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细胞一直令人闻之胆寒。多年以来,如何打败癌细胞、挽救癌症病人的生命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而在不久前,清华大学一支研究团队自豪地宣布了他们最新科研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原理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并且依据这个研究成果写成的论文还被《自然》杂志发表了,这意味着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肯定。
这意味着人类有望治愈糖尿病,“饿死”癌细胞。这个成果震惊了学术界,被誉为国际学术领域评价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就。而更让人惊讶的是,树立这个“里程碑”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而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带队的导师是一名35岁的青年教授,名叫颜宁。
“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颜宁博士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甚至可以预言:未来5年到10年,她将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这是国际评估小组对颜宁的评价。在许多人心中对科学家的印象都是:刻板、严肃,但颜宁又一次颠覆了人们的印象,她天性浪漫,爱笑爱闹,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依然是个爱做梦的女子,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
水木清华里的绚丽青春
颜宁1977年在山东莱芜出生,6岁前的童年在这里度过。童年的颜宁是个十足的疯丫头,经常上树摘果、下河摸虾。那时她和邻居家的老奶奶关系很好,时常跑到老奶奶家里去蹭吃蹭喝,她最喜欢的是老奶奶做的煎饼和灌肠。后来,颜宁随父母搬到了北京,还时常想念老家那位慈祥的奶奶和她做的美食。当有一年她随父母回乡探亲,这位老奶奶竟然已经患癌去世的消息。老人的儿女哭着告诉颜宁,母亲被确诊时已经是癌症晚期,很快便离开了人世。走的时候肺脏上已经布满了癌细胞,从那时起,颜宁恨透了肆虐的癌细胞。
然而上学以后,从小学到高中,颜宁却变成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孩子,十分自律,成绩也极为优异,没有人知道颜宁这样的转变是为何。不过颜宁又不是人们口中嘲讽的书呆子,在课余,颜宁又变成了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女孩,喜欢唐诗宋词,爱读散文小说,文科成绩一直在年级里霸占着第一的位子,她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
怀着对文学的一腔单纯热情,颜宁在高中分班时选择了文科班,但班主任老师却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将她硬劝回了理科班。高考填志愿时,父母非常希望颜宁学医,这又和颜宁的心愿完全相反,因为颜宁喜欢动物,不愿意解剖小动物,但又不忍拂逆父母的意思,于是便选择了自己喜欢且较为前沿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她告诉父母:“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而且生物学跟医学也很相近,以后我的研究成果没准能为医学界提供帮助呢。”颜宁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认可。1996年,她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进入高手云集的清华后,颜宁感觉到压力如一座大山轰然压下,尤其是第一个学期,她几乎每晚都会从考试不及格被劝退的噩梦中惊醒。就这样,颜宁战战兢兢地过了一个学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她特别紧张,尤其是考高数,她脑子里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公式都忘了。最后成绩出来了,颜宁看着67分的成绩,却忽然长舒了一口气—自己发挥得那么糟糕都能及格,看来清华没那么恐怖。
丢掉压力后,颜宁在学业中感到了一丝自如,在学习之余开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大二那年,她不仅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还参与了许多校外活动,跳国标、玩乒乓、加入了学校的摄影和游泳小组,她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大三那年,颜宁被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选入了自己的实验室。从前她一直觉得做实验很枯燥,可是在饶子和老师的指导下,她渐渐爱上了做实验的过程,在摆弄烧杯试管显微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限乐趣。“一面满怀期待地等待未知的实验结果,一面跟实验室的师哥师姐们侃大山其实特有趣,而且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更有进步就会特有幸福感。”颜宁这样描述做实验时的感受。
