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共生,相形见丰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85177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自由随笔,还是命题作文,学生最大的烦恼便是“没话说”,继而演变为“不想写”。这种尴尬的写作现状,症结在于“从抽象到抽象”的“空对空”教学模式,学生缺少具象的感受和切实的共鸣。感受和共鸣往往来源于具体的生活和鲜活的情境,这恰恰是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所欠缺的,而作为影像艺术的电影正好可以成为打通“奇经八脉”的一剂良药。
  当然,会看电影并不等同于就会写作,如果仅仅将影视欣赏简化为“看一部电影写一篇影评”未免过于“简陋”。从影像到文本,我们需要寻找适宜的联结点,使得媒介、学生和文字之间共生相融。其中,在“比较”中进行跨媒介阅读与写作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写作策略。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早有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剧本《辛德勒的名单》(节选)曾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旨在让学生感受剧本这一特殊文本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魅力,不少老师选择将该剧本的文字与对应的电影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此种“比较”,主要基于“同质”基础上的“差量”,通过影像与文字的比较,感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但这样的“比较”还不够典型,充其量可以将其视为“互补”或“参照”。真正的“比较”必须具备明显的差异,即电影与文字存在的“异质”。
  适用于“比较”的电影往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电影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即电影有对应的著作;第二,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差异,即有值得探究的“比较点”。
  一般而言,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毕竟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不能也无法做到完全忠于原作。当然,并非所有的差异都适于比较。哪些差异可以成为“比较点”呢?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节,决定人物命运的情节,完成故事叙述的结局……这些“比较点”可以让我们在比较中感受效果差异,甚至评判优劣高下。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节选)一课中,鲁侍萍当着周朴园的面亲手将支票撕碎,而在电影版《雷雨》中则改成了鲁侍萍亲手用火烧毁了支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比较点”。
  向大家推荐几部电影:余华的《活着》与电影《活着》,贾平凹的《高兴》与电影《高兴》,张平的《凶犯》与电影《天狗》,赵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与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这几部电影既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广流传度的著作,又在人物形象、作品基调或者故事结局方面有较明显的改编,比较适合用于跨媒介的比较阅读与写作。
  下面我就以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为例,谈谈学生如何基于电影欣赏进行作文。
  《82年生的金智英》是由韩国作家赵南柱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以金智英的记忆为叙述主轴,以时间来划分章节,分别讲述了金智英从出生到上小學时、读中学时、上大学时、毕业进入职场、结婚后辞职在家阶段的遭遇。作品一经问世便“大热”,舆论场中的相关讨论至今仍未平息。2019年,由其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上映,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再度引发热议。
  尽管作者赵南柱记叙的是韩国主妇的日常生活,但金智英的人生故事同样引发了广大中国读者的共鸣。原因不难理解,东亚地区的传统文化本来就不缺乏同质性。韩国女性的遭遇,对中国女性来说并不会感到陌生。学生在观影后,对金智英的遭遇及深藏在她背后的女性问题都深有感触并有所思考。然而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在叙事视角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其中,尤以结尾的差异耐人寻味,值得让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探究。
  比如,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结尾,金智英和丈夫走在温暖的春天里,她的人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她也找到了自己擅长并热爱的事业;而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的结尾,金智英的心理医生尽管从金智英的身上看到了女性存在的困境,甚至更加理解了自己妻子曾经的处境,但是当他的助理医生因为要安胎而选择辞职时,他仍暗自感慨:“所以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我暗暗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
  针对如此迥异的结局,学生可以思考:更认可电影的改变,还是更青睐原作的处理?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小说与电影各自的艺术特色,更可以在差异中去反思、去观照、去思辨,为写作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佳作展示


  差异背后的思考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王静
  阅读了小说版《82年生的金智英》结尾后,再与电影版的处理比较,确实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小说结尾总会令我无端想起《白夜行》,平实的文字背后是暗流涌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处处压抑着荒谬、狂躁与绝望,字里行间写满了“吃人”二字。题记的那一句“所以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从治疗金智英的男心理医生口中说出,充满了讽刺意味,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文字张力。如果他也是客观存在的人,那么这究竟是他内心真正的独白,还是如同雪穗,这恰是最无情、最不合逻辑却又最有情的决绝与冷漠?
