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_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考生往往感到头疼,产生畏惧心理,迟迟难以下笔,或答非所问。现介绍几种方法,不妨在平时的训练中,以法解题,效果会更好。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想常写的内容、一般风格。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看注释。想诗歌背景,联系当时实际。注释是命题人认为非交代不可的内容,有助于正确了解文意。
  4、读题干。题干创设的情景,指明的答题方向,答题角度,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5、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6、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咏今。
  ⑶表现手法:描写(正面、侧面、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或化动为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虚实结合(构思技巧)、托物言志、用典、象征、想象、联想抑扬等。
  
  三、利用模式来作应试操作
  
  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来训练答题步骤。作到所答即所问。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如王维《山居秋暝》:
  问:作者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霽,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达到的效果也应相机指明,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题来回答。如李颀《送魏万入京》: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第三种: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①: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式②: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如崔颢《长干曲(一)》:
  问:品评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答: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两个层面上达到古诗鉴赏的目标了。
  (作者单位:276600山东省莒南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2、能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大幅活的画”,一池荷花有什么姿态。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想象和体会一池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的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期刊
【摘要】不重视诵读,忽略诵读可以说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为呼唤诵读回归语文课堂,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阐述了诵读对于学生的诸多益处:诵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诵读 注意力 语感审美 说话 写作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教学手段,开拓了学生视野,
期刊
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含有劝喻色彩的优秀文章。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过分、自信过度,不听神医扁鹊的诊断、规劝,造成病情逐渐恶化,由“疾在腠理”,慢慢过渡到“病在肌肤”、“病在肠胃”了。到了这个时候,他的“病”仍然是有药可治愈的,但可悲可怜的是他仍是“不悦”,还是不肯去医治。如此下去,到最后“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不幸最终发生了“桓侯遂死”。  桓侯不幸病死,是否就是因为“讳疾忌医“
期刊
随着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艺术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东西或问题产生
期刊
欣赏古诗词的过程就是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通过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四步来实现。    一、诵读吟咏,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想感知古诗词中的形象,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诵读吟咏是首要的。就是要认真地做好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
期刊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新编语文课本中第一篇长篇文言文,此文中的各类知识点很多,以下仅就其中的“易水送别”一节来浅析一番,意在小中见大,举一反三。“易水送别”一节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
期刊
语文学科学生学的情况及教师教的情况如何,要通过语文考试进行检测。语文考试的目的在于推动语文学习,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见语文考试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考试后大多数教师往往忽视了试卷的分析,不能很好的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我在这里浅谈一下语文试卷的分析。    一、认识分析的作用    考后语文试卷分析是在考试后对语文试题及学生做题情况所做的分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主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说”。学生的“说”,不仅是课堂“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等的重要手段。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
期刊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学科的任务,大纲提出:“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等等”。语文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这肯定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中,对思想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科的教学目的,大纲提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新课程呼唤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而且是整体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2l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每个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永恒的课题。自我教育不仅覆盖教师、学生和各管理人员.也覆盖着学校的各个学科。  具体来讲,初中语文学习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呢?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确立“座右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积累格言警句,给自己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