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正如一位老师曾说的:“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以我个人从教十余年的经历来看,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缺乏感恩意识,为什么孩子们会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呢?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我们学校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孩子,家务不让孩子碰,衣食住行事事替孩子包办,从而养成他们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甚至有的孩子在吃穿上还互相攀比,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能学会感恩?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在感恩教育中,知恩是最重要的步骤。
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处事,如何做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充裕的今天,让学生身怀感恩之心,就要切实地采取一些行动,把教育的智慧融在实践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中,懂得道理,触动心灵,使其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感恩生活、回报社会。
我所带的班级是零六级电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我在班级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些经验与思考,与大家共分享。
一、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孩子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别人给予你的“恩”。
二、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集体活动是达到孩子认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三、感父母恩的初步尝试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下列措施:
1.布置一篇作文《父爱》或《母爱》,要求参照朱自清的《背影》,写出真情实感。
2.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
3.每周放假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如为父母洗一次脚等)。
4.召开感恩主题班会,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清华学子写给卖唱父亲的一封信》、《妈嫂》这两篇文章,并让一些同学谈个人感受,使全体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事实证明,感恩教育针对我们班目前学生的状况非常适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变,班级的好人好事多了,学生的自律性也强了,很多小事上都懂得了谦让,为他人着想;有的家长也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收到孩子写的信,非常感动,孩子的变化让他们非常惊喜。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自己生活的环境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所以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扮演好人生每一阶段的角色。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目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報恩,从而打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以我个人从教十余年的经历来看,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缺乏感恩意识,为什么孩子们会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呢?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我们学校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孩子,家务不让孩子碰,衣食住行事事替孩子包办,从而养成他们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甚至有的孩子在吃穿上还互相攀比,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能学会感恩?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在感恩教育中,知恩是最重要的步骤。
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处事,如何做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充裕的今天,让学生身怀感恩之心,就要切实地采取一些行动,把教育的智慧融在实践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中,懂得道理,触动心灵,使其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感恩生活、回报社会。
我所带的班级是零六级电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我在班级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些经验与思考,与大家共分享。
一、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孩子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别人给予你的“恩”。
二、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集体活动是达到孩子认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三、感父母恩的初步尝试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下列措施:
1.布置一篇作文《父爱》或《母爱》,要求参照朱自清的《背影》,写出真情实感。
2.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
3.每周放假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如为父母洗一次脚等)。
4.召开感恩主题班会,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清华学子写给卖唱父亲的一封信》、《妈嫂》这两篇文章,并让一些同学谈个人感受,使全体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事实证明,感恩教育针对我们班目前学生的状况非常适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变,班级的好人好事多了,学生的自律性也强了,很多小事上都懂得了谦让,为他人着想;有的家长也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收到孩子写的信,非常感动,孩子的变化让他们非常惊喜。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自己生活的环境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所以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扮演好人生每一阶段的角色。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目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報恩,从而打造健康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