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人才培养与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校则为教育提供了具体施行的阵地,而教科书正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1917年,由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李石曾教授以及沈尹默先生等共同创办的孔德学校应运而生,它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它自编的学校教科书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思想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北京孔德学校;教科书
北京孔德学校的成立既是一種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其偶然成因在于1917年,北京大学几位教授遇到了自己孩子入学的问题。当时京城的学校不多,且教育方式陈旧,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办学。年底,蔡元培、李石曾、钱玄同等人,创办了孔德学校。而所谓历史的必然,主要是当时正时值新文化运动前后,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日益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学校也成为打响这场新旧文化之战的主阵地,旧式学校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式人才,于是孔德学校在特殊的时段而成立。
一、北京孔德学校之概况
北京孔德学校实行的就是尊重个性的道尔顿教育法的学校。孔德学校的学制是十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四年,共十年。关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长蔡元培在孔德学校两周年纪念會上,曾致演讲词:我们这个学校用“孔德”的姓做校名,是取他注重科学的精神。为注重科学的精神,所以各科教学偏重实地观察,不单靠书本子同教师的讲授。要偏重图画、手工、音乐和体育运动等科,给学生练习视觉、听觉、筋觉。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上,课程设置上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早年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及其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一个学校来说不可或缺,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孔德学校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为改进孔德学校教务,该校还设有教务评议会,其中选定教科书作为其重要的会务之一,1918年春,蔡元培召集胡适、徐悲鸿、钱玄同等十几人举行教育研究会,来讨论有关修改教科书的问题。会议上大家提出了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等,他们并就各科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萌生改编教科书,自行编订教科书的计划。
二、孔德学校教科书的特色
(一)用白话文自编国语,首用注音字母
孔德学校的一些举措常走在时代前列,比如孔德小学国文课的改革。当时,钱玄同先生向蔡校长和沈尹默主任建议,用白话文编写小学国文课本,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即教注音字母。接着,沈尹默、马幼渔、钱玄同等以“新教育研究会”的名义编写出了孔德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国语课本。1919年暑假后,孔德小学各年级国语课本,就都由陈大齐、钱玄同等编写。他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为蓝本,从中挑选课文,加以审订,并用白话重写,加标点注音,然后油印成活页讲义发给学生用。孔德学校自编国语教材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这些举措在当时都一种新的试验,白话文较文言文来说更容易理解,降低了难度,而儿童在学会注音后再学会拼读汉字,提高了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教科书编写者的审慎态度
教科书编写对语言的要求极高,文字应求精求美,而不可太粗太俗太陋。为此,当时的教科书十分注意语音、语法、文法的规范化。句子和文章的规范也是教科书编写者特别强调的。胡适就曾经说过:我从前编纂孔德学校教科书,往往因一句话,斟酌半天。如“我在火炉边坐”,“我坐在火炉边”这两句话,都可以说得通。“在火炉边”这分句到底是搁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呢?要是说在动词的后面为好,那么,“我在操场上拍球”说做“我拍球在操场上”就不顺口哩。由此可见编写者的严谨与认真斟酌的态度,对文字的追求,因为教科书编写者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因为它面向的是众多受教育者,好的教科书要经得起考验。
(三)教科书选文的合理选用
教科书所选的内容与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它的材料应该是有益于儿童的生活,更是有益于社会的,孔德学校教科书编写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趋势,它格外注意选材的思想性和实用性,有“六大不选”—凡是文意与现代思潮相违者不选,思想消极足以窒碍青年进取者不选,作无病呻吟者不选,绮靡之文不选,带帖括气之文不选,矫揉造作之文不选。同时,选文也强调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如1926年北京孔德学校编写的《初中国文选读》第五册的选文内容,全部都与当时流行的“新诗”相关。除周作人、徐志摩、冰心的诗作外,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散文诗、胡适的《谈新诗》也在入选之列。如此选文意在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中前沿的新思潮,养成现代的思想。
(四)适用于儿童需求
教科书是为儿童服务的,因此以儿童的眼光才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关键,要以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满足他们的需求为重。顾颉刚先生曾说过“要拣取历史上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最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于是他于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作了历史讲演稿《国史讲话》,全书不长,却如同讲故事一般,用通俗的笔墨普及历史知识,顾先生采取的是平铺直叙、通俗易懂的平民讲史方式,将这个时期的历史框架勾勒得很有条理,这种轻松的氛围实在是引人入胜,它不像专业学术那样刻板,却又不失严谨之风,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既能掌握历史发展的逻辑,又能在字里行间探索历史的趣味性。
三、孔德学校教科书的启发
(一)重视教科书的力量
教科书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不容小觑,孔德学校正是意识到了这点,挖掘其无形的强大力量,使它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思想等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孔德学校教科书锐意改革,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推行白话文教育之前就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不失为一种创举。其次,教科书成为点燃并传递现代新思潮的火炬。它在内容上积极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开启了人们的心智,陶冶了儿童的高尚情操。此外,教科书在积极唤醒民众觉醒上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讲到戊戌變法的原因,作者写道:“清朝自成同以来,外交一回一回的失败,竟弄到上面所说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刺激!一般有心的人受到这样的刺激,把当前的切身问题设法求得一个解决的。”总之,教科书如一把火炬,使新思想以燎原之势燃起。
