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来源 :神州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旬老人徐运北同志是一位从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由一位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成长为战功卓著的二野兵团级高级政工领导者。不论是任冀鲁豫边区书记,或任冀鲁豫军区副政委,还是担任新中国贵州省委副书记期间。这位鲁西南故土的济大才子,在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把这位贵州省禁毒大吏——共和国“林则徐”,星夜兼程调任国家卫生部,出党组书记乃副部长。正是这位建国初期被誉为,点燃振兴中医卫生第一簇蓬勃火焰的新卫生运动火炬者,主持江西等省血吸虫防治工作,以及救治六十一位阶级弟兄的“外行”部长。至今,离开卫生事业已经四十二年之久,至今仍还健在。中医药卫生事业如何?在徐老当年主政卫生事业工作中有十一年的辉煌业绩,对今天有何意义与影响呢?尤其对中医药卫生事业又有何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带着一连串好奇心,本刊主编段向群(中医教授)与中华国医国药网王宏伟同志(记者),共同登门造访老卫生部长徐运北及夫人王庆淑同志,聆听并录述徐老深刻而又清晰的珍贵访谈纪要。值此共和国新中医振兴事业五十五周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十五周年。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共同指示:“中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巨大宝库”讲话发表五十三周年,特以此文以供奉读者。
  ——编者按语
  
  毛主席與周总理是共和国中医事业奠基人
  徐老开诚布公如是说。在北海后街东官房胡同,一处幽静的小四合院内,朴素而敞亮的徐老家客厅。此刻,已年近93岁的髦耋老人徐运北前辈,他背不躬、腿不僵,而且精神馊烁、思维敏捷地对我们晚辈后生造访者掩卷长谈起来。
  徐老拿出了不少手头资料,如《中共党史人物》、《红军人物考略》以及《卫生工作大事记》。老人家在许多事前做好笔录,把记号位置轻轻翻开,他认真总结说:我调卫生部是阴错阳差,我应该是调交通部当副部长,因为卫生部技术专业性太强。没有几位懂行的,都不敢外行领导内行。毛主席指定我是有点急时乱投医。我是真正的医盲!自己与家人没有从医的半点经验。我从“九一八”开始参加学运,后来领导地方抗战工作,很少跟医务界打交道,五二年走马上任,与其说是肥差倒不如是临危受命。当时,卫生部前任部长与副部长犯了不支持祖国传统医学的错误,还有领导带头写反中医的书。当时,抗美援朝后期,美国随时要跟我国打细菌战,而且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针对国内浮渣泛起的反对中医、消灭中医势力的不良社会影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就制定了“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库!”以及坚决大力扶助中医的国家大计方针。徐老深切回忆:“我被调来卫生部工作,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狠抓中医工作,就是不让中医事业从我们的国计民生中流失!我是军旅生涯、戎马半生。”徐老主持设立卫生部中医司,调江苏省政协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吕炳魁任第一任司长。开始决策“南医北调”工程,在首都建立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以及数十家中医医院。周总理曾经对我与吕炳魁开玩笑谈:“徐运北是夜郎国的林则徐,吕炳魁同志是中医司令嘛!中医工作我可要高枕无忧了!”主席与总理是中医事业的奠基人、捍卫者和解放者。今天的中医事业发展与进步,是离不开他们坚定不移的支持与关心的。
  
  文革前十七年,中医卫生工作我负主要责任
  中医卫生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两件头等大事,一个是科研;一个是教育。关键是如何找到办教育与抓科研的经费。当时,国家一穷二白,什么都是平地而起。第一个五年计划,所有国家项目都需要钱,卫生部也不例外,中医司就更竹篮打水、水中捞月。吕炳魁走马上任,也是位清水衙门的空头支票大吏,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中医学院要钱;建中医研究院也要要钱,诸名老中医高薪坐堂,建中医医院更是烧钱。为了解决中医事业基础工程经费,周总理找来陈云、李篙春,以及邓小平同志,从抗美援朝军费中挤出了200亿元(当时10000元=1元人民币),200万元钱开始了共和国新中医事业的长征。我也是老红军干部,从三十年代初参加革命,就跟共产党走了一辈子。抗战时,我任冀鲁豫边区书记,胡耀邦、赵紫阳、万里、段君毅同志都在身边一起工作过。我是他们的入党介绍人(笔者加注)。那时,条件和环境比解放初艰苦一万倍,不是坚持下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蒋介石军队;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老百姓当家作主了!建设中医事业也不可怕,也不是老大难,而是新中国百废待兴事业中的一项。
