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有乾坤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t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人才培养与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校则为教育提供了具体施行的阵地,而教科书正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1917年,由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李石曾教授以及沈尹默先生等共同创办的孔德学校应运而生,它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它自编的学校教科书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思想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北京孔德学校;教科书
  北京孔德学校的成立既是一種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其偶然成因在于1917年,北京大学几位教授遇到了自己孩子入学的问题。当时京城的学校不多,且教育方式陈旧,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办学。年底,蔡元培、李石曾、钱玄同等人,创办了孔德学校。而所谓历史的必然,主要是当时正时值新文化运动前后,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日益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学校也成为打响这场新旧文化之战的主阵地,旧式学校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式人才,于是孔德学校在特殊的时段而成立。
  一、北京孔德学校之概况
  北京孔德学校实行的就是尊重个性的道尔顿教育法的学校。孔德学校的学制是十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四年,共十年。关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长蔡元培在孔德学校两周年纪念會上,曾致演讲词:我们这个学校用“孔德”的姓做校名,是取他注重科学的精神。为注重科学的精神,所以各科教学偏重实地观察,不单靠书本子同教师的讲授。要偏重图画、手工、音乐和体育运动等科,给学生练习视觉、听觉、筋觉。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上,课程设置上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早年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及其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一个学校来说不可或缺,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孔德学校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为改进孔德学校教务,该校还设有教务评议会,其中选定教科书作为其重要的会务之一,1918年春,蔡元培召集胡适、徐悲鸿、钱玄同等十几人举行教育研究会,来讨论有关修改教科书的问题。会议上大家提出了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等,他们并就各科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萌生改编教科书,自行编订教科书的计划。
  二、孔德学校教科书的特色
  (一)用白话文自编国语,首用注音字母
  孔德学校的一些举措常走在时代前列,比如孔德小学国文课的改革。当时,钱玄同先生向蔡校长和沈尹默主任建议,用白话文编写小学国文课本,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即教注音字母。接着,沈尹默、马幼渔、钱玄同等以“新教育研究会”的名义编写出了孔德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国语课本。1919年暑假后,孔德小学各年级国语课本,就都由陈大齐、钱玄同等编写。他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为蓝本,从中挑选课文,加以审订,并用白话重写,加标点注音,然后油印成活页讲义发给学生用。孔德学校自编国语教材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这些举措在当时都一种新的试验,白话文较文言文来说更容易理解,降低了难度,而儿童在学会注音后再学会拼读汉字,提高了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教科书编写者的审慎态度
  教科书编写对语言的要求极高,文字应求精求美,而不可太粗太俗太陋。为此,当时的教科书十分注意语音、语法、文法的规范化。句子和文章的规范也是教科书编写者特别强调的。胡适就曾经说过:我从前编纂孔德学校教科书,往往因一句话,斟酌半天。如“我在火炉边坐”,“我坐在火炉边”这两句话,都可以说得通。“在火炉边”这分句到底是搁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呢?要是说在动词的后面为好,那么,“我在操场上拍球”说做“我拍球在操场上”就不顺口哩。由此可见编写者的严谨与认真斟酌的态度,对文字的追求,因为教科书编写者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因为它面向的是众多受教育者,好的教科书要经得起考验。
  (三)教科书选文的合理选用
  教科书所选的内容与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它的材料应该是有益于儿童的生活,更是有益于社会的,孔德学校教科书编写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趋势,它格外注意选材的思想性和实用性,有“六大不选”—凡是文意与现代思潮相违者不选,思想消极足以窒碍青年进取者不选,作无病呻吟者不选,绮靡之文不选,带帖括气之文不选,矫揉造作之文不选。同时,选文也强调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如1926年北京孔德学校编写的《初中国文选读》第五册的选文内容,全部都与当时流行的“新诗”相关。除周作人、徐志摩、冰心的诗作外,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散文诗、胡适的《谈新诗》也在入选之列。如此选文意在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中前沿的新思潮,养成现代的思想。
  (四)适用于儿童需求
  教科书是为儿童服务的,因此以儿童的眼光才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关键,要以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满足他们的需求为重。顾颉刚先生曾说过“要拣取历史上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最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于是他于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作了历史讲演稿《国史讲话》,全书不长,却如同讲故事一般,用通俗的笔墨普及历史知识,顾先生采取的是平铺直叙、通俗易懂的平民讲史方式,将这个时期的历史框架勾勒得很有条理,这种轻松的氛围实在是引人入胜,它不像专业学术那样刻板,却又不失严谨之风,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既能掌握历史发展的逻辑,又能在字里行间探索历史的趣味性。
  三、孔德学校教科书的启发
  (一)重视教科书的力量
  教科书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不容小觑,孔德学校正是意识到了这点,挖掘其无形的强大力量,使它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思想等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孔德学校教科书锐意改革,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推行白话文教育之前就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不失为一种创举。其次,教科书成为点燃并传递现代新思潮的火炬。它在内容上积极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开启了人们的心智,陶冶了儿童的高尚情操。此外,教科书在积极唤醒民众觉醒上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讲到戊戌變法的原因,作者写道:“清朝自成同以来,外交一回一回的失败,竟弄到上面所说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刺激!一般有心的人受到这样的刺激,把当前的切身问题设法求得一个解决的。”总之,教科书如一把火炬,使新思想以燎原之势燃起。
  (二)教科书是具有时代性的
  时代是进步与发展的,随着新事物的涌进,因此教科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没有永不改写的教科书,孔德学校的教育者对教科书有深刻的认识与见解,由此改编了适合自己学校、适合新时代發展需要的教科书,从而培养了一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周予同先生曾说“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量的关系比较少,质的关系比较大”,教科书的质量关系着受教育对象的发展,教科书内容是落后还是进步,是消极还是积极,都需谨慎选择。随着社会上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潮的广泛传播,使教科书的编辑方针进一步朝着合乎时代潮流和实用这一方向发展。教科书不仅要关注社会动态,注重观点内容的更新,还要注意编排体例、文体等发展。
