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不断地发展,满目琳琅设计产品也随之不断涌现。但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功能多但难操作、讲求美观而忽略实用功能......真正能够从实用、解决问题角度来看的属于小部分,伴随着科技快速地更新换代,设计产品向要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对人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时代的发展方向也将设计往前推进,从生态设计不断向设计生态转型。此次从设计与人的距离、无意识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共同的感受、真实的需求中探寻设计生态的方向。为未来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给予实践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内心需求;日常生活;设计生态
受闵斯基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讲座的启发,基本思维原理决定设计的方向、成败。笔者将基本思维原理理解为人们日常的“共感”,即使用者“内心需求”决定设计的志向和趋势。反观“设计生态”就是挖掘人们真正需要的一种设计,或者是潜在的不被人们所认知的却恰当好用的设计或者说是最贴近人心理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最大程度上与人的需求相适用。
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诺曼在书中对设计的现状有这么一段描述:“时至如今,趋势的演变,如同大自然界对于人类不懂珍惜及维护一个永续绿色的地球而开始反抗一样;市场(还是原来的你我)也开始对于多数无法与人类沟通的人造物展开反抗、抵制!这些现象清楚地反映在所有的家电以及科技品牌商的销售表上——所有职位竞争规格而加东加西、东拼西凑、叠床架屋般的钟楼怪人式的产物,已不受到消费者青睐:或设计不良、不知所云、无病呻吟、毫无道理以及逻辑可言之产品也不会有人要掏腰包买了。”句句精准,让人警醒。
纵观国内外产品的发展状况,存在着一些共通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设计的产品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由于激烈的竞争力,各大公司会凭借着积淀的经验推出新性能,衍生出新的产品,将简单的原理复杂化操作,所以会给大众带来延续的灾难;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中强调独特性的存在,要有自己的风格,引发新观念、引领时尚潮流,产品在市场的刺激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的过程中往往丢失了一些优良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还有一种情况是购买者并不是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往往是一些房屋建筑商、或者是公司里的采购部门,设计者则着重于讨好这一层的出资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设计者并未真正为“人的需求”所考虑、设计,让人适得其所,享受产品带来的愉悦感。
二、设计与人的距离
设计师要平衡好真实的意愿与实际产品之间、真正状况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都要细腻地关怀使用者的意愿、期望,从而让设计为人服务,呈现出设计生态的样貌的产品。遵守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律,找到合适形式的表达方法且符合生态秩序。现在的设计师更着重于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并不是产品典型的使用者,只是根据自身的专业认识,将相当部分合理化进行设计,故意将产品复杂化,使其符合科技的发展,显得高端化。设计师要从大众的“日常痕迹”中找到规律,设计师与被设计者是一种默契所在的关系。设计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索合适之物的恰当状态,可在适合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延续,使不同产品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展现。有不同的痕迹从而保持设计生态,而不是像一些低俗的流通于市场上的产品,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说“这是哪位设计师的手笔、味道”。要保留其具有张力发展多样性的生态,就要在掌握经验、规律的基础上再拓展。后现代主义大师索特萨斯他就反对单方面的强调功能,他又寻找了另一种完美的调和方式,这样的可采取的方式。他也认为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采取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永久性方式,反对一切功能性,而是一种生命的发展对其产品的再设计。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只有通过在遵守规律的条条框框之上找到契合点。找到自身生命的张力,设计会进化、衍生,选择其根本的东西表现出原形的价值。
设计者要关照使用者的需求,从操作、反馈、关联功能等方面完善产品。设计的产品要简单易懂,功能明确,能够给与使用者恰当的指导。也可以在产品的包装袋上印有实用的具体的操作步骤,可将其通过二维码的扫描输入到电脑中,这样便可以减少错误的几率、解读,提高使用的效率和品质。
三、设计与无意识
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面对的没有强烈明确的认知,有不少从视觉中所获得的记忆。并不是通过自己个人的认知、接收的,而是通过大众反复、共同身体的触觉感知到的。在设计时,要不断加强体验,将这种“共感”运用到设计中,形成一种自然的生态化的设计。巧妙地运用外在形式赋予其功能,以及集中体现某一点上。没在不断地在体验中找到问题点,将问题点作为设计突破的关键点或者在具体的现场中找到灵感。
或者可以说是日常忽略到却存在的很有用的。人们并不知道是设计师特意设计的。这是根据大众共同的感觉潜在需要将其设计生态化。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寻找最佳展现的状态。当然无意识也是在环境中人类的共通的行为,这些无意识行为所感受的是不一样的,必须通过我们设计师挖掘来发现。让我们设计出与环境“刚刚好”的设计。不断地从人们对生活的既有物的“共感”中发现新的意义来设计生态,将看不见的联结并加以设计。如设计师深泽直人的“置伞处”设计,通过调研体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然行为,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如果在找不着放伞架时,通常人们会将伞放入地面瓷砖的接缝处,使其能够安稳不倒。设计师正是在与墙砖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开一条地缝便于使用者方便,但是使用者是不会意识到这是专门经过设计的。
四、结语
好的设计应在美观、可靠、安全、好用、成本和功能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与和谐。在西方设计史中有很多优良的探索,设计作品且以完美的形式存在,成为永恒的经典,并且在设计领域已经是极为成熟的情形。而我国的设计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需要不断地完善,但是我们可以继续传承这份既得层次的生态状况。明确自己的消费集体,坚持为“人的需求”设计的初心,更加的体现对人的“尊重”。
