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支付方式正进入一个全新的移动支付时代。移动支付本质来说就是缩短了人们使用货币的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移动支付作为当今的朝阳产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移动产业的盈利模式,首先从与移动支付产业利益相关的商业银行、第三方移动支付平臺、运营商、消费者不同的角色入手,分别探究移动支付产业的盈利手段,并在最后探讨多方合作共同建设金融合作生态群的可能性。移动支付不仅仅是支付手段,更是信息的传递方式,大数据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移动支付产业前景广阔,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与拓展。
【关键词】移动支付;盈利模式;金融生态
一、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探究
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与银行卡的区别在于不需要pos机,因而更便捷安全。移动支付可以把用户的种种信息储存在终端设备,用户只需要向终端发出信息便可完成支付,高效的移动支付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移动支付的助力,高昂的价格随着新兴技术而下降,让全世界都连成一个整体.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信息显示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0794.6亿,增长率为129.2%,互联网用户规模为7.9亿。其中移动购物占比高达67.4%,比重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一起兴盛起来。
中国的移动支付在夯实线上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线下业务的发展。在网上购买产品,例如在线上网络购物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81.87%。在线下,移动支付的可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便利店,地铁站等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也都挂上了移动支付的标识。目前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因此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相信并信任移动支付产品,但是移动支付产品涉及的资金规模以及流量在急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不法分子非法截取用户信息,因此在安全性方面还面临着一部分风险。移动支付产业还有相当高的盈利空间,但是移动支付产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在盈利的同时必须兼顾对用户的信息保护和安全防护保障。
二、移动支付商业链利益相关者研究
在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除了商家与消费者之外,还有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移动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等相关利益相关者。
自第三方移动支付牌照放开后获得牌照的机构便有机会与各大银行签约,通过与银行的合作进行自我发展,移动支付便进入蓬勃发展期。而移动支付迅速发展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巨头们线下O2O模式,利用新型二维码等手段开展支付业务,线上则依托淘宝微信积累大量的用户,开展红包与理财活动吸引了人们对线上支付活动的兴趣,培养消费者新的支付习惯,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从而突破了原有的支付模式。
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也在与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合作中获得了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国家主要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发卡业务和POS机服务,并在开始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现在却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很少的用户量,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缺乏市场创新能力,对远场支付产品设计方面缺乏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并且各个银行都各自为战,没有发扬合作精神,反而被微信与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后来居上,抢先获得消费者青睐
手机制造商在如今飞快的发展中不断成长,随着支付方式便捷化,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也在不断扩增,快捷方便也成为手机制造商的首选要求,苹果手机的一年一代,多种安卓智能机的快速更新也在不断适应着快捷支付的发展,再者,不少手机制造商也在直接参与消费者端口的支付,如applepay。像华为、魅族等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手机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在装机软件中选择合作伙伴,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支付方式。手机不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支付工具,因此,移动支付带动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
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服务运营商同样具有很多与商业银行一样的通病,用户数量多,具有垄断资源,但是远场业务拓展不够,近场业务也刚刚开展,能否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还有待验证。
三、移动产业模式的盈利分析
1.传统的流量模式
在移动支付发展的早期,利益相关者如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商业银行,手机制造商等通过抽取交易费用来获得盈利,因此需要获得更多数量的用户,获得更高的使用频率来谋取更大的利润。我们把这种盈利方式称为流量模式。例如在支付宝运营初期,通过对不同种用户的分类来收取1%至5%的利润,在线下支付宝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以各种免费或补贴的方式与商家展开合作从而打开低端市场,同时培养了消费者使用支付宝消费的习惯,此后在获得用户之后,支付宝开始将流量变现,例如向商户收取6%的手续费用,商业银行,手机制造商在早期都是通过对用户的交易支付收取服务或手续费用来获得利润。但是移动支付行业竞争激烈,为了留住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先正在大量补贴商家与用户,这就形成了要用户还是要利润选择短期回报还是长期回报的矛盾局面。因此,流量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
2.新时代数据模式
