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还临摹习书所悟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见,祖籍江苏扬州,生于北京。1969年入伍,历任侦察大队长、师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战役战术研究部军队指挥研究室主任,师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少将。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六届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教师书画院名誉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书协名誉主席。主要著作:《中国书法艺术通论》、《毛泽东兵法十三篇》、《各国国防概观》、《现代军事训练评估》、《孔见书法集》、《八桂流韵——孔见咏广西诗书集》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的父母和刘长明前辈都在中央军委作战部工作,办公室在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居所的旁边。刘长明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就跟随着毛主席转战陕北,他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跟随毛主席从延安到陕北》,也送给我父母一本。书中有一段关于毛主席练书法的回忆:毛主席在转战陕北期间,尽管战事繁忙,仍然坚持临帖练书法。1948年1月的一天,在陕北一个叫做杨家沟的小村庄,刘长明同志给毛主席送文件,见到毛主席又在习书临帖,小桌子上放了很多古代名帖。他对毛主席说,战事这么忙,您要多休息。毛主席说:“练毛笔字是休息脑子的一种好办法,有益于调剂生活,有益于健康。”刘又问毛主席,您喜欢哪一本字帖?毛主席说:“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名家很多,我是想博采众长,广学多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毛泽东主席是社会公认的大书法家,真正做到了遍临诸家,自成一体,这与他长期以来坚持临帖习书是分不开的。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指挥全国各大战场的繁忙军务,“我自岿然不动”已属不易,还能忙里偷闲、临帖习书,坚强的心理定力和气吞山河如虎的胸襟,横亘千古。
  艺术建立在高人一筹的技法基础上,任何人想要成为书法家,都必须墨成池、笔成冢,就是毛泽东这等天才,也不能例外。然而,这并不是本文想要求索的主题,因为这一问题已是公理铁律,无须证明。笔者新的领悟是另一个命题:习书不为自成一家,只为遍临诸体。
  为什么要谈这一认识呢?因为以往的命题:遍临诸体,自成一家功利性太强了,可能会给习书之人带来误导,还会使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功用产生片面的认识。这两年与欧阳中石先生见面的时候,他老人家都和我说,以前他认为遍临诸家,自成一体;现在他体会到苦练一家,也能成才,这可能是一条习书的捷径。我理解他说这句话的缘由,在今天艺术商品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书急功近利,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登上书山的捷径,甚至有人一帖不临,胡写乱画,就自封为书法大家,以一代宗师的身份宣传、讲学、售字。所以,中石先生说,你总要认真临一帖、拜一师、学一家,有一个模样吧。
  其实,一个书法家的荣誉获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遍临诸家、自成一体的正道,也有一帖不临、以权钱沽名钓誉的非常道。对于这种现象无须大惊小怪,口诛笔伐。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社会成功者关心热爱支持书法,这样有助于书法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说的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名利,它首先是艺术,会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当你抛开自成一家的功利心的束缚时,你就不会以诸帖为敌,视遍临诸家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你就会领悟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鱼水之情,你就会理解毛主席在大兵压境的险恶环境中还读帖习字时所说的:“练毛笔字是休息脑子的一种好办法,有益于调剂生活,有益于健康。”今天,毛笔字已经不是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了,我们为什么还积极宣传推广书法艺术呢?是为了让习书者都自成一家吗?实是让人们“游于艺”,更好地休息脑子,调剂生活,身心健康!
