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瘦驴怕过冬,孬地怕秋风。
汪宝贵说这话的时候,垭口上的风就像个撒酒疯的醉汉一样横冲直撞,企图把他身上的那件薄袄清理掉。他赶紧扯了几根谷草,三两下编成根绳子,往腰上一系,又往坡上走。
这匹坡,走了几十年了,脚板印盖脚板印的,就没有感觉这么陡过。这人不服老是不行的哟。汪宝贵感叹着,继续往上走。
镇上说,今天县上有工作组要下来,让他去当向导。汪宝贵并不想去,他还在为坡上那块地种点啥子发愁。眼瞅着天老爷晒了几十天,村子里那条河的水变浅了,好些地方变成了浅滩,人走对岸去的时候,水连脚背都盖不过了。干成这个样子,工作组来又顶个啥用嘛!
村子里现在种庄稼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好田好土都长上草了!早些年,这山上那是寸土寸金,乱石旮头都要刨个窝儿出来。现在呢,草都人深了,坡上连个人花花儿都见不到。
也难怪,这村里住的人本就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小。汪宝贵的老伴去城里带孙子了,儿女们也不想让汪宝贵种地了。这坡上的土瘠薄,种一季也收不到多少粮食。儿女们为此还专门回来劝说过。可汪宝贵舍不得呀!地方下户四十年了,这些地就跟了自己,无怨无悔地跟着,就像自个儿老伴一样。
儿女们想让两位老人都搬城里去,汪宝贵没去,说住不惯,那么高的楼,地气都沾不到点点。老伴晓得,他是舍不得老房子,舍不得那些庄稼。住在山里头,啥时候想出去走走了,闻闻谷子扬花抽穗时散发出来的清香,摸摸那些壮硕的玉米,都随自个儿的性子。想着这儿,汪宝贵就开口唱了起来:
天上那个星儿哟,排对排哟,我的那个情妹儿嘛下山来!
天上那个星儿排哟对排哟,排哟对排哟,我的那个情妹儿嘛下山来哟!依哟哟嗬哟嗬嘿!
……舍麻啊舍麻子舍,丢麻啊丢麻子丢……
坡上突然响起了和声。那声音清灵婉转,如画眉啼鸣。与他深厚的声音合在一处,一曲《九道拐》被唱得水灵灵湿漉漉,仿佛久旱的大地刚刚下过一场雨。汪宝贵“啧啧”赞叹几声,加快脚步往坡上去。
自家的那块地里,站着好几个人。汪宝贵走近,发现一个都不认识。忙问他们来这里做啥?
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说:“我猜您是汪老爹吧?”没等他回话,又接口说:“肯定错不了,汪老爹可是咱们县的山歌王。”
“山歌王?”其他年轻人都望着她。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嘛!”姑娘有些得意地说,“咱们的山歌可是唱到了北京。”
汪宝贵没想到,這个小年轻的知道得还不少。
那姑娘又说:“我们是扶贫驻村工作组的。前一阵子,大家跑遍了附近的村子,发现这坡上最缺的是水。经过反复商量,准备修个蓄水池,这不让先丈量一下计划占用的地!”
“真要建蓄水池?”
“真的。”
“说嘛,我能做啥?”
“您看看这些地是哪家的?边界在哪儿?还有,我们想请您掌尺。”
“请我?我们头回见面,你们信得过我?”
“是呀。哪会信不过呢?村主任说,汪老爹在这儿生活几十年,最清楚青山村的情况,所以找您准没错。”
“明白了。你们来个人跟我一起牵皮尺。”汪宝贵说干就干。他记得很清楚,这活早在地方下户那年做过。
“老爹,尺子拉得这么紧,别人该有意见了。”
“尺子嘛,拉伸展正好,一松就没准儿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人这辈子就该这样。”
下山后,马尾姑娘找来针线帮汪宝贵把薄袄上的纽扣钉上。没多久,汪宝贵就与这群年轻人成为忘年交。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地里种啥,商讨怎样教小娃娃唱石坪山歌,不知不觉就过去一年多。
坡上的蓄水池里早就蓄满了水,哗哗地滋润着那片曾经干旱过的土地。汪宝贵站在地头,甩开膀子干活,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挖花生的时候,他特地把老伴叫回来帮忙。商量把那群年轻人请来,煮一大锅花生给他们吃。
“汪老爹,花生好好吃哟!还是自己种的东西香!现在蓄水池修好了,储了水,青山村再也不怕天旱了。”
“是呀,还不是靠的你们!这是自家地里产的,我给你们装点,带回去慢慢吃。”
“那称一下嘛!”
“不称,就送给你们。”
“那不行。您不是跟我们说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心里得搁把尺子!”