  (三)教科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教科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儿童,因此教科书绝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它所呈现的内容不仅要与儿童特定心理阶段相契合,还要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钱秣陵先生也说过,教科书以养成“眼光”为要旨。蔡元培在选地理教科书时曾说到“现行之教科书均不合用。愿介绍较宜之教科书,上海地学研究会所出之高等小学及中国[学]教科书,较适宜于养成眼光。讲本国地理,必以外国地理为对照,始能养成世界眼光。”不仅是地理科目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版本,其他诸科也是如此。因此,首先,教科书编写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其次,教科书内容要加强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使教科书应充当起与外部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再者,好的教科书少不了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成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教科书,并富有感染力。
  (四)于不足之处寻进步
  孔德学校作为一所优秀的学校,至今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它的教科书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创新之举,教科书编写队伍也非常优秀,所有这些都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值得后人研习。但对任何一本教科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对其他事物来说也大致如此。孔德学校的教科书系列也确存有不完满之处,比如它在国语编排体例上需要从右向左翻看,课文内容也是竖式排版;内容上某处可能过度注意儿童的趣味性而过于简单而无必要等等。我们要在借鉴孔德学校教科书的一些优点及其宝贵精神的基础上,再借鉴它一些细微不足,不断完善教科书的各项事业,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使用来获得更多的思考,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3,249.
  [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精选[M].东城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7.
  [3]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91.
  [4]顾颉刚.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生物的学习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生物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对课本的教学知识的传授上,好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教会学生们能将所学生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增强学生们结合生活实例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学习思考的过程。下面我们这篇文章将从教学情境、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叙述下如何将生物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知识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生
期刊
摘 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物理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文章论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几种方法——以疑激趣、以体验成功激趣、生活化教学激趣、多媒体的使用激趣。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实现高效课堂意义重大。  关键词:问题导学;情境;学生  “问题导学法”最早是由苏联著名的教育科学博士马赫托夫提出——1975年在专著《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他首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40多年来“问题教学”的理论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普通教育理论,并在基础
期刊
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脱离文本,肢解文本,本人试图进行一种尝试,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体会美感,对诗歌进行在创作。  一、案例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常常被称为纯文学美文学。诗歌的语文的语文典型,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涵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高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初中背过许多诗歌,但多是死记硬背。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只处于一种相当朦胧
期刊
摘 要:“信息化”这个词近年来被频繁地使用,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也是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要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要在对教材、学生、课堂有帮助的前提下使用,要使多媒体教学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毕业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踏入职场,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至关重要;而对于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因其特殊的受教育背景,及毕业去向的多样化,使传统高校的毕业教育体系不再完全受用,因而需要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自身的毕业教育体系,以分类毕业去向为抓手,形成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毕业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关键
期刊
摘 要:蒙古族在与汉族文化的交往中,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为传承蒙古族文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应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本文提出了蒙古族校本课程构建的目标、内容与管理,以此来增强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认同;校本课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打破了长期封闭的文化格局,與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但是在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主
期刊
摘 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思·韦伯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通过对该书的第二章内容(资本主义精神)的仔细研读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为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既要为商人赚钱正名,也要對企业进行伦理约束。  关键词:社会学;资本主义精神;道德伦理  马克思·韦伯是与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齐名的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期刊
摘 要: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其著作《神圣与世俗》中提到,神圣与世俗是世界上两种存在模式,是在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所接受的两种存在状况。大多数“不信宗教”的人,仍然有着伪宗教和已经退化了的神话。本文以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分析古希腊人信仰中的神圣与世俗,并得出对神圣与世俗的现代性思考。  关键词:神圣;世俗;俄狄浦斯王  一、神圣与世俗:古希腊人的敬神与抗争  古希腊人是敬神的。无论人本身的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参与课改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逐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