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骄子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ta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牧人的儿子,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走来,走进绿色军营,走进音乐人生,走出一路艰辛、一路豪放、一路辉煌。他就是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阿日布杰。
  走出瀚海
  苍茫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生长坚韧的灌木丛和执着的骆驼,也生长具有天赋的歌手和艺术家。
  1941年初夏,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萨尔台苏木(乡)一个贫穷牧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他取名叫协日班迪(意为“黄毛小子”)。后来,为了不至于成为没有正式户籍的“黑人”,将来能当喇嘛,5岁那年父亲领他到一寺庙,请活佛赐名阿日布杰(藏语,“开朗广阔”)。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名字竟然给阿日布杰带来性格开朗、前程广阔的一生!
  阿日布杰的童年是在放驼、牧羊和跟随父亲上山狩猎中度过的。9岁时母亲病逝,从此他担起繁重家务,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寒和家务拖累,他12岁才上小学,因为聪明,直接插入二年级;读完了3年半小学后,他独自一人从巴丹吉林大沙漠骑上一峰骆驼走了9天500多公里(3个晚上找着牧人家,5个晚上睡在野外)来到现在的巴彦浩特(阿左旗)。读半年小学五年级后考进初中(皆为蒙文学校)。求知,是他的最大渴望,他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对民族和国家有用的人。因此,他一直勤奋好学,成绩十分优秀。不料,就在他学习起劲儿的时候,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中断了他的学业,但同时也织下了一个新的梦……
  那是他读初三时的一天,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到学校招考文艺兵。同学们都说阿日布杰唱得好,一致推荐他应试,而阿日布杰却不予理睬,依然在篮球场打球。后来,他被同学们拖到考官面前,但他仍不肯唱,因为他只想好好上学读书。考官也不肯放弃,继续做他的思想工作,便说:“我们团明年要去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能见到毛主席!”能去北京见毛主席,这是阿日布杰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好事!于是,他欣然答应:“好!我唱!”他清了清嗓子,一口气唱了两首家乡民歌《春天》和《夕阳》。“哇——”一片掌声,满堂喝彩,他那洪亮、浑厚、深沉的男中音音色和与生俱来的歌唱天赋,一下子震惊了考官!1958年12月,阿日布杰以出色的歌喉考入内蒙古军区文工团。那年他17岁。
  从此,阿日布杰告别了家乡亲人和朝夕相伴的骆驼、羊群,开始了他漫长的军旅生涯和音乐人生。
  阿日布杰入伍后,在部队领导教育下深知一个文艺战士肩负的崇高使命,于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他逐渐学会简谱、钢琴和科学发声方法;他唱男声小合唱、重唱、独唱,歌声越发优美动人。1965年他作为团里的业务尖子,被送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声乐专业。之后,阿日布杰以纯正雄壮的歌声,从内蒙古来到北京,先后被调入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基本建设工程兵文工团和武警总部文工团,任独唱演员、歌队队长、声乐指导。
  作为军旅歌唱家,阿日布杰满腔热情为兵歌唱,为各族人民歌唱。他的歌声传遍军营哨所、大江南北以至异国他邦,受到广大官兵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长期钻研和艺术实践,阿日布杰的声音更加完美,演唱日益得心应手,逐渐形成融美声唱法与民族特色于一体的演唱风格。从1994年开始陆续录制发行了《思念家乡》《草原颂》《我的快骏马》《吉祥草原》等盒带、音碟专辑。其中《吉祥草原》专辑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1996年、1997年、1999年,他分别在内蒙古、蒙古国、北京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他用蒙、汉、意、俄等多种语言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我的快骏马》《雕花的马鞍》《重归苏莲托》《伏尔加纤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中外名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受到专家好评。老音乐家时乐濛亲笔为他题词:“歌民族伟业,唱战士雄风。”阿日布杰演唱的军旅歌曲雄壮刚健,民族歌曲富有特殊神韵。2013年他在内蒙古和北京举办了祖孙三代(与侄女哈斯、侄孙女筎娜)“苍天圣地阿拉善” 演唱会;2016年8月荣获首届“北京军休榜样” 荣誉称号。他的歌声燃烧着对祖国、人民、新生活的爱,播撒着对家乡、部队、战友的情,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催人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庆幸的是,这个牧人之子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他那美丽的梦!