  小说结尾固然给人以深刻的反思,但未免太过绝望。作为一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已经传达出了它要表达的,何不给那些正处于旋涡中心的“金智英”们多一些鼓舞与慰藉?所以,我更倾向于电影的结尾。这看起来并不是一本被奉为经典的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可能仅仅是昙花一现,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给予人们一些精神动力,而不是为了追求文学性将电影这一大众传媒利用得“淋漓尽致”。总的来说,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尤其是在一些落后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记得某本书中有一章内容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这章大概讲述了作者去监狱探访女囚后的所感所想。这些女囚十分特殊,她们都是因为杀了自己的丈夫而入狱。这些妇女生于偏僻的山村,一辈子被困在逼仄狭小的家中无法脱身。她们长期忍受着丈夫的暴力,同时她们的姐妹、女儿同样逃脱不了她们丈夫的侵害。对于这种非人的行为,大多数女性都会选择忍气吞声,继续生活在炼狱中,期盼着某一天,“魔鬼”能善心大发,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悔恨。但事实上并没有,每一次酒醒后他们流下的眼泪,都会在下一次暴力中加倍“偿还”。据这些女犯回忆,当时的自己充满恐惧且手足无措。但是犯罪必须要受到严惩,只是可怜她们还有父母儿女,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她们思念亲人之苦也许不亚于曾经遭受的折磨吧。   以上是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了。女性和男性相比,她们的力气更小,在遭受暴力时几乎无法保护自己。同样是因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她们比男性要多承受怀孕、分娩之苦以及仿佛是天然落在女性身上的抚育孩子的重担。就像金智英,为了亚莹而放弃了职场生活,作为她丈夫的妻子、女儿的母亲活着,而不是作为“金智英”。虽然偶尔可以从中感受到某种幸福,但她正在渐渐失去自我,成为一个符号。作为一名家庭妇女,金智英与社会的交流程度远不及丈夫。或许,她就是在寻找与外界交流的出口遇到了重重高墙后,绝望地封闭了自己,试图用妈妈、奶奶的言行,告诉周围人疼惜一下自己。
  从某种角度看,金智英算是相对幸运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不计其数的比她境遇更凄惨的女人。近年来,对这类问题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美国、韩国等国家也发起过一些女权运动,但运动一发展开来,就不免有人浑水摸鱼。打着“女权”的旗号,实则为了一己私欲。女权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想应是女性获得与男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社会待遇方面。因为性别,人们天生不同,但没有谁比谁高贵之分。
  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想到性别时,不会认为女性是弱势群体。或许到那时候,男女平等就可以真正实现了。
  悲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龚雨璐
  “所以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我暗暗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
  这是《82年生的金智英》小說结尾的两句话,字里行间似乎透露出社会对女性的“特殊照顾”。事实上,在很久以前女性的地位就不受关注,如古代的一夫多妻制,以及腐朽的裹脚习俗。女性似乎天生就比男性低了一等,似乎就活该沦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就像金智英,她也曾是一名高等学府毕业、就职于优秀公司并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年轻女性,但在与丈夫相识、相爱并产下女儿后,她陷入了继续工作还是专心照顾孩子的两难境地,每天总有社会舆论和婆婆的传统观念在她耳边萦绕。金智英最终放弃了工作,选择成为家庭主妇。
  生活毕竟不像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金智英无奈且被迫地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向社会伦理低头,过上了平淡无奇的照顾家人的生活。
  金智英选择了妥协,但社会并没有给予她宽容。总有人在背后议论,羡慕其不用工作、有一个好老公,实则是满嘴的嘲讽。金智英在社会中各种人轮番的“鞭打”下,患上了抑郁症,她开始将自己代入别人的角色———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外婆,话语中均是当时社会女性的卑微、痛苦以及无力反抗。
  人们似乎习惯于将女性的辞职育儿看作理所当然,却将男性育儿休假看作是女性的大逆不道。但,谁又不是在自己父母的殷殷关怀下长大的呢?谁又不是父母心尖上的宝贝呢?其实也有奋力抵抗、摆脱桎梏的人,金组长便是典型。她真正将工作与生活分得一清二楚,但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总有人明里暗里地嘲讽她。事实证明,不管是像金智英这样的全职太太,还是像金组长一样的事业型女强人,都不免遭人非议,那么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究竟是怎样的呢?
