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是数学学科生活化最明显的一种体现形式。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和练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涉及到的相关数学知识也很广。解答应用题需要利用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因此,数学应用题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综合数学能力,但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还应注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解答应用题所需的能力,阐述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39-02
应用题,更多了反映了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因此,应用题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所以,学好应用题,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同时,应用题对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要更高一些,它需要学生拥有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更清晰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更高,所以,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要进行不断的探究。首先,要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
1.求知欲增强
相比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了。他们对世界的探究更为深入和主动,而且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
2.自控力提升,但易受外部干扰
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他们显示出了更加独立的个性。但是又没有完全摆脱幼稚。所以呈现出冲突的性格和行为。虽然对内在和外在的干扰有了更好的掌控能力,但是也常会因为各种外在因素的吸引,而产生动摇。因此,有时会呈现出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3.更有自己的主见
从个体而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显露出自己与其他同学不同的特征。学识、爱好、思维方式等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自己明显地特征。从整体而言,他们对老师不再像小学低年级时那样听话顺从。很多时候,甚至对过于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反感。对人对事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二、应用题型的特征
首先,数学应用题具有现实意义或实际生活背景。也就是说,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它与日常的生活、生产、经济、社会等等都有实际的关联。它来自于生活,并且又作用于生活,帮助人们增加解决生活中各项问题的实际能力。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发展的纽带[1]。其次,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是经由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流程后,又回归到数学形式的表达。它兼有语文的理解分析和数学的逻辑运算这两种特征。再次,数学应用题是数学知识的综合呈现,它考察了多方面的知识点。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其涉及的到数学基础知识点一般都在三个以上,因此,有一个环节的知识出现漏洞,都很难解出答案。第四,数学应用题的题型灵活,没有规律可循,解题也没有固定的类别和模式。完全依靠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它算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也正因如此,它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应用题教学的具体途径
1.提高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似乎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数学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教会学生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只有拥有细致的观察力,才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而我們知道,应用题实际上都是被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才能消除对应用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才会以正常的心态分析应用题的题干[2]。所以,观察力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其次,要读透题意。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对于应用题来说,仅仅阅读还不能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还要将题意读懂。对于已知条件、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要清楚的摸透。只有将这些逻辑上的关联弄清楚,才能对解题方法有整体的预估。
第三,圈出关键词语。在理解应用题题干的时候一定要带领学生将关键的词语标注出来。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多个词语。标注出来,为的就是加深学生对整个应用题框架的提炼,从而使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更加清晰化。从而促进学生对题干的深刻理解。
2.训练学生将问题回归生活的能力
关于应用题,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它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它们看似抽象难懂,远离我们的生活,实质上,它们都是被数学化的生活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摒弃这种无端的畏惧心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应用题的本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能力和数学素养,稍加训练,他们在分析题干的能力上就会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改编,用生活化的语言和通俗的解释给学生再次展现教材中的题型,然后将改编的题和教材中的原题对比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虽然叙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样将应用题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凭借着对生活的一定的阅历和理解,就会对题干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应用题就不是抽象而难懂的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表格、图形、图像等直观的表述,帮助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这样也可以将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找出解题的方法。加快做题速度。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是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之上。但是因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方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加之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也不同,所以,即使在理解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之上,也可能因分析过程和思维过程的不相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3]。因此,教师要抓住题干重点,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都对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在确定题意的前提下,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肯定的基础上,对题意做出适当的分析,然后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和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要注重对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点拨,并将这种点拨作为学生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出题意并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同理,当学生的分析出现偏差,遇到阻碍的时候,教师也应抓住各方面的关联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醒,从而使学生找到反省和修正的方向。同时,应注重对应用题中等量关系的分析。这也是一个分析的重点。对应用题的解答,其实就是对等量关系的推理分析。因此,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项训练。
4.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的理解和分析,最终都要归结到对问题的解决上。理解和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演算,是解答应用的最关键一步。这不仅要求学生有缜密的逻辑,还要求学生有精确的计算。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计算能力上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是教师还是要体醒他们注重解题的简便性和准确性,这是保证所有思路正确体现的最后一步。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主要要从理解题干、分析题意、解答问题这三大方面入手。教师要注重应用题的生活实质意义,要从观察生活入手对学生进行三方面的训练。在小学生原有的能力和基础之上,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将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5,(34):53.
[2]刘宏涛.基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东方教育,2015,(11):318.