大四伊始,颜宁获得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奖学金,同时也赢得了进入该公司做毕业设计的机会。因为表现出众,颜宁在尚未毕业时就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就业邀请函,对方开出了优厚的薪水,但颜宁却婉拒了对方的好意,她说:“我了解自己,我喜欢做实验时的专注,但肯定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因为我喜欢自由的人生。”
普林斯顿邂逅梦想
颜宁决定赴美留学,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临近毕业当大家都在为申请学校你争我夺的时候,颜宁每天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去图书馆,迟迟没有出手。不少同学在私下议论她的留学计划恐怕要泡汤了。而在这时候,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施一公到清华大学作报告。那天颜宁因为生病没有参加。舍友听了报告回来,对颜宁随口说了这么一句:“普林斯顿是所很好的大学,施一公教授超牛。”没想到这句话竟让颜宁竟对普林斯顿大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宿命感,心中突然有了一种“非他不报”的感觉。
于是颜宁便用英文给施一公教授写了封信,在信里坦白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这封很“拽”的来信让施一公特别意外,他从未遇到过这么自信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亲自面试了颜宁,而颜宁的优异在面试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就这样,她成了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首位不按规矩出牌的学生。
2000年8月,颜宁抵达普林斯顿大学。这所大学也给了她大大的惊喜—建筑古朴,风景如画,尤其是颜宁居住的研究生院宛如城堡,四面哥特式建筑环绕中间的天井,周围是雪松和绿地,夜晚全是萤火虫飞舞。颜宁就像走进魔法学校的哈利·波特一般,一下子闯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
然而童话世界的学习压力比起清华来更加巨大,颜宁丝毫不敢懈怠,尤其是在得知自己是学校招收的首届中国学生,自己的表现将影响到该校日后对中国学生的录取比例时,她更是紧张万分。有一段时间她每天只睡六小时,每晚都是读着论文入睡的。但这个过程对颜宁来说并不痛苦,因为普林斯顿的授课教师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本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像讲故事那样绘声绘色地教给学生,这让颜宁很快进入了状态,觉得生物学越来越好玩。而醉心科研、简单执着的导师施一公也带给了颜宁许多感动,她暗暗下定决心,像导师那样简单而专注地对待自己的事业和手中的科研项目。 在施一公的带领下,颜宁开始研究起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来,她享受克服挑战带来的成就感,喜欢攻克课题的酸甜苦辣,沉醉在做实验的快乐中。
回归故土继续追梦
2004年底,颜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正在她准备继续深造的时候,她所在的实验室决定研究膜蛋白。这是学术界一个公认的难题,多数研究者轻易不肯涉足,但这个命题却对颜宁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她明白这项研究背后的意义—如果真的能做出成果,人类就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往前跨了一大步。颜宁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儿时邻居的老奶奶的音容笑貌……她决定放弃读博士后的机会,加入了新的实验小组。
一年后,颜宁带领师弟师妹做出了第一个膜蛋白结构模型,也为自己攒足了在美国安身立命的资本。然而,她的道路却在一次回北京探亲的时候发生了改变。颜宁回母校清华,偶然遇见了大学时的系主任。系主任询问了颜宁的科研成就,然后感叹说:“要是你能回来任教就好了,现在咱们国家急需你这样有想法有创建的年轻人。” 听了这句话,一种责任感从颜宁的心中迸发出来,忽然觉得自己应当用所学为祖国和母校做些什么。于是她做出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回国任教。她欣然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后,颜宁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先进成果,还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了四篇论文。在通宵达旦的研究中,她偶尔觉得身体大不如前,回想起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时,常常接连四天不眠不休做实验也感觉不到累,而回清华后,有时熬上两天夜,身体便有吃不消的感觉。
这让她感觉到了年龄带来的紧迫感,也意识到自己的黄金时期也许只有几年,因此颜宁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并开始抓紧培养带的研究生,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
颜宁是院系中最年轻的导师,也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位,她会在没有任务的晚上呼朋唤友出去K歌吃饭,跟自己的学生一起玩《三国杀》,追《来自星星的你》,此外她还想尽办法在经费允许范围内给学生最多的补贴,为的就是他们能安心做科研。遇见学生实验没做好,沮丧失落的时候,颜宁又会变身知心姐姐,耐心听学生诉苦,在颜宁的鼓励下,学生们做起实验来又恢复到了热情饱满的状态,在学术会议上表现得极为积极,以致于与会的外国专家都好奇:“中国学生怎么这么活跃呢?”