数据模式是指从用户的数据入手深入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户特征,使用行为动态追踪消费者的需求变动所以挖掘客户数据,例如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周围1000米以内半径的潜在用户,通过与合作商的关系分析、了解客户年龄,收入、偏好,浏览信息与常见消费场合等消费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营销,因此可以提高银行卡的普及率及使用频率,总结来说,数据模式就是了解客户需要与偏好。有针对性地伟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定制信用卡,定制理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增值方式,通过个性化设置从而提供更优服务于获得更大利润。在运营商方面,通过手机新版本的迭代更新与宽带与电视盒子搭配出售的方式也在市场中分了一杯羹。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方面,大部分平台从互联网起家,对于数据模式也运用的更加得心应手,他们拥有大量用户的数据资源并且具备整合用户信息并资源转化的能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优质资源放在相应优质客户身上,抓住市场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数据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移动数据时代,每个客户信息分别储存在不同手机app当中,信息无法进行流通与交换,并且运营商将之视为珍宝,因此很难进行app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用户私密信息的泄露也成为如今的一大问题,并且用户越来越注重信息安全与隐私,但数据模式正是要以获取用户信息为基础,因而在拓展用户信息与保护用户信息之间带来了一些矛盾。此外,大量的信息买卖现象,用户私密信息的泄露等问题频发加重了用户对手机app数据模式的不信任感。
数据模式是合作共享的模式。商业银行,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在数据模式下,移动运营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更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通信行业运营商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消费者数据信息,并进行深层数据分析与挖掘,商业银行提供信誉担保增加可信度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来说应该信息资源共享,对于商业银行与通信行业运营商来说更可以与支付平台形成合作产业链,给支付平台作担保,构成移动支付生态圈,让每个企业都在其中扮演必不可缺的角色。在移动支付产业链健康由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没个角色的利益最大化。
四、结论
移动支付产业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商业银行主导,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主导,移动运营商主导三方面可以看出,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正由过渡争夺用户数量的流量模式向提供用户服务的数据模式过渡各个利益相关者更可以以合作代替竞争,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不足,由于笔者的阅历有限,研究不够全面,分析不够深入,缺乏成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元志,陈劲. 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12,31(08):99-104.
[2]肖潇.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类型与风险防范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刘伟. 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关键词】移动支付;盈利模式;金融生态
一、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探究
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与银行卡的区别在于不需要pos机,因而更便捷安全。移动支付可以把用户的种种信息储存在终端设备,用户只需要向终端发出信息便可完成支付,高效的移动支付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移动支付的助力,高昂的价格随着新兴技术而下降,让全世界都连成一个整体.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信息显示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0794.6亿,增长率为129.2%,互联网用户规模为7.9亿。其中移动购物占比高达67.4%,比重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一起兴盛起来。
中国的移动支付在夯实线上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线下业务的发展。在网上购买产品,例如在线上网络购物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81.87%。在线下,移动支付的可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便利店,地铁站等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也都挂上了移动支付的标识。目前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因此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相信并信任移动支付产品,但是移动支付产品涉及的资金规模以及流量在急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不法分子非法截取用户信息,因此在安全性方面还面临着一部分风险。移动支付产业还有相当高的盈利空间,但是移动支付产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在盈利的同时必须兼顾对用户的信息保护和安全防护保障。
二、移动支付商业链利益相关者研究
在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除了商家与消费者之外,还有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移动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等相关利益相关者。
自第三方移动支付牌照放开后获得牌照的机构便有机会与各大银行签约,通过与银行的合作进行自我发展,移动支付便进入蓬勃发展期。而移动支付迅速发展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巨头们线下O2O模式,利用新型二维码等手段开展支付业务,线上则依托淘宝微信积累大量的用户,开展红包与理财活动吸引了人们对线上支付活动的兴趣,培养消费者新的支付习惯,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从而突破了原有的支付模式。