[3]冀红军.小学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浅析[J].语文课内外,2017,(28):6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39-02
应用题,更多了反映了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因此,应用题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所以,学好应用题,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同时,应用题对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要更高一些,它需要学生拥有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更清晰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更高,所以,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要进行不断的探究。首先,要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
1.求知欲增强
相比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了。他们对世界的探究更为深入和主动,而且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
2.自控力提升,但易受外部干扰
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他们显示出了更加独立的个性。但是又没有完全摆脱幼稚。所以呈现出冲突的性格和行为。虽然对内在和外在的干扰有了更好的掌控能力,但是也常会因为各种外在因素的吸引,而产生动摇。因此,有时会呈现出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3.更有自己的主见
从个体而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显露出自己与其他同学不同的特征。学识、爱好、思维方式等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自己明显地特征。从整体而言,他们对老师不再像小学低年级时那样听话顺从。很多时候,甚至对过于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反感。对人对事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二、应用题型的特征
首先,数学应用题具有现实意义或实际生活背景。也就是说,数学应用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它与日常的生活、生产、经济、社会等等都有实际的关联。它来自于生活,并且又作用于生活,帮助人们增加解决生活中各项问题的实际能力。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发展的纽带[1]。其次,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是经由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流程后,又回归到数学形式的表达。它兼有语文的理解分析和数学的逻辑运算这两种特征。再次,数学应用题是数学知识的综合呈现,它考察了多方面的知识点。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其涉及的到数学基础知识点一般都在三个以上,因此,有一个环节的知识出现漏洞,都很难解出答案。第四,数学应用题的题型灵活,没有规律可循,解题也没有固定的类别和模式。完全依靠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它算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也正因如此,它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应用题教学的具体途径
1.提高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似乎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数学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教会学生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只有拥有细致的观察力,才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而我們知道,应用题实际上都是被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才能消除对应用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才会以正常的心态分析应用题的题干[2]。所以,观察力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
其次,要读透题意。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对于应用题来说,仅仅阅读还不能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还要将题意读懂。对于已知条件、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要清楚的摸透。只有将这些逻辑上的关联弄清楚,才能对解题方法有整体的预估。
第三,圈出关键词语。在理解应用题题干的时候一定要带领学生将关键的词语标注出来。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多个词语。标注出来,为的就是加深学生对整个应用题框架的提炼,从而使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更加清晰化。从而促进学生对题干的深刻理解。
2.训练学生将问题回归生活的能力
关于应用题,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它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它们看似抽象难懂,远离我们的生活,实质上,它们都是被数学化的生活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摒弃这种无端的畏惧心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应用题的本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能力和数学素养,稍加训练,他们在分析题干的能力上就会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改编,用生活化的语言和通俗的解释给学生再次展现教材中的题型,然后将改编的题和教材中的原题对比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虽然叙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样将应用题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凭借着对生活的一定的阅历和理解,就会对题干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应用题就不是抽象而难懂的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表格、图形、图像等直观的表述,帮助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这样也可以将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找出解题的方法。加快做题速度。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是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之上。但是因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方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加之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也不同,所以,即使在理解相同或相似的基础之上,也可能因分析过程和思维过程的不相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3]。因此,教师要抓住题干重点,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都对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在确定题意的前提下,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肯定的基础上,对题意做出适当的分析,然后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和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要注重对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点拨,并将这种点拨作为学生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出题意并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同理,当学生的分析出现偏差,遇到阻碍的时候,教师也应抓住各方面的关联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醒,从而使学生找到反省和修正的方向。同时,应注重对应用题中等量关系的分析。这也是一个分析的重点。对应用题的解答,其实就是对等量关系的推理分析。因此,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项训练。
4.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的理解和分析,最终都要归结到对问题的解决上。理解和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演算,是解答应用的最关键一步。这不仅要求学生有缜密的逻辑,还要求学生有精确的计算。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计算能力上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是教师还是要体醒他们注重解题的简便性和准确性,这是保证所有思路正确体现的最后一步。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主要要从理解题干、分析题意、解答问题这三大方面入手。教师要注重应用题的生活实质意义,要从观察生活入手对学生进行三方面的训练。在小学生原有的能力和基础之上,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将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5,(34):53.
[2]刘宏涛.基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东方教育,2015,(11):318.
[3]冀红军.小学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浅析[J].语文课内外,2017,(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