在颜宁的带领下,其团队勇于进取,屡获佳绩,并于2014年6月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的研究成果,鼓舞了许多患者和研究者。而颜宁,也在“玩”科学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年轻,同事和学生们都说70后的她有着80后的外表和90后的心。而这位率性女科学家的梦想就是:一辈子扎根于生物学领域,在与科学共舞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快乐。
这意味着人类有望治愈糖尿病,“饿死”癌细胞。这个成果震惊了学术界,被誉为国际学术领域评价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就。而更让人惊讶的是,树立这个“里程碑”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而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带队的导师是一名35岁的青年教授,名叫颜宁。
“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颜宁博士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甚至可以预言:未来5年到10年,她将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这是国际评估小组对颜宁的评价。在许多人心中对科学家的印象都是:刻板、严肃,但颜宁又一次颠覆了人们的印象,她天性浪漫,爱笑爱闹,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依然是个爱做梦的女子,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
水木清华里的绚丽青春
颜宁1977年在山东莱芜出生,6岁前的童年在这里度过。童年的颜宁是个十足的疯丫头,经常上树摘果、下河摸虾。那时她和邻居家的老奶奶关系很好,时常跑到老奶奶家里去蹭吃蹭喝,她最喜欢的是老奶奶做的煎饼和灌肠。后来,颜宁随父母搬到了北京,还时常想念老家那位慈祥的奶奶和她做的美食。当有一年她随父母回乡探亲,这位老奶奶竟然已经患癌去世的消息。老人的儿女哭着告诉颜宁,母亲被确诊时已经是癌症晚期,很快便离开了人世。走的时候肺脏上已经布满了癌细胞,从那时起,颜宁恨透了肆虐的癌细胞。
然而上学以后,从小学到高中,颜宁却变成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孩子,十分自律,成绩也极为优异,没有人知道颜宁这样的转变是为何。不过颜宁又不是人们口中嘲讽的书呆子,在课余,颜宁又变成了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女孩,喜欢唐诗宋词,爱读散文小说,文科成绩一直在年级里霸占着第一的位子,她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
怀着对文学的一腔单纯热情,颜宁在高中分班时选择了文科班,但班主任老师却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将她硬劝回了理科班。高考填志愿时,父母非常希望颜宁学医,这又和颜宁的心愿完全相反,因为颜宁喜欢动物,不愿意解剖小动物,但又不忍拂逆父母的意思,于是便选择了自己喜欢且较为前沿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她告诉父母:“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而且生物学跟医学也很相近,以后我的研究成果没准能为医学界提供帮助呢。”颜宁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认可。1996年,她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进入高手云集的清华后,颜宁感觉到压力如一座大山轰然压下,尤其是第一个学期,她几乎每晚都会从考试不及格被劝退的噩梦中惊醒。就这样,颜宁战战兢兢地过了一个学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她特别紧张,尤其是考高数,她脑子里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公式都忘了。最后成绩出来了,颜宁看着67分的成绩,却忽然长舒了一口气—自己发挥得那么糟糕都能及格,看来清华没那么恐怖。
丢掉压力后,颜宁在学业中感到了一丝自如,在学习之余开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大二那年,她不仅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还参与了许多校外活动,跳国标、玩乒乓、加入了学校的摄影和游泳小组,她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大三那年,颜宁被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选入了自己的实验室。从前她一直觉得做实验很枯燥,可是在饶子和老师的指导下,她渐渐爱上了做实验的过程,在摆弄烧杯试管显微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限乐趣。“一面满怀期待地等待未知的实验结果,一面跟实验室的师哥师姐们侃大山其实特有趣,而且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更有进步就会特有幸福感。”颜宁这样描述做实验时的感受。
大四伊始,颜宁获得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奖学金,同时也赢得了进入该公司做毕业设计的机会。因为表现出众,颜宁在尚未毕业时就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就业邀请函,对方开出了优厚的薪水,但颜宁却婉拒了对方的好意,她说:“我了解自己,我喜欢做实验时的专注,但肯定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因为我喜欢自由的人生。”
普林斯顿邂逅梦想
