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错位,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尤其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些青少年在社会和网络的不良诱导下成为“隐形”校园欺凌事件的施暴者,校园内青少年犯罪频发,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决定未来社会的法治水平。学校应在他们幼苗阶段就注入法治的养分,让法治意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本文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汲取当下众多校园法治教育从业者的实践成果,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所积累的经验,阐述校园法治教育工作所需关注的内容,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校园法治教育必须实施的内容
1.普及法律知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要求,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与教育,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熟悉交通规则
伴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交通事故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青少年作为城市早、晚高峰的主要组成人群,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打闹的天性,使得青少年成为交通事故中随意性、不可控性极高的因子。为了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保障交通运输秩序,有必要增强青少年对于交通规则的认识和运用。
3.掌握安全知识
云南4名儿童烧煤取暖中毒身亡的悲剧让人唏嘘,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水、火、电的危害,掌握其使用方法和遇险应急措施,是校园法治教育重要的一课。校园周边是流动摊贩的重要集散地,大量流动摊贩屡禁不止,各种三无食品、垃圾食品成为青少年学生放学后的热门选择。为了避免食品中毒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学校应教育青少年正确区分垃圾食品、三无食品,帮助他们树立不买、不吃危害食品的安全理念。通过专题教学,有效帮助青少年提升安全知识储备,有效防范生活中随处可能发生的危害,并在危害发生时采取快速、正确的救助措施。
4.拒绝“黄赌毒”危害
“黄赌毒”是国家法律明文禁止的三害,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风气都有着极高的危害。青少年群体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更加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拒绝“黄赌毒”的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做到不参与、不纵容、不包庇。用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构筑拒绝“黄赌毒”危害的牢固思想防线。
5.远离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青少年时期是最单纯而美好的,校园更是一座象牙塔。然而,近年来频发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却让这个原本快乐幸福的地方蒙上了一层阴影。本该单纯善良的青少年变身恶魔,而亲近的同学成为被施暴的对象,殴打、扒衣服、吃异物……各种各样的欺凌手段甚至远超想象。学校应该严格落实教育部以及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坚决抵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拒做施暴者、受害者、包庇者,树立健康、科学的社交理念和法律意识。
6.抵制互联网诱惑和侵害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青少年密不可分的伙伴。但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网络公开课、即时讯息等多重教育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间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隐患,沉迷网络游戏、受不良信息诱导、网络传销诈骗等危害青少年的新闻屡见不鲜、触目惊心。因此,加强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提升自我保护、抵制诱惑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校园法治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1.建设校园法治文化
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建设中,學校应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晨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校园文化载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营造校园法治氛围。中小学图书馆、班级图书角要选配符合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普法读物,用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引领熏陶青少年健康成长。
2.开设法治教育课
课程教育是校园实施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配备专职法治教育老师,为青少年开设专业法治课,义务教育阶段要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征,采取活泼有效的形式,有目的、有规划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法治知识,让法治知识成为学生应知必会的常识。有条件的学校要自主开发符合实际的法治教育的校本课程,积极发挥课程教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3.举行法治专题讲座
除去专业法治课程外,学校还应定期邀请法治一线从业专家为同学们进行最专业、最前沿的法律知识普及。学校可设立法治副校长,邀请公检法司等法律专业人士担任,定期为师生举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讲座或法治案例报告会,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培养他们守法、护法的意识,用法律为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保驾护航。
4.建立法治教育基地
这是校园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现有资源,建立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基地,开辟中小学生普法的第二课堂。学校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消防中队、交警支队、戒毒所、少管所,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现身说法、以案说法、模拟法庭、校地共建等方式,开展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普法活动。二是学校要利用活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比赛、法治手抄报比赛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三是社会和学校协同组织,利用禁毒日、法制月等宣传节点,举办“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珍爱生命”“警惕诈骗”为主题的图片展和播放宣传片,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影评等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5.有机运用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是实现法治教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最佳路径。学校的法治教育要探索使用新的传播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网络公开课、法治动画、普法纪录片、法制节目、普法机器人等,立体直观展现法治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新载体。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是教育部打造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线上资源中心和支撑平台,它形式创新、内容丰富,很受全国青少年学生的喜欢,目前访问量已达12亿人次。学校可以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参加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和以宪法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进行形式生动的网络普法教育。
6.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教育的相关主体,四者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才能有效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网络,有效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最专业、最正式、最适合的场所。因此,学校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的纽带,应当在政府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引导下,用专业的方法和措施引导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有效的法治教育。同时,通过日常从事青少年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案例,定期帮助政府、社会和家庭更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动态和理论要点,正确发挥学校的联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校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照用,而是需要学校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不断探讨、创新、研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
相信,随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深度实行与落实,校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会日渐凸显,其内容和形式也会愈加明晰,更加贴合青少年的普法需求。