“这个跟那天是两码事儿。花生都是自家种的,不值钱。”等年轻人都走出他的视线外,汪宝贵才转身往回走,恰好电话响起:“汪老爹,刚才忘了跟您说,《石坪山歌》的歌碟,我放在高桌子上了,记得收捡好哟!下次我们再合唱一曲新的。”
“好!好!”放下电话,汪宝贵打开歌碟,才发现中间夹着两张红色的百元钞票。汪宝贵说,这群孩子!随即又唱了起来:
天上那个星儿哟,排对排哟,县的那个工作组嘛下村来!难舍难丢心中的尺……
(第三届青松杯征文作品选)
汪宝贵说这话的时候,垭口上的风就像个撒酒疯的醉汉一样横冲直撞,企图把他身上的那件薄袄清理掉。他赶紧扯了几根谷草,三两下编成根绳子,往腰上一系,又往坡上走。
这匹坡,走了几十年了,脚板印盖脚板印的,就没有感觉这么陡过。这人不服老是不行的哟。汪宝贵感叹着,继续往上走。
镇上说,今天县上有工作组要下来,让他去当向导。汪宝贵并不想去,他还在为坡上那块地种点啥子发愁。眼瞅着天老爷晒了几十天,村子里那条河的水变浅了,好些地方变成了浅滩,人走对岸去的时候,水连脚背都盖不过了。干成这个样子,工作组来又顶个啥用嘛!
村子里现在种庄稼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好田好土都长上草了!早些年,这山上那是寸土寸金,乱石旮头都要刨个窝儿出来。现在呢,草都人深了,坡上连个人花花儿都见不到。
也难怪,这村里住的人本就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小。汪宝贵的老伴去城里带孙子了,儿女们也不想让汪宝贵种地了。这坡上的土瘠薄,种一季也收不到多少粮食。儿女们为此还专门回来劝说过。可汪宝贵舍不得呀!地方下户四十年了,这些地就跟了自己,无怨无悔地跟着,就像自个儿老伴一样。
儿女们想让两位老人都搬城里去,汪宝贵没去,说住不惯,那么高的楼,地气都沾不到点点。老伴晓得,他是舍不得老房子,舍不得那些庄稼。住在山里头,啥时候想出去走走了,闻闻谷子扬花抽穗时散发出来的清香,摸摸那些壮硕的玉米,都随自个儿的性子。想着这儿,汪宝贵就开口唱了起来:
天上那个星儿哟,排对排哟,我的那个情妹儿嘛下山来!
天上那个星儿排哟对排哟,排哟对排哟,我的那个情妹儿嘛下山来哟!依哟哟嗬哟嗬嘿!
……舍麻啊舍麻子舍,丢麻啊丢麻子丢……
坡上突然响起了和声。那声音清灵婉转,如画眉啼鸣。与他深厚的声音合在一处,一曲《九道拐》被唱得水灵灵湿漉漉,仿佛久旱的大地刚刚下过一场雨。汪宝贵“啧啧”赞叹几声,加快脚步往坡上去。
自家的那块地里,站着好几个人。汪宝贵走近,发现一个都不认识。忙问他们来这里做啥?
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说:“我猜您是汪老爹吧?”没等他回话,又接口说:“肯定错不了,汪老爹可是咱们县的山歌王。”
“山歌王?”其他年轻人都望着她。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嘛!”姑娘有些得意地说,“咱们的山歌可是唱到了北京。”
汪宝贵没想到,這个小年轻的知道得还不少。
那姑娘又说:“我们是扶贫驻村工作组的。前一阵子,大家跑遍了附近的村子,发现这坡上最缺的是水。经过反复商量,准备修个蓄水池,这不让先丈量一下计划占用的地!”
“真要建蓄水池?”
“真的。”
“说嘛,我能做啥?”
“您看看这些地是哪家的?边界在哪儿?还有,我们想请您掌尺。”
“请我?我们头回见面,你们信得过我?”
“是呀。哪会信不过呢?村主任说,汪老爹在这儿生活几十年,最清楚青山村的情况,所以找您准没错。”
“明白了。你们来个人跟我一起牵皮尺。”汪宝贵说干就干。他记得很清楚,这活早在地方下户那年做过。
“老爹,尺子拉得这么紧,别人该有意见了。”
“尺子嘛,拉伸展正好,一松就没准儿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人这辈子就该这样。”
下山后,马尾姑娘找来针线帮汪宝贵把薄袄上的纽扣钉上。没多久,汪宝贵就与这群年轻人成为忘年交。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地里种啥,商讨怎样教小娃娃唱石坪山歌,不知不觉就过去一年多。
坡上的蓄水池里早就蓄满了水,哗哗地滋润着那片曾经干旱过的土地。汪宝贵站在地头,甩开膀子干活,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挖花生的时候,他特地把老伴叫回来帮忙。商量把那群年轻人请来,煮一大锅花生给他们吃。
“汪老爹,花生好好吃哟!还是自己种的东西香!现在蓄水池修好了,储了水,青山村再也不怕天旱了。”
“是呀,还不是靠的你们!这是自家地里产的,我给你们装点,带回去慢慢吃。”
“那称一下嘛!”
“不称,就送给你们。”
“那不行。您不是跟我们说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心里得搁把尺子!”
“这个跟那天是两码事儿。花生都是自家种的,不值钱。”等年轻人都走出他的视线外,汪宝贵才转身往回走,恰好电话响起:“汪老爹,刚才忘了跟您说,《石坪山歌》的歌碟,我放在高桌子上了,记得收捡好哟!下次我们再合唱一曲新的。”
“好!好!”放下电话,汪宝贵打开歌碟,才发现中间夹着两张红色的百元钞票。汪宝贵说,这群孩子!随即又唱了起来:
天上那个星儿哟,排对排哟,县的那个工作组嘛下村来!难舍难丢心中的尺……
(第三届青松杯征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