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泄泻是指因感受风寒、饮食不规律、情绪反复无常、脾胃运化功能欠缺、自身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比往常多,甚至粪便质地稀排出如水样状。泄与泻有一定的不同,粪便量少而势不急迫,又兼有漏泄症状者为泄;粪便量大出而势急迫,又有倾泻之状者为泻,但现在多泄、泻并称,称为泄泻。本文通过总结中医药临床经验特色治疗泄泻及结合西医对症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和如何预防泄泻,从而为今后泄泻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
关键词:泄泻;参苓白术散
1一般资料
泄泻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有非常多的原因可以引起泄泻,如天气寒冷、情绪反复无常、脏腑功能不协调,运化无力等原因都可以引起。其核心病机为脾胃功能退化,精微物质不能上升,糟粕不能下降,所以会引起泄泻。因此研究此病的治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临床研究证明:在中医学望闻问切辩证的基础上,参苓白术散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方法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欺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運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刘豪杰认为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倡以补肺健脾利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基本方为: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并且做予以观察,加减治疗慢性脾胃虚弱证的泄泻用参苓白术散的临床疗效。并且将患有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临床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8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1]。李乃艳认为治法为补脾胃,益肺气。方用参苓白术散,组方为:白扁豆 白术甘草 茯苓桔梗莲子山药 人参砂仁薏苡仁。做实验观察,抽取了2016年间来医院就诊的90例脾虚泄泻的患者,做对照实验,两组个45例,对照组采用补脾益肠丸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较对照组的80.0%明显提高(P0.05)[2]。总之诸位医者将该病的病机不外责之于脾,肺失调。应该健脾补肺,培土生金。
2.2 特色中药的功能
参苓白术丸的主要作用是补养脾胃 补益脾气。历代中医认为生痰之源在脾,所以如果脾的运化功能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输送全身,容易生痰湿等邪,接下来容易引起泄泻,那么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补气,炒白朮为君药。但我们不能忘记滋养脾,补阴气,因为脾能藏精,所以又用山药 莲肉。几味简单的药,相辅相成。仔细观察这个方子,里面也含有四君子汤,纵观全方,这么多补气的药,我们还缺什么药,让他们各达其所同时,那就是陈皮和砂仁,最后还剩下桔梗一药,桔梗入肺,中医称肺居上,属天,脾滋养万物,用桔梗一药,可以使天地人和谐,从而生生不息。而且,肺主一身之气,要养人体的中气,也是要脾肺同养的[3]。
2.3与痢疾的辨别
泄泻与痢疾在夏天 秋天发生频率高,胃肠为其病位,致病因素有,感受风寒 饮食不规律等。相同点是大便次数增多,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悉心学习。第一点在病位病机方面,痢疾病位在肠,辩证是是肠中有壅塞不通的东西,如湿热 寒湿 疫毒 饮食,不利于传导,从而发生泄泻;而泄泻病位在脾,辩证重点是脾的运化功能退化,则易生湿,遂成泄泻。第二点在临床表现方面,痢疾较明显的一方面是大便次数增多但粪便量少,痢下红白相间,泄泻的粪便为稀薄,黄白相间,没有便血症状;第三点在症状方面,痢疾有很严重的里急后重,并且有持续的腹痛,便后还会有腹痛的感觉,而泄泻泻则没有,伴有肠鸣,便后疼痛的感觉会减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人深;先痢而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4]。
3辩证治疗方法
3.1辨证分型治疗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总结前人经验从寒热虚实辩证,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儿脾虚泻证候: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睡时露睛等。治则:健脾温中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常用药物:人参白术黄芪茯苓山药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等[5]。五更泄泻的原因是脾肾阳虚,症状是在黎明之前腹痛,泄后感觉好转,并且伴有一系列肾虚的症状,腰膝酸软等。通过辩证综合施治,温阳健脾暖肾。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方药:补骨脂 吴萸 白术 五味子 肉豆蔻 茯苓 干姜 制附片等。[6]
3.2 标急治标,中病即止
引起泄泻的因素有很多,如感受风寒 饮食不规律 过度操劳 情绪变化无常 身体虚弱 生活压力变大等都可以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所谓“湿胜则濡泄”[7]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8]。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4总结
泄泻的因素有很多,如着凉饮食不规律 情绪变化无常 素体本虚等原因。临床症状有排便次数较往常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应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艾灸,按摩一些相关穴位,也可以起到治疗保健的作用,如慢性泄泻治则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天枢足三里 大肠俞 三阴交。配穴脾虚者,加脾俞 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 命门 关元。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平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脾虚泄泻的治疗应着重在脾,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在治疗和攻克该病上一定会有多作为。
参考文献:
[1]梁世英.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疗效体会,医药前沿 2013(24):331-332
[2]李乃艳,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泄泻90例疗效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6(5):36-38
[3]熊武钟,余永林,田辉.参苓白术散治疗脾气虚型慢性泄泻6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3):123-123
[4]苏荣华.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泄泻60例.基层医学论坛. 2013(13):1736-1736
[5]刘豪杰.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42例临床观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28(5):20-21