  挑战自我
  功成名就的阿日布杰,不知为什么对合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开展群众歌咏活动,传承、繁荣合唱艺术,从未学过指挥的阿日布杰,凭着他从事声乐的优势,大胆挑战自我,毅然决然地担起合唱指挥的重任。
  做业余合唱团指挥是很辛苦的。阿日布杰经常冒着严寒酷暑赶赴各个排练场,训练、排练,分析处理作品,掌握声部平衡,把握音质、音色、音准等等,处处都要亲自动手,十分劳心费力。自1990年以来,他曾担任北京十几个合唱團的指挥,如:“军旅之声合唱团”“音海合唱团”“北京老教授合唱团”“中行合唱团”“建行合唱团”“北师大合唱团”“农大合唱团”等等。同时还曾担任庆祝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北京大学生万人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的训练、排练以及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重要活动的合唱排演工作。由于他的认真努力,上述活动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为了弘扬草原文化,传承民族音乐,阿日布杰又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于1999年组建北京草原恋合唱团,并任常任指挥。这个团队是由当年在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青和在京工作、学习的内蒙古籍人士以及热爱蒙古民族音乐的汉族朋友等组成的。他们热情高,基础差,没唱过规范、复杂的合唱,特别是无伴奏合唱,而且多数成员不会蒙文、蒙语。要把这样的业余团队打造成较高水平的业余合唱团,其难度可想而知!
  人们都说:大漠深处的胡杨,有着坚忍不拔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素有“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美誉。阿日布杰就是以这种胡杨品格和精神,带领全团人员建设一流团队的。他采取以排练带发声、教蒙语的方法,经过一年强化训练、排练,欣然走进北京音乐厅演出;2001年8月,建团不到两年,成功举办了草原恋合唱团专场音乐会,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受到业内专家好评。这个演唱清一色蒙古歌曲,极具草原特色的合唱团,一夜之间唱响北京,传遍草原,并为内蒙古赈灾抗灾、环保治沙等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在国内合唱大赛中多次获奖;2004年7月在德国不莱梅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合唱大赛中荣获银奖。   不久,阿日布杰又迅速组建了北京牧人合唱团。这支团队更是异军突起,实力雄厚,一年后在京举办了合唱专场音乐会,大获成功。之后又参加了内蒙古、北京、中央等电视台重要演出活动,并在国内比赛中屡获大奖;2006年8月参加北京第二届世界华语合唱大赛,荣获最佳音质、最佳音乐表现、最佳艺术风格三项大奖。由阿日布杰任常任指挥的北京牧人合唱团,具有人所共认的凝聚力、吸引力、亲和力、生命力、战斗力,成为北京上千个合唱团中的一支劲旅。2007年6月受中国合唱协会指派参加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展示演出,10月赴韩国参加纪念郑律成作品音乐会演出。由他们演唱的《草原恋》《蓝色的蒙古高原》《雕花的马鞍》《天鹅》(《鸿嘎鲁》)《圆顶帽子》《牧人歌谣》《大漠之夜》等,已成为该团的品牌曲目。业内人士高度评价阿日布杰的积极努力,赞曰:“你不仅排练了合唱,还排练了蒙语,蒙古人听了都佩服!”
  透过这一连串成功和获奖,不难看出指挥家阿日布杰为此付出了多大努力,倾注了多少心血!而且他所做的这一切全是无偿的!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着每一个合唱团员,使得他们的歌唱激情不停燃烧,越烧越旺!大家信赖、敬重、拥爱阿日布杰,阿日布杰也永远不会辜负大家的厚望,他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为传承、繁荣草原文化和民族合唱艺术,向着更高境界继续努力冲刺着。
  不断追求
  阿日布杰不但是出色的歌唱家、指挥家,而且是很有建树的声乐教育家。
  多年的刻苦钻研和舞台艺术实践,使他对民族声乐有了深刻的认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在自己的音乐之旅中又开辟了一条教学之路。
  他教过许多学生,并多次应邀为音乐院校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见效迅速,是他教学的特点。为了传承蒙古民族声乐艺术,他克服了语言文字等困难,撰写了论文《蒙古族草原长调的歌唱方法》。阿日布杰是我国第一个用汉文论述蒙古长调的作者,人们很难相信,这篇4000多字的论文,竟然出自纯属自学汉文的阿日布杰的笔下!他的大胆追寻获得了极大成功,这篇论文于1999年8月荣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并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中文版。此外,他还与人合编了《蒙古民歌一千首》(共5卷);主编《内蒙古合唱金曲(一)》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收藏、研究价值。
  阿日布杰是一位优秀的声乐教育家。然而,他所做的工作远远超出教学,并且硕果累累,收获颇丰。他的才智和精力,是不能不叫人钦佩的!