张志桃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中心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决定未来社会的法治水平。学校应在他们幼苗阶段就注入法治的养分,让法治意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本文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汲取当下众多校园法治教育从业者的实践成果,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所积累的经验,阐述校园法治教育工作所需关注的内容,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校园法治教育必须实施的内容
1.普及法律知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要求,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与教育,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熟悉交通规则
伴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交通事故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青少年作为城市早、晚高峰的主要组成人群,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打闹的天性,使得青少年成为交通事故中随意性、不可控性极高的因子。为了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保障交通运输秩序,有必要增强青少年对于交通规则的认识和运用。
3.掌握安全知识
云南4名儿童烧煤取暖中毒身亡的悲剧让人唏嘘,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水、火、电的危害,掌握其使用方法和遇险应急措施,是校园法治教育重要的一课。校园周边是流动摊贩的重要集散地,大量流动摊贩屡禁不止,各种三无食品、垃圾食品成为青少年学生放学后的热门选择。为了避免食品中毒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学校应教育青少年正确区分垃圾食品、三无食品,帮助他们树立不买、不吃危害食品的安全理念。通过专题教学,有效帮助青少年提升安全知识储备,有效防范生活中随处可能发生的危害,并在危害发生时采取快速、正确的救助措施。
4.拒绝“黄赌毒”危害
“黄赌毒”是国家法律明文禁止的三害,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风气都有着极高的危害。青少年群体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更加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拒绝“黄赌毒”的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做到不参与、不纵容、不包庇。用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构筑拒绝“黄赌毒”危害的牢固思想防线。
5.远离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青少年时期是最单纯而美好的,校园更是一座象牙塔。然而,近年来频发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却让这个原本快乐幸福的地方蒙上了一层阴影。本该单纯善良的青少年变身恶魔,而亲近的同学成为被施暴的对象,殴打、扒衣服、吃异物……各种各样的欺凌手段甚至远超想象。学校应该严格落实教育部以及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坚决抵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拒做施暴者、受害者、包庇者,树立健康、科学的社交理念和法律意识。
6.抵制互联网诱惑和侵害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青少年密不可分的伙伴。但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网络公开课、即时讯息等多重教育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间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隐患,沉迷网络游戏、受不良信息诱导、网络传销诈骗等危害青少年的新闻屡见不鲜、触目惊心。因此,加强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提升自我保护、抵制诱惑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校园法治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1.建设校园法治文化
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建设中,學校应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晨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校园文化载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营造校园法治氛围。中小学图书馆、班级图书角要选配符合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普法读物,用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引领熏陶青少年健康成长。
2.开设法治教育课
课程教育是校园实施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配备专职法治教育老师,为青少年开设专业法治课,义务教育阶段要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征,采取活泼有效的形式,有目的、有规划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法治知识,让法治知识成为学生应知必会的常识。有条件的学校要自主开发符合实际的法治教育的校本课程,积极发挥课程教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3.举行法治专题讲座
除去专业法治课程外,学校还应定期邀请法治一线从业专家为同学们进行最专业、最前沿的法律知识普及。学校可设立法治副校长,邀请公检法司等法律专业人士担任,定期为师生举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讲座或法治案例报告会,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培养他们守法、护法的意识,用法律为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保驾护航。
4.建立法治教育基地
这是校园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现有资源,建立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基地,开辟中小学生普法的第二课堂。学校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消防中队、交警支队、戒毒所、少管所,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现身说法、以案说法、模拟法庭、校地共建等方式,开展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普法活动。二是学校要利用活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比赛、法治手抄报比赛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三是社会和学校协同组织,利用禁毒日、法制月等宣传节点,举办“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珍爱生命”“警惕诈骗”为主题的图片展和播放宣传片,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影评等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5.有机运用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是实现法治教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最佳路径。学校的法治教育要探索使用新的传播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网络公开课、法治动画、普法纪录片、法制节目、普法机器人等,立体直观展现法治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新载体。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是教育部打造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线上资源中心和支撑平台,它形式创新、内容丰富,很受全国青少年学生的喜欢,目前访问量已达12亿人次。学校可以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参加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和以宪法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进行形式生动的网络普法教育。
6.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教育的相关主体,四者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才能有效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网络,有效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最专业、最正式、最适合的场所。因此,学校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的纽带,应当在政府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引导下,用专业的方法和措施引导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有效的法治教育。同时,通过日常从事青少年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案例,定期帮助政府、社会和家庭更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动态和理论要点,正确发挥学校的联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校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照用,而是需要学校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不断探讨、创新、研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
相信,随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深度实行与落实,校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会日渐凸显,其内容和形式也会愈加明晰,更加贴合青少年的普法需求。
张志桃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中心小学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