颜宁决定赴美留学,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临近毕业当大家都在为申请学校你争我夺的时候,颜宁每天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去图书馆,迟迟没有出手。不少同学在私下议论她的留学计划恐怕要泡汤了。而在这时候,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施一公到清华大学作报告。那天颜宁因为生病没有参加。舍友听了报告回来,对颜宁随口说了这么一句:“普林斯顿是所很好的大学,施一公教授超牛。”没想到这句话竟让颜宁竟对普林斯顿大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宿命感,心中突然有了一种“非他不报”的感觉。
于是颜宁便用英文给施一公教授写了封信,在信里坦白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这封很“拽”的来信让施一公特别意外,他从未遇到过这么自信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亲自面试了颜宁,而颜宁的优异在面试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就这样,她成了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首位不按规矩出牌的学生。
2000年8月,颜宁抵达普林斯顿大学。这所大学也给了她大大的惊喜—建筑古朴,风景如画,尤其是颜宁居住的研究生院宛如城堡,四面哥特式建筑环绕中间的天井,周围是雪松和绿地,夜晚全是萤火虫飞舞。颜宁就像走进魔法学校的哈利·波特一般,一下子闯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
然而童话世界的学习压力比起清华来更加巨大,颜宁丝毫不敢懈怠,尤其是在得知自己是学校招收的首届中国学生,自己的表现将影响到该校日后对中国学生的录取比例时,她更是紧张万分。有一段时间她每天只睡六小时,每晚都是读着论文入睡的。但这个过程对颜宁来说并不痛苦,因为普林斯顿的授课教师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本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像讲故事那样绘声绘色地教给学生,这让颜宁很快进入了状态,觉得生物学越来越好玩。而醉心科研、简单执着的导师施一公也带给了颜宁许多感动,她暗暗下定决心,像导师那样简单而专注地对待自己的事业和手中的科研项目。 在施一公的带领下,颜宁开始研究起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来,她享受克服挑战带来的成就感,喜欢攻克课题的酸甜苦辣,沉醉在做实验的快乐中。
回归故土继续追梦
2004年底,颜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正在她准备继续深造的时候,她所在的实验室决定研究膜蛋白。这是学术界一个公认的难题,多数研究者轻易不肯涉足,但这个命题却对颜宁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她明白这项研究背后的意义—如果真的能做出成果,人类就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往前跨了一大步。颜宁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儿时邻居的老奶奶的音容笑貌……她决定放弃读博士后的机会,加入了新的实验小组。
一年后,颜宁带领师弟师妹做出了第一个膜蛋白结构模型,也为自己攒足了在美国安身立命的资本。然而,她的道路却在一次回北京探亲的时候发生了改变。颜宁回母校清华,偶然遇见了大学时的系主任。系主任询问了颜宁的科研成就,然后感叹说:“要是你能回来任教就好了,现在咱们国家急需你这样有想法有创建的年轻人。” 听了这句话,一种责任感从颜宁的心中迸发出来,忽然觉得自己应当用所学为祖国和母校做些什么。于是她做出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回国任教。她欣然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后,颜宁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先进成果,还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了四篇论文。在通宵达旦的研究中,她偶尔觉得身体大不如前,回想起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时,常常接连四天不眠不休做实验也感觉不到累,而回清华后,有时熬上两天夜,身体便有吃不消的感觉。
这让她感觉到了年龄带来的紧迫感,也意识到自己的黄金时期也许只有几年,因此颜宁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并开始抓紧培养带的研究生,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
颜宁是院系中最年轻的导师,也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位,她会在没有任务的晚上呼朋唤友出去K歌吃饭,跟自己的学生一起玩《三国杀》,追《来自星星的你》,此外她还想尽办法在经费允许范围内给学生最多的补贴,为的就是他们能安心做科研。遇见学生实验没做好,沮丧失落的时候,颜宁又会变身知心姐姐,耐心听学生诉苦,在颜宁的鼓励下,学生们做起实验来又恢复到了热情饱满的状态,在学术会议上表现得极为积极,以致于与会的外国专家都好奇:“中国学生怎么这么活跃呢?”
在颜宁的带领下,其团队勇于进取,屡获佳绩,并于2014年6月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的研究成果,鼓舞了许多患者和研究者。而颜宁,也在“玩”科学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年轻,同事和学生们都说70后的她有着80后的外表和90后的心。而这位率性女科学家的梦想就是:一辈子扎根于生物学领域,在与科学共舞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