  成功背后
  人们常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个成功的女人。此话有理。
  阿日布杰的妻子就是这样的女人。她是个美丽、善良、贤惠、干练的科尔沁蒙古姑娘,名字叫娜仁(意为“太阳”)。真是名如其人,近40年来她始终用心灵的阳光照射、温暖着阿日布杰,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并肩走过风风雨雨,牵手迎接灿烂人生。
  1967年阿日布杰在内蒙古军区文工团任独唱演员时,与在内蒙古医学院读书的娜仁相识相爱了。娜仁毕业后被分配到锡林郭勒大草原。1969年秋两人结婚当年,阿日布杰调到北京。经过长达8年的两地分居,直到1976年娜仁带着两个孩子作为随军家属调入北京,才和丈夫团聚。
  在两地分居的日子里,娜仁既要做好医院工作,又要抚养年幼的孩子,还要赡养年老的父母,终日忙里忙外,受尽了苦和累。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思念的岁月!
  团聚后,娜仁依然没有轻松过。她作为北京市中西结合医院内科大夫,后又调到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任副主任医师、科主任,责任重大,工作兢兢业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却心甘情愿地做丈夫的贤内助,这就是她多年来一直面对的现实生活。他们在北京安家后,内蒙古的客人来往不断,娜仁作为家庭女主人,总是热情接待,拿出最好的酒和食品与朋友、亲戚共享。丈夫每年几次下部队演出,家里的事就全靠她了。不论操持家务,抚养教育子女,还是帮助内蒙古亲戚、朋友来京看病或办事,全部由她一人担当。尽管非常辛苦,她却毫无怨言。此外,阿日布杰每次登台演出,只要有时间她都去观看演出,听取观众反映。阿日布杰担任合唱指挥以后,退休后的娜仁几乎场场陪同丈夫排練、演出。在排练场,她甘愿做后勤“义工”。把从家里带来的水果、饮料和各种小食品分发给大家,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排练。在演出后台,她帮丈夫沏茶倒水,更衣着装,而当演出结束,获得成功,人们拥上舞台向阿日布杰献花祝贺合影留念时,却从不见娜仁的身影。她是个胸怀宽广、心又很细的女人,有关阿日布杰的所有报道、剧照、评论,她都从报刊上一一剪下,粘贴入册,像珍惜自己一样珍惜丈夫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分享着事业成功的喜悦。
  娜仁一直是这样全力支持阿日布杰所热爱的事业的。应该说,阿日布杰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也有娜仁一半!
  时光荏苒,岁月流金。
  当年生长在阿拉善沙漠的牧人之子阿日布杰,如今已是师职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理事。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被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外歌唱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阿日布杰是蒙古民族的骄傲,是内蒙古的骄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阿日布杰真诚地说:“要感谢内蒙古这片神奇土地的深情哺育,感谢部队的培养与锤炼,还要感谢爱妻娜仁多年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事业永恒,追求无限。
  衷心祝愿阿日布杰真情不老,艺术之树常青!
