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海拔1712.1米,属高寒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台地,高坡因他得名。这里居住着苗、汉、布依等多个少数民族,地理方面多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随处可见。虽然离省城贵阳不是很远,但是这里依旧保持着古朴的苗乡生活。
深秋时节,笔者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的几位爱好苗学的一道,踏上了经花溪、青岩、黔陶前往高坡的路途,目的是探访有“穿越生死的爱情约定”之称的高坡苗族“射背牌”习俗。
贵阳到高坡只有大约50公里的路程,车过青岩后,沿途大多是崇山峻岭,车沿着盘山公路迤逦前行,山间不时弥漫着薄雾,树木时隐时现。快到高坡乡时,汽车已经爬到海拔1600多米,突现眼前出现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绿油油的稻田里散落着忙碌的村民,夕阳的余晖洒在村民古铜色的脸上,几个顽皮的牧童在田埂上放牧、割草、嬉戏,一阵微风吹来,让人实在是心旷神怡。
途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婚外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是通过立法来解决婚姻纠纷,然而情与法的天平上,这种的冲突似乎总是难以解决。而高坡乡的苗族群众却成功地解决了婚姻情感与法律不兼容的问题。现代社会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居然不是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高坡乡的云顶村。当晚,我们借宿在高坡乡文化站站长李泽海的家中。
吃晚饭的时候,李泽海被我们团团围了起来,大家纷纷就“射背牌”的有关习俗问题轮番对李泽海进行了“轰炸”式咨询。
李泽海是高坡乡当地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对当地的苗族文化颇有研究。他说,在苗族社会里,恋爱是个人的行为,而婚姻则是家庭或家族的行为,它涉及到家庭乃至家族的人际交往及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因此,一些有情男女,就不一定能终成眷属。在高坡乡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演化出了“射背牌”习俗。
李泽海向我们述说了“射背牌”的古老传说:唐代一名叫地玉的男青年和一名名叫地丽的女青年相爱,但双方父母却给他们另外订亲,不许他们成婚,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父母和族人提出了“阳间不能婚、阴间结夫妻”的要求,并要求双方父母和全部族人到场,通过“射背牌”仪式,缔结阴间婚姻,即“结阴亲”。他们的父母和族人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同意了他们提出的这一种既不悖父母之命,又能了结双方情愫的做法。自此,“射背牌”为所有不能成婚的恋人所效仿,渐演变成俗。这个习俗是因青年男女对父母指定婚姻不满而又不能反抗,同家庭达成的妥协产物,它成为执着爱情者的精神慰籍。
正当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李泽海又说了:“大家如果有兴趣,明天这里就会有一个“射背牌”的活动,到时候大家可以亲身去感受一下。”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在朦朦胧胧之中就听到院坝里人来人往,赶紧一溜烟起床洗漱,随后在大堂中看见女主人正在给她的女儿梳妆打扮,等把漂亮的衣服穿好后,再用长长的头巾一圈一圈的裹在女儿的头上,最后用丝巾做成的花戴上头帕。参加活动的七个苗族女孩和六名苗族男青年在两名妇女的帮助下,足足用了三个半小时才全部梳妆打扮完毕。经过打听,原来女主人的女儿将要陪伴她的“闺蜜”一同前去“射背牌”。
大约9点半,“射背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各自的父母、好友陪伴下,随公证人(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来到“射背牌”的山坡上。在山坡上,男女青年们三三两两或聊天或谈情,或以吹树叶传情。半个小时后,大家又自发地围拢到公证人周围,当公证人念过贺词之后,一名女青年将自己的背牌放在地上,与之相恋的男青年即以弩箭象征性地向左、向右、向中各射一支箭,再对准背牌射一支箭,女青年立即取走背牌而逃,男青年紧迫不舍。此时前来围观的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王炳忠说,凡射过背牌者,说明他们已向天地、向族人公开表明了他们情深似海,至死誓为夫妻。