作者简介
江黎静(1994—),女,汉,山东省青岛市,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齐鲁工业大学。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學(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内心需求;日常生活;设计生态
受闵斯基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讲座的启发,基本思维原理决定设计的方向、成败。笔者将基本思维原理理解为人们日常的“共感”,即使用者“内心需求”决定设计的志向和趋势。反观“设计生态”就是挖掘人们真正需要的一种设计,或者是潜在的不被人们所认知的却恰当好用的设计或者说是最贴近人心理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最大程度上与人的需求相适用。
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诺曼在书中对设计的现状有这么一段描述:“时至如今,趋势的演变,如同大自然界对于人类不懂珍惜及维护一个永续绿色的地球而开始反抗一样;市场(还是原来的你我)也开始对于多数无法与人类沟通的人造物展开反抗、抵制!这些现象清楚地反映在所有的家电以及科技品牌商的销售表上——所有职位竞争规格而加东加西、东拼西凑、叠床架屋般的钟楼怪人式的产物,已不受到消费者青睐:或设计不良、不知所云、无病呻吟、毫无道理以及逻辑可言之产品也不会有人要掏腰包买了。”句句精准,让人警醒。
纵观国内外产品的发展状况,存在着一些共通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设计的产品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由于激烈的竞争力,各大公司会凭借着积淀的经验推出新性能,衍生出新的产品,将简单的原理复杂化操作,所以会给大众带来延续的灾难;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中强调独特性的存在,要有自己的风格,引发新观念、引领时尚潮流,产品在市场的刺激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的过程中往往丢失了一些优良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还有一种情况是购买者并不是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往往是一些房屋建筑商、或者是公司里的采购部门,设计者则着重于讨好这一层的出资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设计者并未真正为“人的需求”所考虑、设计,让人适得其所,享受产品带来的愉悦感。
二、设计与人的距离
设计师要平衡好真实的意愿与实际产品之间、真正状况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都要细腻地关怀使用者的意愿、期望,从而让设计为人服务,呈现出设计生态的样貌的产品。遵守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律,找到合适形式的表达方法且符合生态秩序。现在的设计师更着重于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并不是产品典型的使用者,只是根据自身的专业认识,将相当部分合理化进行设计,故意将产品复杂化,使其符合科技的发展,显得高端化。设计师要从大众的“日常痕迹”中找到规律,设计师与被设计者是一种默契所在的关系。设计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索合适之物的恰当状态,可在适合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延续,使不同产品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展现。有不同的痕迹从而保持设计生态,而不是像一些低俗的流通于市场上的产品,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说“这是哪位设计师的手笔、味道”。要保留其具有张力发展多样性的生态,就要在掌握经验、规律的基础上再拓展。后现代主义大师索特萨斯他就反对单方面的强调功能,他又寻找了另一种完美的调和方式,这样的可采取的方式。他也认为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采取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永久性方式,反对一切功能性,而是一种生命的发展对其产品的再设计。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只有通过在遵守规律的条条框框之上找到契合点。找到自身生命的张力,设计会进化、衍生,选择其根本的东西表现出原形的价值。
设计者要关照使用者的需求,从操作、反馈、关联功能等方面完善产品。设计的产品要简单易懂,功能明确,能够给与使用者恰当的指导。也可以在产品的包装袋上印有实用的具体的操作步骤,可将其通过二维码的扫描输入到电脑中,这样便可以减少错误的几率、解读,提高使用的效率和品质。
三、设计与无意识
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面对的没有强烈明确的认知,有不少从视觉中所获得的记忆。并不是通过自己个人的认知、接收的,而是通过大众反复、共同身体的触觉感知到的。在设计时,要不断加强体验,将这种“共感”运用到设计中,形成一种自然的生态化的设计。巧妙地运用外在形式赋予其功能,以及集中体现某一点上。没在不断地在体验中找到问题点,将问题点作为设计突破的关键点或者在具体的现场中找到灵感。
或者可以说是日常忽略到却存在的很有用的。人们并不知道是设计师特意设计的。这是根据大众共同的感觉潜在需要将其设计生态化。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寻找最佳展现的状态。当然无意识也是在环境中人类的共通的行为,这些无意识行为所感受的是不一样的,必须通过我们设计师挖掘来发现。让我们设计出与环境“刚刚好”的设计。不断地从人们对生活的既有物的“共感”中发现新的意义来设计生态,将看不见的联结并加以设计。如设计师深泽直人的“置伞处”设计,通过调研体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然行为,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如果在找不着放伞架时,通常人们会将伞放入地面瓷砖的接缝处,使其能够安稳不倒。设计师正是在与墙砖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开一条地缝便于使用者方便,但是使用者是不会意识到这是专门经过设计的。
四、结语
好的设计应在美观、可靠、安全、好用、成本和功能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与和谐。在西方设计史中有很多优良的探索,设计作品且以完美的形式存在,成为永恒的经典,并且在设计领域已经是极为成熟的情形。而我国的设计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需要不断地完善,但是我们可以继续传承这份既得层次的生态状况。明确自己的消费集体,坚持为“人的需求”设计的初心,更加的体现对人的“尊重”。
作者简介
江黎静(1994—),女,汉,山东省青岛市,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方向,齐鲁工业大学。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學(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