我还是头一回遇到。
他就是我现在的学生,读六年级,却与初二的学生同龄。由于成绩差,小学留了两次级,这次留到了我班里。这个老大难,智商并不低,最大的问题就是懒,怕吃苦,怕做作业。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今天好不容易补上了,明天又送你一片空白。课堂上练习时,他也能装模作样地提着笔,低着头,不做声,也没什么大动作,可就是半天不写一个字。其他学生做完作业交给老师,他呢?看到周围人做得差不多了,估摸着自己也可以轻松轻松了,于是便趁人不注意,把未完的作业本交给自己的书包。长此以往,成绩之差就可想而知了。留级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是对他前途的不负责任,也是教师把一个包袱给另一个教师。我想帮助他,改变他。
怎么办呢?拿什么来拯救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呗!放纵就是助长他的恶习。经验告诉我转化这样的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初来我班那会儿,我就按照惯例对他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和各科老师一道语重心长地找他谈话,将他列为重点督促对象,又是请来家长,又是给他安排小“老师”,强强联合,希望他能端正学习态度,浪子回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情况稍有改观,不难的课堂作业他能完成了,感兴趣的数学作业也能完成了。我们看到了希望,所以耐心和打持久战的韧劲是转化这类顽固不化学生的要素。
但作文的天空依旧布满阴霾,他就是不主动完成,就像上刀山下火海似的怕,篇篇作文都是我面对面地单独辅导他完成。而且查得紧,他还想着花样来逃避,什么放在家啦,某某老师在找他啦,要上厕所啦……五花八门,一如大家说的:五年来,他已经练就了一身躲避作业的本领。可我偏偏跟他过不去,发扬一不怕烦、二不怕苦的精神,舍命陪君子,不管你耍什么花样、躲在哪儿,也要把你揪来写作业。终于有一天我俩的对峙发展到了顶点,他为了逃避去我办公室补写作文,躲得不知去向,我校内校外的找了两节课,满大街找得我急得要疯了,不祥的预兆笼罩着我,我不由得哭了起来,那种焦急、恐惧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好在最后,他的好友在教学楼的楼顶上找到了他,所幸没有发生意外。
这一事件惊动了学校,也警醒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为什么自己这么负责,在他身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仍这样?我到底拿什么来拯救他?看来仅靠耐心、责任心筑造起来的冷漠的严格还是不行的,我的教育缺失了一份爱的温情。因为我的付出都包裹着一层严厉的外壳,他感觉不到我的良苦用心,根本不领我情,甚至带着被动的抵触情绪。“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得做通他的心理工作,让他主动去学。一番思考过后,我转变战略,不再采用他反感的高压政策,用亲近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爱,多了解他的心理,消除对我的心理隔阂,缩短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多地给他一点宽松自由的空间。
他怕写作业,但较喜欢看小说,我就投其喜好,破例答应他可以不写周记练笔,条件是阅读《马燕日记》《男孩的进化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欣然接受。我寄希望于马燕和海伦她们的故事能让他有所触动,希望文学的力量能在他那贫瘠的心田里播下学习的种子。几星期后,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可能是书中人物的熏陶感染吧,也可能是人的逆反心理吧,他居然和大家一道写了一篇读书感受(尽管短得可怜)。我如获至宝,当众表扬,并给他加星,他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课后我走到他身边,假装不经意地和他谈起读后感,他说写得太短了,我鼓励他没关系,只要是他主动写的就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短一点没关系。要求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他的畏难情绪。慢慢地,他多多少少還是能写了。
有一次,他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的心理独白:“每一天都在作业中徘徊,每一次就算摔倒也没人帮忙。我多想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作业的海洋……”读着他的“诗歌”,做教师的我沉默了,到底是我们的作业太多了,还是他太懒了?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有时我真的很迷惘。他的内心独白打动了我,虽然也只有短短的八行字,但我给了他一个高分,并在全班宣读,当众表达我的欣赏。他信心大增,竟有些喜欢上了写作,尽管常有错别字的问题,但他终是进步了,终是无需我“捉”来强迫着写了,而且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告诉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从他的身上,我发现在学生幼小心灵中,成绩的好坏其实与智商是无关的。更多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培养和激发的,谆谆善诱平时可能成绩不好或表现差的学生,耐心和爱心是为师者的职责,也是为师者的职业道德。
夏志鹏现在的进步有时也会出现反复无常,但我始终没有放弃他,不断地探索着、实践着,带着他,一路风雨同行!因为我坚信:不良习惯虽然难改,但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再加一点创造性,它终是可以改变的。