对“射背牌”这一习俗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的王炳忠老师说,“射背牌”事实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婚礼,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冥婚”。因为“射背牌”的本质意义是因为今生不能成一家,来世再来做夫妻。男女双方在射过背牌后,今生今世就不能再往来,这既是对他们情感的证明,也是最后的告别仪式。因此,在高坡的苗族聚居区里是不会有婚外恋的,他们都是通过公证来表明自己的爱情,所以这里的家庭感情都比较稳定。在贵州众多的苗族之中,唯独高坡这一支系苗族独具,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场面悲壮动人。
在现场,我们还听到了另外一个关于“射背牌”的故事。据说古代当地因为一村一姓,一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老人在外村就给孩子们定下了娃娃亲,但是孩子们长大后,有了相好的恋人,却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于是商定去射背牌,到了四月八赶场的时候,男女相约,女子把背牌挂在树上,男子用箭射穿,然后,男子保留这块背牌,把自己的手帕送给女子,之后两人回去按照父母之命各自娶嫁,不再往来。谁先过世,就让之女将对方给自己的信物一同下葬,等两人都过世后,在阴间靠信物相认,再结为夫妻。
出于好奇,经过允许,我把一名苗族女青年的“背牌”取下仔细查看了一番。苗族女青年的背牌分前后两块,用很宽的布带连接起来,套头穿上,前面一块较小,后块比较大,长方形,上面是四方形的印章样的图案,好象是个"丰"字,周围还绣有多种不同的花案,质地虽谈不上非常精美,但一定是凝聚了苗族妇女一针一线的心血和感情。
返回贵阳后,就苗族“射背牌”习俗背后的文化含义,我特意咨询了贵州民族大学的苗学博士后吴秋林老师。他介绍说,背牌不仅是一种服饰,也是高坡苗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文化事象。它是高坡苗族人的一种外在文化标识,也是他们情感文化的表现中心或特定的象征物。同时,更是他们审美文化的凝聚点,而且这是一种独具的不可替代的美。揭示背牌的这种文化事象的结构性质,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边缘性的弱势文化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回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苗族“射背牌”那种以弓箭射之,以象征山盟海誓,永结同心的场面,这不正好与西方丘比特之箭代表爱情有些不谋而合吗?
深秋时节,笔者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的几位爱好苗学的一道,踏上了经花溪、青岩、黔陶前往高坡的路途,目的是探访有“穿越生死的爱情约定”之称的高坡苗族“射背牌”习俗。
贵阳到高坡只有大约50公里的路程,车过青岩后,沿途大多是崇山峻岭,车沿着盘山公路迤逦前行,山间不时弥漫着薄雾,树木时隐时现。快到高坡乡时,汽车已经爬到海拔1600多米,突现眼前出现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绿油油的稻田里散落着忙碌的村民,夕阳的余晖洒在村民古铜色的脸上,几个顽皮的牧童在田埂上放牧、割草、嬉戏,一阵微风吹来,让人实在是心旷神怡。
途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婚外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是通过立法来解决婚姻纠纷,然而情与法的天平上,这种的冲突似乎总是难以解决。而高坡乡的苗族群众却成功地解决了婚姻情感与法律不兼容的问题。现代社会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居然不是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高坡乡的云顶村。当晚,我们借宿在高坡乡文化站站长李泽海的家中。
吃晚饭的时候,李泽海被我们团团围了起来,大家纷纷就“射背牌”的有关习俗问题轮番对李泽海进行了“轰炸”式咨询。
李泽海是高坡乡当地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对当地的苗族文化颇有研究。他说,在苗族社会里,恋爱是个人的行为,而婚姻则是家庭或家族的行为,它涉及到家庭乃至家族的人际交往及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因此,一些有情男女,就不一定能终成眷属。在高坡乡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演化出了“射背牌”习俗。
