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的探索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激发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社会、学校和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内关怀机制的发挥。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校党委牵头总抓的领导协调机制、党内关怀的执行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效果反馈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党组织发挥关怀作用的党群互动机制和加强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途径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党内关怀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组织;党员;党内关怀机制
  
  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激发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党组织是党组织在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职院校党组织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对加强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的团结统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党内和谐,提高凝聚力与战斗力,进而增强高职院校党委及其各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面临的问题
  党内关怀机制,主要是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上级领导对下级干部以及同级组织和同志之间,通过行之有效的规范性制度和保障措施,为实现共同理想和共同任务,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心理及感情上给予关心、引导激励、帮助、疏导,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形成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工作局面。当前,由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内关怀机制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社会因素
  高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然而,身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高职学生党员,由于西方国家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加强思想渗透,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效应,改变了高职生成长的思想氛围,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混乱甚至扭曲;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不免混杂着各种错误的思想、言论、观点,对于关注自己未来就业和前途的高职生的成长极其有害,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乱,迷失方向;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也使高职生产生很大反差。高职学生处在社会环境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当代高职学生党员与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与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职学生党员党性观念、党员意识弱化,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出现目标选择与价值取向上的困难,有的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状况等,对党内关怀机制的发挥提出了挑战。
  (二)学校因素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内关怀形式缺乏时代性、多样性、长效性。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之一是学制短,一般为三年制。高职学生从接受入党启蒙教育培养到成为发展对象有一个过程,一般要在大二下学期才能发展入党,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在毕业前才成为预备党员。高职院校党的基层组织存在着“抓好重点积极分子,一旦组织发展了,也就放心了”的思想,“入党前重培养,入党后轻教育”的现象,同时又存在不能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党员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没有做到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相结合,经常性帮扶与集中式帮扶相结合,外部帮扶与激发内部动力相结合,激励、关怀与帮扶相结合等现象,影响到党内关怀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二,高职学院的规模扩大以及学生党员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流动党员。当前高职学生学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同时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生党员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党员人数和毕业生党员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等,一批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他们在待就业期间多以打工为主,流动性较大,流动的地域范围也较广,增加了支部对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第三,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关怀缺乏有效保障。一是对学生党员的关怀缺乏组织上的保障。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建的重心是组织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党员的权利保障重视不够;二是对学生党员关怀缺乏制度上的保障,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广大组织工作干部对“党内关怀”问题还是非常重视的,基层党组织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对学生党员关怀的做法,但很少看到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有关对学生党员关怀的相应制度,往往是临时性和一次性做法,缺乏长效性和稳定性;三是对学生党员的关怀缺乏资金上的保障,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本身活动的经费比较少,学生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更困难一些,限制了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党员的关怀也因为经费问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四,高职院校党务政工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一是党务政工干部来源单一,大多是校内自我循环,经验传承,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视野狭窄、思路闭塞、经验主义和简单化倾向等问题,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党务政工干部专家少,学历低,缺乏工作培训和业务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党内关怀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高职学生党员自身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1)学生支部成员年龄层次较低,都是新党员,而且经常会出现预备党员居多的情况;(2)学生党员富有朝气,但受党内教育的时间较短,思想磨练不够,缺乏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入党后存在“松口气”的思想;(3)学生党员比一般学生政治敏感性强,也更有激情,但政治鉴别力欠缺;(4)部分党员经济比较贫困,生活压力大;(5)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就业为宗旨,服务为导向,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在受教育过程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心理压力,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需要高职院校党组织的关注和关心、帮助和引导。
  二、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的途径
  第一,建立以高职院校党委牵头总抓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党内关怀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高职院校内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达成共识,学院党委、党总支、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是系统最重要的几方。作为领导协调这项系统工程的高职院校党委要把党内关怀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作为学校党建的重要方针提到议事日程,把落实情况列入党建工作目标的重要考察指标,由高职院校党委牵头总抓,安排一名领导主管,制定指导性意见和计划,负责学校党委与各基层党组织及学院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以及控制整体计划的实施;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学院党委的计划制定经费、教学、服务、团队考核等激励和帮扶政策,为基层党组织制定具体方案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各基层党组织(党总支、党支部)处于学校工作的一线,所属党员大部分为业务骨干,所以要联系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际履行职责,努力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应根据学院党委的指导性意见和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方案,制定建立机制的进度计划和经费帮扶计划报学院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并将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反馈;学院党委和各职能部门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实施进行政策、程序指导和评估。