  电影的结尾是金智英症状好转,成了她梦寐以求的作家。这种大圆满式的结局固然美好,但不免有些落入俗套。小说的结尾并不圆满,金智英仍有代入别人的症状,算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在我看来,金智英的病情或许还会进一步恶化。毕竟,社会对女性的轻视不会轻易消除。
  真正的离别,没有桃花潭水,没有长亭古道,只是在一个和往常一样晴朗的早晨,有些人永远留在了昨天。不知道世界上每一天有多少女性深陷抑郁的旋涡。这是女性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一张妈妈陪孩子写作业气到脑梗住院的病历刷屏。联想到近年来并不鲜见的“加班带孩子写课外作业”的现象,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不禁想说:少年须独行,父母努力须有方。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不少父母陷入对孩子前途的焦虑中,望子成龙之心使他们成了“孩奴”:加班是为了给孩子报班;天天陪写作业;生活上恨不得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孩子只需要努力学习赢得光明未来即可。然而,未来茫茫,风雨有时,若父母大包
小时候走路走累了,常常撒娇要父亲背。父亲总会顺从地弯下腰,在母亲的嗔怪声中站起身,一步一步,走得稳稳当当。父亲的背,宽厚坚实,是巍峨的山峰。  我上小学后,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生活,父亲去了异乡打拼。我犹记得他踏出家门时那坚实的背影,他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在拐角处,他猛一回头,对我们笑了笑,挥了挥手,便消失了。我们在期盼里等待,等待着再次团聚。时间仿佛被冻结了,我们每天都焦虑不安地等待着他的电话。后来
贾老板遇上了个“钉子户”。  三个月前,贾老板看中了一块地,想买下来盖个会馆。那块地上的居民都愿意搬走,可唯独一家死活不搬———宁老。  贾老板决定亲自去看看,他就不信,他这三寸不烂之舌还不能化宁老那颗硬石头为任他揉圆搓扁的面团!  刚进宁老家,只见院内一棵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几乎遮住了整个院子,空中飘着一股浓郁的桂花香气。  “宁老……”脸上挂着笑,贾老板刚开口,宁老手中的花洒一歪,水就朝他滋了过
故事的开头也不过是这样:一个孩子,多病,不能疯玩;休学,没有伙伴,围绕她的只有书,于是就看书。就是这么顺理成章,这么平淡无奇。然而读书的滋味究竟如何,大概这才是故事的重点。  “大部头”是一个口语化的词,有点儿难定义。好在也不需要这么麻烦,《百年孤独》算是大部头,《日瓦戈医生》《复活》《悲惨世界》都是大部头。  读书,最困难的其实是开始。《悲惨世界》用60页的篇幅刻画米里哀主教,60页之后才开始描
随着高考落下帷幕,各科目真题也逐渐出炉。在语文试题中,文本类阅读中均选择了名家之作,而且取材颇为多样:既有乡村的嬉笑怒骂,也有古城的诗意栖居;既能与海明威在欧洲越野滑雪,也可和沈从文共赏西南漆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阅读题里都“藏”着哪些好书吧。  1.全国卷I———海明威《越野滑雪》  提到海明威,大家通常想到的是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其实他的短篇小说同样成就
岁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或欢喜、或惆怅的相遇,在这一刻,云也歇脚,风也留步,最后给我们留下一场云淡风轻的过往。高考在我眼里就意味着一场相遇。在一个火红火红的六月,在一瞬间孵化人生梦想的考场,在与一群不期而遇的青年才俊的博弈中,我们体味着这个世界上的一次不同凡响的相遇。  高考是一次别样的经历。我们其实是在与一个奋进中的自己相遇,可我们是否想过:高考之外,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条路等候着我们去走,还有很多的
海底一万米,“奋斗者”号来了  2020年10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再次进行万米海试,并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奋斗者”号凝聚了中国深潜人的巨大智慧,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探测、开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打开了我们通往地球深处的一扇未来之
在那些梦想和懵懂支撑起来的岁月里,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总是轻而易举地将原有的生活打乱。  初中生活打马而过,没有最初想象的那般慌乱,发现自己是个很敏感的孩子,眼泪多过笑容。喜欢听那些流淌着淡淡哀愁的音乐,就像为自己的生活谱曲;喜欢读那些看不懂的忧伤文字,在动情伤心处掉眼泪;喜欢踩在细碎的阳光里,仰头轻嗅风中飘来的丁香的香气。  中考结束。尽管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也勉强踩着分数线进入了理想的高中。报到那
自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零度写作”方式后,小说家往往在情感上保持“守零”的姿态,不再将情感渗入故事。为了显示零度感觉,笔下的人物也往往带有思想代码的特征,有人性却无人情。这种小说固然能激发读者对存在等形而上问题的思索,但没有了情感的流动,故事难免干涩生硬,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无法真正感动读者。其实,真正的“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情感,而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
人们认为,家和曙光代表归宿与光明。有了家,可无惧风雨;有了曙光,可盼得光芒万丈的日出,以及一个崭新的明天。正因为有希望,我们才如此真切地生活着,相信明天的力量,把未来描绘成广袤的天地。  然而,鲁镇是被希望遗弃的角落。  “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日出与黎明,并不带来生的希望与转机。光慢慢降临鲁镇,孩子却渐渐弱了呼吸。走投无路的困窘像影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