李泽海向我们述说了“射背牌”的古老传说:唐代一名叫地玉的男青年和一名名叫地丽的女青年相爱,但双方父母却给他们另外订亲,不许他们成婚,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父母和族人提出了“阳间不能婚、阴间结夫妻”的要求,并要求双方父母和全部族人到场,通过“射背牌”仪式,缔结阴间婚姻,即“结阴亲”。他们的父母和族人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同意了他们提出的这一种既不悖父母之命,又能了结双方情愫的做法。自此,“射背牌”为所有不能成婚的恋人所效仿,渐演变成俗。这个习俗是因青年男女对父母指定婚姻不满而又不能反抗,同家庭达成的妥协产物,它成为执着爱情者的精神慰籍。
正当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李泽海又说了:“大家如果有兴趣,明天这里就会有一个“射背牌”的活动,到时候大家可以亲身去感受一下。”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在朦朦胧胧之中就听到院坝里人来人往,赶紧一溜烟起床洗漱,随后在大堂中看见女主人正在给她的女儿梳妆打扮,等把漂亮的衣服穿好后,再用长长的头巾一圈一圈的裹在女儿的头上,最后用丝巾做成的花戴上头帕。参加活动的七个苗族女孩和六名苗族男青年在两名妇女的帮助下,足足用了三个半小时才全部梳妆打扮完毕。经过打听,原来女主人的女儿将要陪伴她的“闺蜜”一同前去“射背牌”。
大约9点半,“射背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各自的父母、好友陪伴下,随公证人(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来到“射背牌”的山坡上。在山坡上,男女青年们三三两两或聊天或谈情,或以吹树叶传情。半个小时后,大家又自发地围拢到公证人周围,当公证人念过贺词之后,一名女青年将自己的背牌放在地上,与之相恋的男青年即以弩箭象征性地向左、向右、向中各射一支箭,再对准背牌射一支箭,女青年立即取走背牌而逃,男青年紧迫不舍。此时前来围观的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王炳忠说,凡射过背牌者,说明他们已向天地、向族人公开表明了他们情深似海,至死誓为夫妻。
对“射背牌”这一习俗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的王炳忠老师说,“射背牌”事实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婚礼,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冥婚”。因为“射背牌”的本质意义是因为今生不能成一家,来世再来做夫妻。男女双方在射过背牌后,今生今世就不能再往来,这既是对他们情感的证明,也是最后的告别仪式。因此,在高坡的苗族聚居区里是不会有婚外恋的,他们都是通过公证来表明自己的爱情,所以这里的家庭感情都比较稳定。在贵州众多的苗族之中,唯独高坡这一支系苗族独具,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场面悲壮动人。
在现场,我们还听到了另外一个关于“射背牌”的故事。据说古代当地因为一村一姓,一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老人在外村就给孩子们定下了娃娃亲,但是孩子们长大后,有了相好的恋人,却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于是商定去射背牌,到了四月八赶场的时候,男女相约,女子把背牌挂在树上,男子用箭射穿,然后,男子保留这块背牌,把自己的手帕送给女子,之后两人回去按照父母之命各自娶嫁,不再往来。谁先过世,就让之女将对方给自己的信物一同下葬,等两人都过世后,在阴间靠信物相认,再结为夫妻。
出于好奇,经过允许,我把一名苗族女青年的“背牌”取下仔细查看了一番。苗族女青年的背牌分前后两块,用很宽的布带连接起来,套头穿上,前面一块较小,后块比较大,长方形,上面是四方形的印章样的图案,好象是个"丰"字,周围还绣有多种不同的花案,质地虽谈不上非常精美,但一定是凝聚了苗族妇女一针一线的心血和感情。
返回贵阳后,就苗族“射背牌”习俗背后的文化含义,我特意咨询了贵州民族大学的苗学博士后吴秋林老师。他介绍说,背牌不仅是一种服饰,也是高坡苗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文化事象。它是高坡苗族人的一种外在文化标识,也是他们情感文化的表现中心或特定的象征物。同时,更是他们审美文化的凝聚点,而且这是一种独具的不可替代的美。揭示背牌的这种文化事象的结构性质,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边缘性的弱势文化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回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苗族“射背牌”那种以弓箭射之,以象征山盟海誓,永结同心的场面,这不正好与西方丘比特之箭代表爱情有些不谋而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