(二)教科书是具有时代性的
时代是进步与发展的,随着新事物的涌进,因此教科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没有永不改写的教科书,孔德学校的教育者对教科书有深刻的认识与见解,由此改编了适合自己学校、适合新时代發展需要的教科书,从而培养了一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周予同先生曾说“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量的关系比较少,质的关系比较大”,教科书的质量关系着受教育对象的发展,教科书内容是落后还是进步,是消极还是积极,都需谨慎选择。随着社会上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潮的广泛传播,使教科书的编辑方针进一步朝着合乎时代潮流和实用这一方向发展。教科书不仅要关注社会动态,注重观点内容的更新,还要注意编排体例、文体等发展。
(三)教科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教科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儿童,因此教科书绝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它所呈现的内容不仅要与儿童特定心理阶段相契合,还要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钱秣陵先生也说过,教科书以养成“眼光”为要旨。蔡元培在选地理教科书时曾说到“现行之教科书均不合用。愿介绍较宜之教科书,上海地学研究会所出之高等小学及中国[学]教科书,较适宜于养成眼光。讲本国地理,必以外国地理为对照,始能养成世界眼光。”不仅是地理科目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版本,其他诸科也是如此。因此,首先,教科书编写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其次,教科书内容要加强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使教科书应充当起与外部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再者,好的教科书少不了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成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教科书,并富有感染力。
(四)于不足之处寻进步
孔德学校作为一所优秀的学校,至今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它的教科书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创新之举,教科书编写队伍也非常优秀,所有这些都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值得后人研习。但对任何一本教科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对其他事物来说也大致如此。孔德学校的教科书系列也确存有不完满之处,比如它在国语编排体例上需要从右向左翻看,课文内容也是竖式排版;内容上某处可能过度注意儿童的趣味性而过于简单而无必要等等。我们要在借鉴孔德学校教科书的一些优点及其宝贵精神的基础上,再借鉴它一些细微不足,不断完善教科书的各项事业,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使用来获得更多的思考,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3,249.
[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精选[M].东城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7.
[3]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91.
[4]顾颉刚.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关键词:民国;北京孔德学校;教科书
北京孔德学校的成立既是一種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其偶然成因在于1917年,北京大学几位教授遇到了自己孩子入学的问题。当时京城的学校不多,且教育方式陈旧,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办学。年底,蔡元培、李石曾、钱玄同等人,创办了孔德学校。而所谓历史的必然,主要是当时正时值新文化运动前后,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日益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学校也成为打响这场新旧文化之战的主阵地,旧式学校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式人才,于是孔德学校在特殊的时段而成立。
一、北京孔德学校之概况
北京孔德学校实行的就是尊重个性的道尔顿教育法的学校。孔德学校的学制是十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四年,共十年。关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长蔡元培在孔德学校两周年纪念會上,曾致演讲词:我们这个学校用“孔德”的姓做校名,是取他注重科学的精神。为注重科学的精神,所以各科教学偏重实地观察,不单靠书本子同教师的讲授。要偏重图画、手工、音乐和体育运动等科,给学生练习视觉、听觉、筋觉。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上,课程设置上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早年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及其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一个学校来说不可或缺,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孔德学校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为改进孔德学校教务,该校还设有教务评议会,其中选定教科书作为其重要的会务之一,1918年春,蔡元培召集胡适、徐悲鸿、钱玄同等十几人举行教育研究会,来讨论有关修改教科书的问题。会议上大家提出了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等,他们并就各科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萌生改编教科书,自行编订教科书的计划。
二、孔德学校教科书的特色
(一)用白话文自编国语,首用注音字母
孔德学校的一些举措常走在时代前列,比如孔德小学国文课的改革。当时,钱玄同先生向蔡校长和沈尹默主任建议,用白话文编写小学国文课本,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即教注音字母。接着,沈尹默、马幼渔、钱玄同等以“新教育研究会”的名义编写出了孔德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国语课本。1919年暑假后,孔德小学各年级国语课本,就都由陈大齐、钱玄同等编写。他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为蓝本,从中挑选课文,加以审订,并用白话重写,加标点注音,然后油印成活页讲义发给学生用。孔德学校自编国语教材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这些举措在当时都一种新的试验,白话文较文言文来说更容易理解,降低了难度,而儿童在学会注音后再学会拼读汉字,提高了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教科书编写者的审慎态度