  第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党内关怀的执行机制。做好党内关怀工作,关键在于要有健全的工作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党内关怀工作队伍。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的党内关怀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配备好工作力量。要针对党内关怀包括政治关怀、思想关怀、学习工作关怀、身心关怀、生活关怀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以政治关怀为主的党内事务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党务公开公示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政治生日祝贺制度等,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
  根据学生党员年轻富有朝气,但往往思想上不够成熟的特点,坚持思想上关怀,建立党内谈心、探访、慰问制度。
  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和在校外实习打工的流动学生党员多的情况,坚持从学习工作上关心,建立健全学习工作交流联系机制,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帮助学生党员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让学生党员感受到党组织对其学习工作以及实习上的关怀。
  关注学生党员的身心状况,建立健全身心健康保障机制,为学生党员提供周到细致的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在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同时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建立健全以政治思想上的帮扶为主的基层党组织定期分析制度、“导师”制度、“导生”制度等。
  高度重视党员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党员出现的各种生活困难,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帮扶救助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了解、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学习,使各级党组织切实成为“党员之家”。
  第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党内关怀经费保障机制。要体现高职院校党内关怀机制的作用,要有坚实的资金做后盾。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总支和支部两级党组织,要建立起多种筹资渠道,建立起长效的帮扶机制。可以采用党费出一点、学生经费出一点、有能力的党员个人捐一点、发动有成就的校友赞助一点等办法;或者通过企业捐赠、党内捐赠等形式,建立起党内帮扶基金,同时建立相应的基金管理制度和增值机制,保持基金持续运作;或充分利用学生困难补助基金,结合学生困难补助基金来对困难党员进行资助,使一些家庭生活困难、有重大疾病和遇到突发事件的学生党员,包括在校外实习的流动学生党员能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关心救助,让学生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第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党内关怀效果反馈评价机制。首先,提高党员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促使党员民主参与监督意识的觉醒。其次,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把党内关怀机制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再次,建立民主评议制度。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做好每学期一次的民主评议工作,定期对党内关怀工作人员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绩效考察评议。
  第五,建立高职院校党组织发挥关怀作用的党群互动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教育,抓好对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党员提高服务群众意识和实际本领。二是要建立健全党群互动工作网络,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搭建平台。三是要拓宽群众意愿诉求表达机制,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关怀同学和群众。四是根据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明确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职责目标,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六,加强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这支队伍的职称级别、待遇、发展出路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动力和吸引力。二是建立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党务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升其政治素养、文化和学历层次。三是推行党务政工干部交流制度,包括校内交流、校际交流、与地方交流、与上级部门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打破自我封闭的体制,激活干部队伍中蕴藏的力量。四是建立和完善目标激励机制,充实目标管理内涵,丰富目标激励办法。通过强化激励措施,充分挖掘人才潜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的重要性,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实施办法,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把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固党员之基、暖党员之心、聚党员之力、凝党员之魂的战斗堡垒,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吴业春,邓晶,吴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3-76.
  [2] 彭大成,贾岚.党内关怀机制的内涵、机制及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51-54.
  [3] 王晓都,陈小红,曾朝夕.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与帮扶机制初探[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12).
  [4] 周礼春.对开展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31-32.
  [5] 冯英豪.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中):20-21.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家电产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对于家电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决对不能掉以轻心才行。我国家电的安全效能检测是对家电产品质量以及效能的肯定,增
文章对超细腈纶、细特粘胶和维勒夫特的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原料的特点制定了纺纱工艺流程,开发了A/R/VILOFT60/20/20,19.2tex针织混纺纱,对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纺纱过
文章将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源提取液加入到粘胶纺丝液中,根据粘胶纤维生产工艺制成共混膜并测试其相关性能。实验制得的共混膜的各项物理性能符合纺丝工艺要求,为纺制具有保健功
文章探讨了聚乳酸纤维/氨纶弹力包芯纱的生产工艺,阐述了在环锭细纱机上纺制聚乳酸纤维/氨纶弹力包芯纱的方法及各生产工序的工艺要点,对影响聚乳酸纤维/氨纶弹力包芯纱的主
大学生是国家振兴的生力军,背负着民族强盛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个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立足点,其关键在于独立人格的塑造.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队
文章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对聚乳酸纤维针织物与棉纤维针织物冷暖感进行研究,比较得出聚乳酸纤维针织物冷感强于棉纤维针织物,更适合制作夏季贴身穿着衣物。
拓扑关系自动生成算法的效率直接影响地理数据空间关系的建立和查询等操作的性能。作者在实际的软件设计过程中,发现双邻点判断法可以在算法至关重要的2个环节处大大减少运算量,显著提高算法效率。这2个环节就是多边形的区域归属判断以及点与多边形包含关系的判断。
【正】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立场,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
不同生物对一个环境因子有不同的生态幅,同一生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同一环境因子有不同的生态幅。笔者基于相关研究,对生物的生态幅波动和遗传变异规律有一些新的看法。
【正】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