  的确,中医工作并不一帆风顺,更存在不少矫妄过正的过激行为。比如,一九六三年保定卫生工作会议,过度吹捧中医,把中医问题老毛病给勾引发作了。我任卫生部党组书记,没能及时制止中医浮垮风,受到主席与总理的批评,邓小平同志当时也找我谈过几次话,希望纠正此风。我当时也有些思想抵触情绪,没考虑中西医结合,中医科技良性发展大局。如今,觉得还是主席与总理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我这位卫生工兵,还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抓江西血吸虫防治工作是中西医结合典范
  解放初,民间社会有四大害:吸毒、妓女、恶霸、臌胀病。这个挺大肚子病就是血吸虫病,是我们南方插秧田农民中的常见病,传播面积广、危害大。当然还有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所以,五十年代初,中央制定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是非常英明和重要的。为什么要把爱国与卫生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要放在一起呢?主要是突出群防群治,打大仗,打有准备的仗。毛泽东主席很会看问题,往往一两句话就切中要害,卫生无小事。那时候,我们卫生工作真的缺医少药,更缺乏有经验的一线大夫,光靠西医。靠我们从部队的军医是打不了天下的,所以,要依靠中医的力量。主要是民间中医的可靠疗效与方法,而真正打败血吸虫是依靠什么呢?是中西医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功。当时,不要说什么结合不结合的问题,中医与西医两家根本就不学习,你用你的“施触叩听”,他用他的“望闻问切”。结果,对一些疾病治疗越合作越合不来,越理不断,理还乱。我们拿不准,弄不好就成了外行给内行的绊脚石。但是,后来双方都放下架子,一起虚心的互相取经,研究对策。结果,集思广益,中西医还真有了主心骨。大概用了十年功夫,南方血吸虫病才被真正的控制,这种疾病危害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听说过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打爱国卫生运动的旗帜;搞中西医结合科研;搞群防群治运动,这都是被逼无奈,置之死地而后生嘛!是让美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无耻之举美梦难圆。我当时有幸参加了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抓的部分全国卫生工作,亲身经历过,亲身目睹过。的确,深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是没有白说的。
  
  中医工作要尊重国情和民族文化情绪
  “中医当然是个宝!而且是国之瑰宝。千百年来,中医自己形成了一种严谨而行之有效的浅规则科学方法。运用东方文明的精辟理解力,对危害与影响人类的疾病采取完全适合人类自身的医理规律,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徐老的敏捷思维与流畅谈吐,根本不似93岁的高龄老人。他对自己的记忆以及回忆,仍然保存着一种旺盛的精力。这一点,得到了徐老非常肯定的解释:我能长寿健康就是坚持中医“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原则,西药我几乎一片不吃,中西结合的保健品也很少吃,中药我是需要吃就一定吃,因为有效!
  在75年的革命历程中,徐运北老人从1933年开始由学运领袖,到一名顽强的地方红军领导干部。后来,在山东以及冀鲁豫抗战边区担任主要领导者,他始终孜孜好学、坚定不移以及实事求是的奋斗精神。对中医事业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客观地指出:“中医学是中国以及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结晶产物,这门不朽的文明发现与发明,就像人体中的脉搏一样息息相关、蓬勃向前。这可是我们文明和文化的命根子呀!千万不要在我们手中丧失高举这面文明大旗的珍贵机遇,要珍视中医;要珍惜中医!要珍爱中医啊!”