教科书编写对语言的要求极高,文字应求精求美,而不可太粗太俗太陋。为此,当时的教科书十分注意语音、语法、文法的规范化。句子和文章的规范也是教科书编写者特别强调的。胡适就曾经说过:我从前编纂孔德学校教科书,往往因一句话,斟酌半天。如“我在火炉边坐”,“我坐在火炉边”这两句话,都可以说得通。“在火炉边”这分句到底是搁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呢?要是说在动词的后面为好,那么,“我在操场上拍球”说做“我拍球在操场上”就不顺口哩。由此可见编写者的严谨与认真斟酌的态度,对文字的追求,因为教科书编写者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因为它面向的是众多受教育者,好的教科书要经得起考验。
(三)教科书选文的合理选用
教科书所选的内容与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它的材料应该是有益于儿童的生活,更是有益于社会的,孔德学校教科书编写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趋势,它格外注意选材的思想性和实用性,有“六大不选”—凡是文意与现代思潮相违者不选,思想消极足以窒碍青年进取者不选,作无病呻吟者不选,绮靡之文不选,带帖括气之文不选,矫揉造作之文不选。同时,选文也强调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如1926年北京孔德学校编写的《初中国文选读》第五册的选文内容,全部都与当时流行的“新诗”相关。除周作人、徐志摩、冰心的诗作外,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散文诗、胡适的《谈新诗》也在入选之列。如此选文意在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中前沿的新思潮,养成现代的思想。
(四)适用于儿童需求
教科书是为儿童服务的,因此以儿童的眼光才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关键,要以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满足他们的需求为重。顾颉刚先生曾说过“要拣取历史上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最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于是他于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作了历史讲演稿《国史讲话》,全书不长,却如同讲故事一般,用通俗的笔墨普及历史知识,顾先生采取的是平铺直叙、通俗易懂的平民讲史方式,将这个时期的历史框架勾勒得很有条理,这种轻松的氛围实在是引人入胜,它不像专业学术那样刻板,却又不失严谨之风,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既能掌握历史发展的逻辑,又能在字里行间探索历史的趣味性。
三、孔德学校教科书的启发
(一)重视教科书的力量
教科书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不容小觑,孔德学校正是意识到了这点,挖掘其无形的强大力量,使它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思想等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孔德学校教科书锐意改革,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推行白话文教育之前就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不失为一种创举。其次,教科书成为点燃并传递现代新思潮的火炬。它在内容上积极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开启了人们的心智,陶冶了儿童的高尚情操。此外,教科书在积极唤醒民众觉醒上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讲到戊戌變法的原因,作者写道:“清朝自成同以来,外交一回一回的失败,竟弄到上面所说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刺激!一般有心的人受到这样的刺激,把当前的切身问题设法求得一个解决的。”总之,教科书如一把火炬,使新思想以燎原之势燃起。
(二)教科书是具有时代性的
时代是进步与发展的,随着新事物的涌进,因此教科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没有永不改写的教科书,孔德学校的教育者对教科书有深刻的认识与见解,由此改编了适合自己学校、适合新时代發展需要的教科书,从而培养了一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周予同先生曾说“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量的关系比较少,质的关系比较大”,教科书的质量关系着受教育对象的发展,教科书内容是落后还是进步,是消极还是积极,都需谨慎选择。随着社会上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潮的广泛传播,使教科书的编辑方针进一步朝着合乎时代潮流和实用这一方向发展。教科书不仅要关注社会动态,注重观点内容的更新,还要注意编排体例、文体等发展。
(三)教科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教科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儿童,因此教科书绝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它所呈现的内容不仅要与儿童特定心理阶段相契合,还要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钱秣陵先生也说过,教科书以养成“眼光”为要旨。蔡元培在选地理教科书时曾说到“现行之教科书均不合用。愿介绍较宜之教科书,上海地学研究会所出之高等小学及中国[学]教科书,较适宜于养成眼光。讲本国地理,必以外国地理为对照,始能养成世界眼光。”不仅是地理科目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版本,其他诸科也是如此。因此,首先,教科书编写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其次,教科书内容要加强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使教科书应充当起与外部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再者,好的教科书少不了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成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教科书,并富有感染力。
(四)于不足之处寻进步
孔德学校作为一所优秀的学校,至今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它的教科书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创新之举,教科书编写队伍也非常优秀,所有这些都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值得后人研习。但对任何一本教科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对其他事物来说也大致如此。孔德学校的教科书系列也确存有不完满之处,比如它在国语编排体例上需要从右向左翻看,课文内容也是竖式排版;内容上某处可能过度注意儿童的趣味性而过于简单而无必要等等。我们要在借鉴孔德学校教科书的一些优点及其宝贵精神的基础上,再借鉴它一些细微不足,不断完善教科书的各项事业,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使用来获得更多的思考,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3,249.
[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精选[M].东城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7.
[3]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91.
[4]顾颉刚.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