他就是我现在的学生,读六年级,却与初二的学生同龄。由于成绩差,小学留了两次级,这次留到了我班里。这个老大难,智商并不低,最大的问题就是懒,怕吃苦,怕做作业。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今天好不容易补上了,明天又送你一片空白。课堂上练习时,他也能装模作样地提着笔,低着头,不做声,也没什么大动作,可就是半天不写一个字。其他学生做完作业交给老师,他呢?看到周围人做得差不多了,估摸着自己也可以轻松轻松了,于是便趁人不注意,把未完的作业本交给自己的书包。长此以往,成绩之差就可想而知了。留级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是对他前途的不负责任,也是教师把一个包袱给另一个教师。我想帮助他,改变他。
怎么办呢?拿什么来拯救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呗!放纵就是助长他的恶习。经验告诉我转化这样的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初来我班那会儿,我就按照惯例对他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和各科老师一道语重心长地找他谈话,将他列为重点督促对象,又是请来家长,又是给他安排小“老师”,强强联合,希望他能端正学习态度,浪子回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情况稍有改观,不难的课堂作业他能完成了,感兴趣的数学作业也能完成了。我们看到了希望,所以耐心和打持久战的韧劲是转化这类顽固不化学生的要素。
但作文的天空依旧布满阴霾,他就是不主动完成,就像上刀山下火海似的怕,篇篇作文都是我面对面地单独辅导他完成。而且查得紧,他还想着花样来逃避,什么放在家啦,某某老师在找他啦,要上厕所啦……五花八门,一如大家说的:五年来,他已经练就了一身躲避作业的本领。可我偏偏跟他过不去,发扬一不怕烦、二不怕苦的精神,舍命陪君子,不管你耍什么花样、躲在哪儿,也要把你揪来写作业。终于有一天我俩的对峙发展到了顶点,他为了逃避去我办公室补写作文,躲得不知去向,我校内校外的找了两节课,满大街找得我急得要疯了,不祥的预兆笼罩着我,我不由得哭了起来,那种焦急、恐惧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好在最后,他的好友在教学楼的楼顶上找到了他,所幸没有发生意外。
这一事件惊动了学校,也警醒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为什么自己这么负责,在他身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仍这样?我到底拿什么来拯救他?看来仅靠耐心、责任心筑造起来的冷漠的严格还是不行的,我的教育缺失了一份爱的温情。因为我的付出都包裹着一层严厉的外壳,他感觉不到我的良苦用心,根本不领我情,甚至带着被动的抵触情绪。“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得做通他的心理工作,让他主动去学。一番思考过后,我转变战略,不再采用他反感的高压政策,用亲近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爱,多了解他的心理,消除对我的心理隔阂,缩短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多地给他一点宽松自由的空间。
他怕写作业,但较喜欢看小说,我就投其喜好,破例答应他可以不写周记练笔,条件是阅读《马燕日记》《男孩的进化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欣然接受。我寄希望于马燕和海伦她们的故事能让他有所触动,希望文学的力量能在他那贫瘠的心田里播下学习的种子。几星期后,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可能是书中人物的熏陶感染吧,也可能是人的逆反心理吧,他居然和大家一道写了一篇读书感受(尽管短得可怜)。我如获至宝,当众表扬,并给他加星,他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课后我走到他身边,假装不经意地和他谈起读后感,他说写得太短了,我鼓励他没关系,只要是他主动写的就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短一点没关系。要求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他的畏难情绪。慢慢地,他多多少少還是能写了。
有一次,他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的心理独白:“每一天都在作业中徘徊,每一次就算摔倒也没人帮忙。我多想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作业的海洋……”读着他的“诗歌”,做教师的我沉默了,到底是我们的作业太多了,还是他太懒了?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有时我真的很迷惘。他的内心独白打动了我,虽然也只有短短的八行字,但我给了他一个高分,并在全班宣读,当众表达我的欣赏。他信心大增,竟有些喜欢上了写作,尽管常有错别字的问题,但他终是进步了,终是无需我“捉”来强迫着写了,而且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告诉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从他的身上,我发现在学生幼小心灵中,成绩的好坏其实与智商是无关的。更多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培养和激发的,谆谆善诱平时可能成绩不好或表现差的学生,耐心和爱心是为师者的职责,也是为师者的职业道德。
夏志鹏现在的进步有时也会出现反复无常,但我始终没有放弃他,不断地探索着、实践着,带着他,一路风雨同行!因为我坚信:不良习惯虽然难改,但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再加一点创造性,它终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