[6]杨芬萍,柳青.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经行泄泻60例.《光明中医》.2014,29(12):2584-2585
关键词:泄泻;参苓白术散
1一般资料
泄泻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有非常多的原因可以引起泄泻,如天气寒冷、情绪反复无常、脏腑功能不协调,运化无力等原因都可以引起。其核心病机为脾胃功能退化,精微物质不能上升,糟粕不能下降,所以会引起泄泻。因此研究此病的治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临床研究证明:在中医学望闻问切辩证的基础上,参苓白术散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方法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欺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運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刘豪杰认为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倡以补肺健脾利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基本方为: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并且做予以观察,加减治疗慢性脾胃虚弱证的泄泻用参苓白术散的临床疗效。并且将患有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临床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8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1]。李乃艳认为治法为补脾胃,益肺气。方用参苓白术散,组方为:白扁豆 白术甘草 茯苓桔梗莲子山药 人参砂仁薏苡仁。做实验观察,抽取了2016年间来医院就诊的90例脾虚泄泻的患者,做对照实验,两组个45例,对照组采用补脾益肠丸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较对照组的80.0%明显提高(P0.05)[2]。总之诸位医者将该病的病机不外责之于脾,肺失调。应该健脾补肺,培土生金。
2.2 特色中药的功能
参苓白术丸的主要作用是补养脾胃 补益脾气。历代中医认为生痰之源在脾,所以如果脾的运化功能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输送全身,容易生痰湿等邪,接下来容易引起泄泻,那么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补气,炒白朮为君药。但我们不能忘记滋养脾,补阴气,因为脾能藏精,所以又用山药 莲肉。几味简单的药,相辅相成。仔细观察这个方子,里面也含有四君子汤,纵观全方,这么多补气的药,我们还缺什么药,让他们各达其所同时,那就是陈皮和砂仁,最后还剩下桔梗一药,桔梗入肺,中医称肺居上,属天,脾滋养万物,用桔梗一药,可以使天地人和谐,从而生生不息。而且,肺主一身之气,要养人体的中气,也是要脾肺同养的[3]。
2.3与痢疾的辨别
泄泻与痢疾在夏天 秋天发生频率高,胃肠为其病位,致病因素有,感受风寒 饮食不规律等。相同点是大便次数增多,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悉心学习。第一点在病位病机方面,痢疾病位在肠,辩证是是肠中有壅塞不通的东西,如湿热 寒湿 疫毒 饮食,不利于传导,从而发生泄泻;而泄泻病位在脾,辩证重点是脾的运化功能退化,则易生湿,遂成泄泻。第二点在临床表现方面,痢疾较明显的一方面是大便次数增多但粪便量少,痢下红白相间,泄泻的粪便为稀薄,黄白相间,没有便血症状;第三点在症状方面,痢疾有很严重的里急后重,并且有持续的腹痛,便后还会有腹痛的感觉,而泄泻泻则没有,伴有肠鸣,便后疼痛的感觉会减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人深;先痢而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4]。
3辩证治疗方法
3.1辨证分型治疗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总结前人经验从寒热虚实辩证,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儿脾虚泻证候: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睡时露睛等。治则:健脾温中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常用药物:人参白术黄芪茯苓山药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等[5]。五更泄泻的原因是脾肾阳虚,症状是在黎明之前腹痛,泄后感觉好转,并且伴有一系列肾虚的症状,腰膝酸软等。通过辩证综合施治,温阳健脾暖肾。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方药:补骨脂 吴萸 白术 五味子 肉豆蔻 茯苓 干姜 制附片等。[6]
3.2 标急治标,中病即止
引起泄泻的因素有很多,如感受风寒 饮食不规律 过度操劳 情绪变化无常 身体虚弱 生活压力变大等都可以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所谓“湿胜则濡泄”[7]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8]。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4总结
泄泻的因素有很多,如着凉饮食不规律 情绪变化无常 素体本虚等原因。临床症状有排便次数较往常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应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艾灸,按摩一些相关穴位,也可以起到治疗保健的作用,如慢性泄泻治则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天枢足三里 大肠俞 三阴交。配穴脾虚者,加脾俞 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 命门 关元。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平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脾虚泄泻的治疗应着重在脾,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在治疗和攻克该病上一定会有多作为。
参考文献:
[1]梁世英.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疗效体会,医药前沿 2013(24):331-332
[2]李乃艳,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泄泻90例疗效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6(5):36-38
[3]熊武钟,余永林,田辉.参苓白术散治疗脾气虚型慢性泄泻6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3):123-123
[4]苏荣华.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泄泻60例.基层医学论坛. 2013(13):1736-1736
[5]刘豪杰.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脾胃虚弱证42例临床观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28(5):20-21
[6]杨芬萍,柳青.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经行泄泻60例.《光明中医》.2014,29(12):2584-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