  
其他文献
中国近十年的摄影进步历程,也许可以用以前多少个十年来比较。从业人数之多,发布数量之广,传播平台之宽泛,都是许多摄影前辈始料不及的,相比较而言,当下的摄影赛事也林林总总,难以分辨比对。纯商业和公益的赛事可谓多了,仿佛什么事都可以与摄影沾边,似乎赛事的影响力和后发效益也不错。因此,“打比赛”成为许许多多摄影人工作之余的乐趣。但在专业摄影人看来,每年的“华赛”、“金镜头”等职业赛事才是圈内公认的,有正统
期刊
(一)  南来北往的跋涉  说东道西的史话  客家的归根之叶  渡尽劫波与铅华    粤东碧透的丛台  梅岭嫣红的鲜花  大埔那静穆山岱  侨乡雨林的湿滑    (二)  充满一派氤氲烟色  充斥一湾阡陌瀑挂  充盈一袭北国情调  充填一腔南音喧哗    与罗霄毗邻的山坳  从老表漫步的林桦  袅袅葱烟环绕翠溪  淙淙碧泉润湿南槐    (三)  岭南一叶的乡居  传递千年的徘徊  从几次史记战乱
期刊
5月13日,叶剑英元帅出生地——梅州市梅县雁洋镇虎形村锣鼓声天、热闹非凡。历时两年扩建而成的叶剑英纪念园落成开放,拉开了梅州市隆重纪念叶剑英同志诞辰110周年大型活动的序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出席了纪念活动,并为叶剑英纪念园落成执剪。当天,叶帅子女、亲属,叶帅生前战友的子女、亲属,华侨、华人、
期刊
新华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8日会见了出席第三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海峡两岸各界人士,他衷心希望,两岸同胞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止“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把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维护好、建设好。  上午9时,在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举行开幕式前,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率团前来出席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等人亲切会面,随后一同会见了出席论坛的全体代表,并合影
期刊
摄影史中总有一些打破“规则”的摄影师,《职业摄影师》曾在2010年8月刊列举了这样20位世界上值得人们关注、卓有成就的 “坏男孩”摄影师,而本期,在读者的要求下,20位“坏女孩”摄影师也盘点完毕。她们与“坏男孩”们有着相似的事业轨迹。  如果没有这些人,摄影界将是一个安全、枯燥、贫瘠,充满“正确技巧”的地方。多亏了他们,摄影仍作为一项艺术存在着,不断有新挑战和新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些“坏女孩”说谢谢
期刊
2007年4月25日,在李大钊生前工作过的北大红楼举办了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中共东城区委东华门街道工委联合主办的“纪念李大钊英勇就义80周年活动”。参加此次活动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副馆长马英明等相关单位领导。  此次活动包括:举办《无畏的播火者,勇敢的探索者——纪念李大钊英勇就义80周年》图片展;《气壮山河中华民魂》——纪
期刊
梅州市梅江区慈爱颐养院创建于2006年,是梅州市首家依法成立的社会福利机构、示范性养老院、梅州市社工试点单位、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业单位、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梅江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也是嘉应学院、医学院、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艺术学校、梅州市爱心家园义工团、梅州客家人义工团等义工社团的定点服务单位。  颐养院整体占地8000平方米,床位205张,是面积较大、配套设施较全、建筑格局较好,集居住、养
期刊
丽江是一分为二的,雪山碧湖诉说着它的起源与历史,而古城市中心的繁华又为你彰显着它的活力与风情。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丽江,每一个来丽江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记忆。  逛过大理古城,游过玉龙雪山,走过拉市海,却不能真正领会丽江真正的美。丽江的温柔被隐藏在这些小众的美景之间,需要用脚步来丈量。所以,如果丽江的“蚁拥蜂攒”让人吃不消的话,可以走走这些小众景点看看风景最初的模样。  文海  山水花海间的乐土 
期刊
数码单反相机之所以被认为是专业相机,因为它有个法宝,那就是能存储RAW格式的文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对照片画质要求的提高,现在除了数码单反相机外,越来越多的普通数码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拍摄RAW格式的文件。RAW不只是专业摄影师才会用的东西,只要运用恰当,简单几个步骤即可大幅提升照片的素质,偏色、曝光不准确等常见问题也都可以利用RAW格式来解决。  好多影友应该听人说过,“摄影三分靠前期,七分
期刊
平乐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厚,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在这个川西小镇交融。  平乐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重镇”首站,置身其中可清晰地辨认出历史文化的堆积层。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西汉卓王孙冶铁遗址、天官试剑石、金华山唐代摩崖造像,和体现移民文化的江西会馆、湘馆会馆等众多古迹汇集于此。    走过古桥,越过古堰,古老的民居建筑——古街道、古院落,古寺庙、道观、宗祠,牌坊 、桥梁、戏台等一一入目。幽深的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