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也在与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合作中获得了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国家主要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发卡业务和POS机服务,并在开始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现在却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很少的用户量,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缺乏市场创新能力,对远场支付产品设计方面缺乏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并且各个银行都各自为战,没有发扬合作精神,反而被微信与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后来居上,抢先获得消费者青睐
手机制造商在如今飞快的发展中不断成长,随着支付方式便捷化,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也在不断扩增,快捷方便也成为手机制造商的首选要求,苹果手机的一年一代,多种安卓智能机的快速更新也在不断适应着快捷支付的发展,再者,不少手机制造商也在直接参与消费者端口的支付,如applepay。像华为、魅族等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手机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在装机软件中选择合作伙伴,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支付方式。手机不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支付工具,因此,移动支付带动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
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服务运营商同样具有很多与商业银行一样的通病,用户数量多,具有垄断资源,但是远场业务拓展不够,近场业务也刚刚开展,能否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还有待验证。
三、移动产业模式的盈利分析
1.传统的流量模式
在移动支付发展的早期,利益相关者如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商业银行,手机制造商等通过抽取交易费用来获得盈利,因此需要获得更多数量的用户,获得更高的使用频率来谋取更大的利润。我们把这种盈利方式称为流量模式。例如在支付宝运营初期,通过对不同种用户的分类来收取1%至5%的利润,在线下支付宝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以各种免费或补贴的方式与商家展开合作从而打开低端市场,同时培养了消费者使用支付宝消费的习惯,此后在获得用户之后,支付宝开始将流量变现,例如向商户收取6%的手续费用,商业银行,手机制造商在早期都是通过对用户的交易支付收取服务或手续费用来获得利润。但是移动支付行业竞争激烈,为了留住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先正在大量补贴商家与用户,这就形成了要用户还是要利润选择短期回报还是长期回报的矛盾局面。因此,流量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
2.新时代数据模式
数据模式是指从用户的数据入手深入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户特征,使用行为动态追踪消费者的需求变动所以挖掘客户数据,例如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周围1000米以内半径的潜在用户,通过与合作商的关系分析、了解客户年龄,收入、偏好,浏览信息与常见消费场合等消费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营销,因此可以提高银行卡的普及率及使用频率,总结来说,数据模式就是了解客户需要与偏好。有针对性地伟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定制信用卡,定制理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增值方式,通过个性化设置从而提供更优服务于获得更大利润。在运营商方面,通过手机新版本的迭代更新与宽带与电视盒子搭配出售的方式也在市场中分了一杯羹。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方面,大部分平台从互联网起家,对于数据模式也运用的更加得心应手,他们拥有大量用户的数据资源并且具备整合用户信息并资源转化的能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优质资源放在相应优质客户身上,抓住市场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数据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移动数据时代,每个客户信息分别储存在不同手机app当中,信息无法进行流通与交换,并且运营商将之视为珍宝,因此很难进行app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用户私密信息的泄露也成为如今的一大问题,并且用户越来越注重信息安全与隐私,但数据模式正是要以获取用户信息为基础,因而在拓展用户信息与保护用户信息之间带来了一些矛盾。此外,大量的信息买卖现象,用户私密信息的泄露等问题频发加重了用户对手机app数据模式的不信任感。
数据模式是合作共享的模式。商业银行,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在数据模式下,移动运营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更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通信行业运营商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消费者数据信息,并进行深层数据分析与挖掘,商业银行提供信誉担保增加可信度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来说应该信息资源共享,对于商业银行与通信行业运营商来说更可以与支付平台形成合作产业链,给支付平台作担保,构成移动支付生态圈,让每个企业都在其中扮演必不可缺的角色。在移动支付产业链健康由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没个角色的利益最大化。
四、结论
移动支付产业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商业银行主导,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主导,移动运营商主导三方面可以看出,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正由过渡争夺用户数量的流量模式向提供用户服务的数据模式过渡各个利益相关者更可以以合作代替竞争,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不足,由于笔者的阅历有限,研究不够全面,分析不够深入,缺乏成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元志,陈劲. 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12,31(08):99-104.
[2]肖潇.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类型与风险防范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刘伟. 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