其他文献
红哨楼的兵  雀干托盖有座红哨楼  红哨楼上的士兵  叫作红哨楼的兵  他们说 大漠风算不了什么  封山雪也别吓唬人  孤独呀寂寞呀  你们哪里好玩哪里玩儿去  指甲凹陷算不了什么  呼吸困难也别吓唬人  强烈的紫外线呀高原缺氧呀  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红哨楼的兵  坚信“铁打的营盘”  却不认为 “兵是流水”  站在岁月的堤岸  红哨楼的兵分明看到了  平凡和不太平凡的战友  感人和不太感人
期刊
父亲常年漂泊异乡,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父亲打我的时候却比较多。由于打得太多,要说具体挨打的次数也说不上来了,光记得那火火辣辣的滋味。  儿时家贫,起先我的父母都在一家铁合金厂工作,后来厂子突然倒闭了,又历经了一番波折,父亲只得戴上了电瓶头灯去煤矿厂打煤矿。那些年月,村里一般的人家但凡能吃上饭的哪儿会让男人去打煤矿?打煤矿是常常要死人的。  我记事以来挨的第一顿打就是带着煤渣子味儿的。过年的时候
期刊
1916年2月7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五。深夜。  因为家里欠下巨额债务,生活难以为继,都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瞿秋白的母亲金璇身心俱苦,万念俱灰,早就有了死的打算。丈夫瞿世玮和孩子们睡下之后,夜已深沉,金璇先是在灯下写信,写不下去,几次起身走到几个孩子的床头察看,帮他们掖好被角。那一夜瞿秋白的大妹妹瞿轶群朦朦胧胧地没有睡踏实,她依稀感觉到了母亲的反常,母亲还走到她床前站了一会,俯首凝视她。年幼的她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文学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段,出现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应运而生的“黄金一代”(论述仅限于小说家),这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值得关注的重大现象……  改革开放时代造成的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作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也时时激发着作家的创作灵感和冲动。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史诗画卷与日常生活、大时代与小时代、主旋律与多样化,都得到
期刊
听着爷爷奶奶讲述着冀中平原血雨腥风,讲述着冀中群众在“大扫荡”中的林林总总,也只是粗略地知道那是个战争年代,是生灵涂炭的日子。尽管引起些许震撼,但这震撼在内心只是涟漪。事实上仅在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中冀中群众就被日寇杀害、掳走五万多人。《血地》真实再现了冀中前辈们是如何在敌人的刀尖、弹片中行走,是以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旷日持久的灾难中奋力挣扎繁衍生息。就是小说中写的:“宁当刀下鬼,不做亡国奴”的
期刊
发射,需要一个好天气。若是天公不作美,发射计划就会泡汤。而天气好不好,就得问气象人。所以,气象保障也成了发射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昌发射场而言,比别的发射场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防台”。而台风又是文昌发射场的“常客”,这不仅给气象保障增加了难度,也给文昌航天人带去无尽的麻烦。  先介绍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气象“神人”  郭学文大高个,面庞清瘦,加上那副近视眼镜,给人感觉更像玄学家。他喜爱
期刊
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从来没想到,此生会与这个偏远的小城结缘。  西昌——一个以前我从未关注过的地方。  2014年7月初,我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谁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我也不例外。因此当我得知要去西昌报到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失落。因为,那地方对我,太陌生了,陌生得仿佛它在另一个世界。  从成都飞往西昌,落地之后,第一个感受是这地方蛮凉爽的,别处都是盛夏,这儿却凉风习习,蓝天绿树,花团锦簇
期刊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  滹沱河,带着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日日夜夜在我心里流淌。乡愁,共和国老兵的乡愁,宛如家乡滹沱河里的浪花,翻腾着,跳跃着,甜甜的、润润的、柔柔地吻着我的灵魂。在月色撩人的静夜,我吹响玉笛,让笛声带着我的乡思,飞向冀中平原滹沱河畔那个古老的村庄。  母亲的嫁妆瓷花瓶  从儿时起,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嫁妆。我,就像
期刊
作为一本记载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的图书,《飞天梦》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一个向往蓝天的孩子到一名飞行员,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从首飞航天员到航天员管理者的成长历程。首次全面、集中地披露了中国航天员大队十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讲述了中国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而默默奉献的航天大军的风采神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借鉴美
期刊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公告:我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海域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一次跨越国土的综合性科学试验,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技术之复杂,要求之严格,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  广大参试人员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强烈责任感,专心致志,昼夜奋战。在酒泉发射场区的导弹检查测试过程中,广大技术人员遵照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