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写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孩子们认字识字,措辞造句、理论构思、写作逻辑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语文写作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纵观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写作这个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现就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一些看法和做法做以简要浅析,以供各位教师朋友探讨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22-0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作文不仅要教会孩子一些基础性的字词和句式,更要培养出孩子们文学素养,让他们真正的有感而发,运用恰当的文字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自主创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而个性的认识,让本应该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俗套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应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要求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有生命力。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仍坚持应试原则,即所谓的高分模式,高分文体,高分词句等被一一归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分数而寫,为应试而作,学生毫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文学能力的提高。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我在具体教学当中不太限制孩子写作的模式和文体,让他们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创作。比如:有个孩子自小就对古体诗特别感兴趣,喜欢写个的“七言五律”这类的小诗,虽然文字词语很简单浅显,但的确是自己原创之作。我非常鼓励他这方面的创作,每次都给以鼓励和批注,引导他更加注重字词的表达深度,这个校园小诗人也更加有写作的热情。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去过多束缚他们,他们反而会有更高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融入大自然寻找素材
农村的山水情趣,田园风光,自然美景,为小学生习作提供了写不尽的素材。我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果树园,庄稼地,让他们仔细观察,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也为学生寻找到了习作的素材。
例如在习作景物时,我不是在黑板上给学生命题,指导一下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拿起笔来就写,而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比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内容是《秋天的图画》,要求把看到的内容画一幅画,再用一两段话写下来。怎样才能写好这两段话呢?第一步:我让学生去野外观赏一番秋收的景象,或者去苹果园观察挂满枝头的果子,以增加直接感受。第二步:在让学生仔细欣赏秋天的景色之后,画好图。第三步:在老师进一步的指导下写出自己的亲眼所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注重习作前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源于积累,这是作文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首先是语言积累,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在进行大量课内外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语言摘抄积累。只有词语丰富了,说话和作文时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针对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课外书籍少的缺陷,我在班内办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书拿到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看。再者,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范文书上是怎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并做一些必要的摘记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其次是生活积累,生活本是一本看不完、写不尽的书,离开生活实际的作文,是那么苍白无力。为此,我注重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说生活,写生活。如:我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第二组习作主题训练时,先安排学生星期天在家里帮父母干农活,或做家务事,并把这些事的经过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学生的笔记中有搬玉米,剥玉米壳,拔豆子,做午饭……这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不仅丰富了学生语言,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劳动观,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科学评价,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然后给定一个分数。孩子们往往只关注分数成绩,而其他修改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苦付之东流。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评价,或多或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件尴尬事。现在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顺,文笔是否花团锦簇,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华丽,内容更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这样的文章却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作文的要求不能偏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要打击孩子的写作热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促进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们作文的评价呈现方式,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加以评语;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不管是哪一种作文评价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总之,我认为小学生习作起步要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就必须将他们置身于观实生活之中,自己寻找习作素材,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也只有多读、多思、多观察、多练习,才能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22-0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作文不仅要教会孩子一些基础性的字词和句式,更要培养出孩子们文学素养,让他们真正的有感而发,运用恰当的文字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自主创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而个性的认识,让本应该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俗套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应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要求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有生命力。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仍坚持应试原则,即所谓的高分模式,高分文体,高分词句等被一一归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分数而寫,为应试而作,学生毫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文学能力的提高。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我在具体教学当中不太限制孩子写作的模式和文体,让他们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创作。比如:有个孩子自小就对古体诗特别感兴趣,喜欢写个的“七言五律”这类的小诗,虽然文字词语很简单浅显,但的确是自己原创之作。我非常鼓励他这方面的创作,每次都给以鼓励和批注,引导他更加注重字词的表达深度,这个校园小诗人也更加有写作的热情。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去过多束缚他们,他们反而会有更高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融入大自然寻找素材
农村的山水情趣,田园风光,自然美景,为小学生习作提供了写不尽的素材。我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果树园,庄稼地,让他们仔细观察,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也为学生寻找到了习作的素材。
例如在习作景物时,我不是在黑板上给学生命题,指导一下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拿起笔来就写,而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比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内容是《秋天的图画》,要求把看到的内容画一幅画,再用一两段话写下来。怎样才能写好这两段话呢?第一步:我让学生去野外观赏一番秋收的景象,或者去苹果园观察挂满枝头的果子,以增加直接感受。第二步:在让学生仔细欣赏秋天的景色之后,画好图。第三步:在老师进一步的指导下写出自己的亲眼所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注重习作前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源于积累,这是作文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首先是语言积累,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在进行大量课内外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语言摘抄积累。只有词语丰富了,说话和作文时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针对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课外书籍少的缺陷,我在班内办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书拿到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看。再者,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范文书上是怎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并做一些必要的摘记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其次是生活积累,生活本是一本看不完、写不尽的书,离开生活实际的作文,是那么苍白无力。为此,我注重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说生活,写生活。如:我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第二组习作主题训练时,先安排学生星期天在家里帮父母干农活,或做家务事,并把这些事的经过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学生的笔记中有搬玉米,剥玉米壳,拔豆子,做午饭……这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不仅丰富了学生语言,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劳动观,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科学评价,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然后给定一个分数。孩子们往往只关注分数成绩,而其他修改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苦付之东流。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评价,或多或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件尴尬事。现在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顺,文笔是否花团锦簇,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华丽,内容更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这样的文章却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作文的要求不能偏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要打击孩子的写作热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促进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们作文的评价呈现方式,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加以评语;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不管是哪一种作文评价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总之,我认为小学生习作起步要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就必须将他们置身于观实生活之中,自己寻找习作素材,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也只有多读、多思、多观察、多练习,才能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