其他文献
翡翠之泽  在腾冲,被翡翠的光芒照耀着,无疑是一种福气。  腾冲,被誉为“中原文明在遥远的西南边地凝成的一块琥珀”。站在腾冲——中国玉石和珠宝集散加工地,青翠的火山环抱的腾冲城,温润滴翠如一块翡翠般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宽敞洁净的街道被一排排茂密的绿树装点出柔美和谐的色泽。徜徉在珠光宝气的翡翠城,我触摸到腾冲历史上的一把苍凉,在滇西抗战时,素有“琥珀牌坊玉石桥”之称的腾冲城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座玉碎之
期刊
旅游的目的无外乎有三:一是欣赏自然人文景观,二是品尝地方特色美食,三是感受多样性文化,那购物算不算旅游的目的呢?笔者一向不认为消费购物是旅游的目的之一。原因很简单,商品经济发达了,稍大一点的超市几乎能买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老远的采购特产分给亲朋,已成为老黄历了。另外,到香港买手表、相机和电子产品,兼游迪士尼、海洋公园,算不算旅游?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决定了这些精贵商品可能会以较
期刊
阅读《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一书,如同走进东莞历史人物陈列馆,打开东莞名人群英谱。我被书中人物事迹所感动的同时,也为编者的热忱所感动。该书是对东莞部分历史人物和社会精英传记作品的整理和汇编,是编者多年来对东莞人文历史研究的记录与成果。可以说,这是信息量极大的记录东莞历史文化的重大叙事,是东莞诸多历史人文系列丛书中又一颇具分量的新作力作。对于希望了解东莞人文历史的人们来说,是一本必读之书。  东莞是岭南
期刊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既是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匾额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赣南客家文化的肯定。匾额习俗在赣南的山山水水间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可以发现嘉言懿行和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匾额习俗中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匾额习俗的渊源  匾额起源的时间甚早。《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据段玉裁的《说文解
期刊
琼台女神碧霞元君的由来  碧霞元君声名显赫,明清两代席卷整个北方地区,几乎所有原本百姓供奉的女神,都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声势之盛,无出其右者。如此声名赫赫的女神,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一为东岳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女儿说,这一说法见于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北宋《太平御览》。二为碧霞元君是黄帝派遣去泰山迎接西昆真人的七位玉女之一,这一说法见于明代王之钢《玉女传》、李谔《瑶池记》。三是华山玉
期刊
2014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迄今为止整个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的饮食类项目。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辽菜烹饪大师、鹿鸣春的第二代掌门人刘敬贤就在中国首届烹饪大赛中一举夺魁,令辽菜声名鹊起,甚至香飘国外,可究竟什么是辽菜?辽菜的历史从何开始?辽菜仅仅是大众熟知的小鸡炖蘑菇、酸菜血肠白肉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辽菜,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尘
期刊
碧霞元君是中国历史上独具影响力的女神。其确切记载始于宋代,发展至明清,其神格逐渐完善,社会影响不断提升。鼎盛时期,民间传说中的碧霞元君已是神通广大,能满足人们的各种诉求。尤其在保佑生育方面,她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女神。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格外虔诚。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贫民百姓,无不信奉有加。明清两代北京地区陆续修建的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有五座娘娘庙最为著名,被称为﹃五顶﹄
期刊
杜中良  所获奖项:  “民族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奖赛获金奖;  “庐山杯”全国第四届书画大赛金奖;  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展一等奖;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一等奖;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  比赛特别金奖;  第二届海内外名家大展赛金奖;  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创新奖。  杜中良,笔名汉华,生于1
期刊
提起湖北木雕就不能不提通山木雕。通山木雕是以湖北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果木和杂木为主要原材料的板材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和创作,保留着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简约朴素,以平面浮雕为主,特别是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雕最为常用,造型生动古拙、刀法浑厚、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细腻、近景远景重叠而不含糊,主题鲜明突出,让人觉得“画中有戏,百看不腻”。  起源、传承与发展  通山木雕技艺的起源目前已无法考,但据记载,北宋置县之
期刊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在湖北赤壁市赵李桥镇已世代相传近200年了。赵李桥砖茶的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由饼茶、帽盒茶发展成青砖茶、米砖茶。  羊楼洞位于赤壁市赵李桥境内,现存羊楼洞明清石板街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相邻的崇阳县、通城县、湖南临湘县茶叶均以羊楼洞、赵李桥为集散地。据河北省《万全县志》记载,早在宋景德年间(约1004年),官府就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