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云南自贸区的设立,滇中城市经济圈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据点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然形成。双经济圈无论是地缘区位、战略目标,还是产业整合,既有差异也有互补之处。本文将从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要素比较、路径,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设想。
关键词:滇中城市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
一、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构想的由来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体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翼、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占到整个中国的50%以上,成为人口、产业最活跃的地区。
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较早规划的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更强化了成渝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对而言,滇中城市群的规划于2011年才正式出台,以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等城市为优势生产要素集聚地,力图打造中国西南新的经济增长极。
进入202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涵盖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其中位于滇中城市群中昆明片区,旨在与空港经济区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提出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发展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方针。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据点,“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滇中城市经济圈承载了经济转型、对外开放的重大历史责任。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中国西南新的经济增长极,另一个是成熟度较高的川渝联动发展经济圈,无论是地缘区位、战略目标,还是产业整合,既有差异也有互补之处,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經济圈应相互融合,着眼于打破行政壁垒,共享优惠政策,加强区域联动互补,共建西部城市群产业联动区和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
二、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要素比较和路径分析
双经济圈的发展现状,为协同发展路径的研究创造基础条件。各个要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表:
在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探索的路径主要有:
路径一:政策协同,统筹双经济圈规划发展
双经济圈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统筹。要求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指导下,站在长江经济带、西部内陆城市群整合发展的高度,改变只关注本区域内部的政策短视,破除行政界限,统筹川滇渝区域规划,既要保持经济圈内部的良性循环、区域特色,更要强化双经济圈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
路径二: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打造“三核心”经济高地
成都、重庆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双核”,经济地位毋庸置疑。但昆明市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待进一步提升。而自贸区的设立,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辐射中心的确定,为昆明经济腾飞插上双翼。在最新的云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昆明市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以上。“三核心”经济高地鼎立,既有竞争更显差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将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路径三:产业对接协作,建立优势互补产业集群
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特色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等。昆明市在“十四五”规划的阶段重点将培育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千亿级产业,另外,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也将以昆明市为中心,扩散到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各个节点。从产业结构来说,双经济圈互补效应明显。
三、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之交通篇:全方位打通交道要道,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成都升级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极大丰富了成渝地区空港经济的内涵。昆明市亦在紧锣密鼓地酝酿第二机场的筹建,计划于2021年12月底前完成双机场运行模式研究等工作。除了空中走廊以外,陆路交通也在蓬勃发展中。从双经济圈的链接点来看,地处滇川黔交界的滇东北地区是省际通道的发展重点,尤其是重庆经泸州至昭通铁路建设,将形成西部地区西向经缅甸皎漂港出海的国际贸易新通道。另外,重庆经泸州至昭通铁路将连接昭通-攀枝花-大理铁路,以及大理-瑞丽和大理-临沧铁路。加上成渝铁路、内昆铁路,最终形成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格局。而在双经济圈内部,飞机、铁路、公路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已经形成。在“十四五”规划的阶段力争实现双经济圈内外“四小时”通达的目标。
重点领域之产业篇:开展区域化旅游项目,打造川滇渝文化旅游特色名片
成渝地区和滇中城市群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往都是“各自为战”,抢生意、拉客源,都将旅游产业的目标定为“留住旅客,避免外流”,行政管理壁垒较大。如今要立足双经济圈联动,发展区域化旅游项目,要求各地打破行政界限,在交通网络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要求强化城市特色,将文化植入旅游项目,避免同质化。除了中心城市,经济圈内的其他城镇也应有自己的城市名片,让川滇渝文化旅游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整体性概念。另外,在观光旅游的同时要根据各地特色发展会展旅游。
重点领域之开放篇:推动自由贸易区协作,共享对外开放新局面
2016年8月,四川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正式获批成立,2019年8月,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和经济圈在区位、战略目标等方面都有重合之处。作为同处西南内陆的自贸区,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在战略上实现对接,达成相互合作、共享成果的共识,创造有利于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
这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双经济圈的协同发展要具体到重点领域才能落实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继续探索协同发展的其他领域。
参考文献:
1.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 孙久文,姚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协同发展研究[J]. 丁任重,王河欢.中国西部. 2020(06)
3.滇中城市群产城融合度评价及其发展路径研究[D].甘德彬.云南师范大学 2018
关键词:滇中城市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
一、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构想的由来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体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翼、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占到整个中国的50%以上,成为人口、产业最活跃的地区。
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较早规划的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更强化了成渝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对而言,滇中城市群的规划于2011年才正式出台,以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等城市为优势生产要素集聚地,力图打造中国西南新的经济增长极。
进入202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涵盖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其中位于滇中城市群中昆明片区,旨在与空港经济区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提出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发展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方针。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据点,“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滇中城市经济圈承载了经济转型、对外开放的重大历史责任。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中国西南新的经济增长极,另一个是成熟度较高的川渝联动发展经济圈,无论是地缘区位、战略目标,还是产业整合,既有差异也有互补之处,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經济圈应相互融合,着眼于打破行政壁垒,共享优惠政策,加强区域联动互补,共建西部城市群产业联动区和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
二、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要素比较和路径分析
双经济圈的发展现状,为协同发展路径的研究创造基础条件。各个要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表:
在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探索的路径主要有:
路径一:政策协同,统筹双经济圈规划发展
双经济圈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统筹。要求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指导下,站在长江经济带、西部内陆城市群整合发展的高度,改变只关注本区域内部的政策短视,破除行政界限,统筹川滇渝区域规划,既要保持经济圈内部的良性循环、区域特色,更要强化双经济圈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
路径二: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打造“三核心”经济高地
成都、重庆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双核”,经济地位毋庸置疑。但昆明市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待进一步提升。而自贸区的设立,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辐射中心的确定,为昆明经济腾飞插上双翼。在最新的云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昆明市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以上。“三核心”经济高地鼎立,既有竞争更显差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将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路径三:产业对接协作,建立优势互补产业集群
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特色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等。昆明市在“十四五”规划的阶段重点将培育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千亿级产业,另外,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也将以昆明市为中心,扩散到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各个节点。从产业结构来说,双经济圈互补效应明显。
三、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之交通篇:全方位打通交道要道,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成都升级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极大丰富了成渝地区空港经济的内涵。昆明市亦在紧锣密鼓地酝酿第二机场的筹建,计划于2021年12月底前完成双机场运行模式研究等工作。除了空中走廊以外,陆路交通也在蓬勃发展中。从双经济圈的链接点来看,地处滇川黔交界的滇东北地区是省际通道的发展重点,尤其是重庆经泸州至昭通铁路建设,将形成西部地区西向经缅甸皎漂港出海的国际贸易新通道。另外,重庆经泸州至昭通铁路将连接昭通-攀枝花-大理铁路,以及大理-瑞丽和大理-临沧铁路。加上成渝铁路、内昆铁路,最终形成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格局。而在双经济圈内部,飞机、铁路、公路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已经形成。在“十四五”规划的阶段力争实现双经济圈内外“四小时”通达的目标。
重点领域之产业篇:开展区域化旅游项目,打造川滇渝文化旅游特色名片
成渝地区和滇中城市群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往都是“各自为战”,抢生意、拉客源,都将旅游产业的目标定为“留住旅客,避免外流”,行政管理壁垒较大。如今要立足双经济圈联动,发展区域化旅游项目,要求各地打破行政界限,在交通网络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要求强化城市特色,将文化植入旅游项目,避免同质化。除了中心城市,经济圈内的其他城镇也应有自己的城市名片,让川滇渝文化旅游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整体性概念。另外,在观光旅游的同时要根据各地特色发展会展旅游。
重点领域之开放篇:推动自由贸易区协作,共享对外开放新局面
2016年8月,四川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正式获批成立,2019年8月,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和经济圈在区位、战略目标等方面都有重合之处。作为同处西南内陆的自贸区,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在战略上实现对接,达成相互合作、共享成果的共识,创造有利于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
这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双经济圈的协同发展要具体到重点领域才能落实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继续探索协同发展的其他领域。
参考文献:
1.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 孙久文,姚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协同发展研究[J]. 丁任重,王河欢.中国西部. 2020(06)
3.滇中城市群产城融合度评价及其发展路径研究[D].甘德彬.云南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