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和”意指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同”是指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总有不同的教育主体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孩子上学之前,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上学后,学校又成了教育的重要阵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相连,既要合作,也要分工,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
一、家校合作的困境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市区一所高中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经常会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家长都会接触到,有关心孩子成长、愿意与学校进行沟通的家长,也接触到对教育并不关心的家长,也有只关注孩子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人际交往、行为品质、言行举止等的家长,又或者对沟通交流表现比较抗拒的家长。种种状况曾令我不解,但随着时间流逝,自己的角色不断改变,特别是我的孩子上一年级后,我开始以家长的身份与学校进行沟通,这使我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在不断完善,很多家长潜意识里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了学校,而家庭教育所起作用不断被弱化。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在制度上也尚有很多的提升空间。不断弱化的家庭教育及尚需提升的学校制度,暴露了不少教育问题,例如,家长的教育角色意识淡薄、家校合作功利性、家校合作形式单一和内容单薄等,这些问题都在深深影响着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二、家校合作的关键问题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到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两者都提到要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等。从国家层面指导意见的颁布来看,国家非常重视家庭在育人功能上的重要性。随着家长意识的提升、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围绕着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索,摸索出合适的方法,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我认为,在深度开展家校合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建构:
1.开展家校信息共享。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才能对症下药,形成有效的教育。
2.整合家校教育资源。通过整合资源,拓展学校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的立体化教育体系。
3.加强家校教育互补。通过家校的互补,多层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校合作的策略
家庭与学校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构建共同的教育理念,在和而不同中达到观点多样性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观点多样统一的情况下,家长要对学校的工作提供支持,學校也要对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1.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是各承担不同的任务。二者是教育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应在信任与平等中实现优势互补。因此,从制度上保障家庭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就显得很重要。例如,我区某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的制度,保障学生家长在学期初与学期末都能有一次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近距离接触我们的科任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还有,该校还通过印发家校联系卡、建“家长信箱”、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开展定期家访、评选表彰优秀家长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
学校通过推出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提升了家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清晰的顶层设计思路下,学校通过制度明确了家校合作的范围与内容,以及家庭与学校在各个环节中的合作目标,促进了家校合作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2.构建层级家委,借力参与管理
家委会,是学校与广大家长沟通的一道桥梁。很多学校都通过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组织,完善学校家委会管理制度,对家委会的组织性质、选举制度、内设机构、工作职能和运行机制等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层层推选,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学校家委会组建完成。同时,各级家长组织都建立了不定期联系制度和定期商研制度,明确要求班级家长联谊会一月一次碰头会,学校家委会每学期两次例会。通过制度的要求,保障家委会的顺利运作,有效地发挥家委会成员的作用,搭建大的育人格局,促使孩子们成长。
在学校支持下,家长委员会组织广大家长定期开展自我教育,通过交流育儿经验,反思家庭教育行为,掌握家庭教育规律;核心家委会参与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如校服的定制、卫生的管理等等;家委会进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在新媒体的平台里反馈信息,让更多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情况,体会老师的辛勤付出。家委说的话更有说服力,学校要鼓励家委在班级工作中传播正能量,实现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3.丰富交流途径,注重交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的教育责任过多地转移到学校。家长的角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家校合作的空间,这些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中,很多时候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在校的人际交往、行为品质、言行举止等等。同时,学校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会抱怨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或在校的不良表现等负面情况,久而久之,家长对来自学校的沟通产生抗拒心理。当双方都各自带着比较功利的目的去交流的时候,结果自然也是功利的,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着家校双方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可能性。
为了在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心态下进行沟通与交流,我区很多学校使用了多种方式来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构建全方位的沟通平台,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互通。通过校通讯、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学校、家校联欢、学校网站、微信QQ群、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让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充分交流与沟通。
以微信群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老师们会利用微信群布置作业,在微信群创设分享读书成果的乐园,以“经典阅读打卡”等活动鼓励孩子们在家阅读课外书,调动家长资源帮孩子们拍成小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展示,营造出阅读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与家长携手合作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经验的班主任常常利用微信群来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学做真人,充分利用微信群反馈孩子们的在校表现,与家长紧密交流,因材施教,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我是家务小能手”“行动表感恩”“我是节约小能手”“我是小厨神”“存好心,做好事”等主题活动,班主任先指导家长怎样配合开展育人工作,请家长常在微信群里发照片、视频,通过发挥榜样效应、弘扬正能量来影响那些需要转化的孩子,从而让这些孩子有动力律己,有勇气改变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但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并不能有效地完成育人工作。除了开展家校合作的探讨外,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关注社会在育人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构建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促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从而培养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曾美良 广东省广州市新塘镇教学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广州市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广州市高中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一、家校合作的困境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市区一所高中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经常会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家长都会接触到,有关心孩子成长、愿意与学校进行沟通的家长,也接触到对教育并不关心的家长,也有只关注孩子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人际交往、行为品质、言行举止等的家长,又或者对沟通交流表现比较抗拒的家长。种种状况曾令我不解,但随着时间流逝,自己的角色不断改变,特别是我的孩子上一年级后,我开始以家长的身份与学校进行沟通,这使我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在不断完善,很多家长潜意识里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了学校,而家庭教育所起作用不断被弱化。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在制度上也尚有很多的提升空间。不断弱化的家庭教育及尚需提升的学校制度,暴露了不少教育问题,例如,家长的教育角色意识淡薄、家校合作功利性、家校合作形式单一和内容单薄等,这些问题都在深深影响着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二、家校合作的关键问题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到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两者都提到要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等。从国家层面指导意见的颁布来看,国家非常重视家庭在育人功能上的重要性。随着家长意识的提升、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围绕着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索,摸索出合适的方法,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我认为,在深度开展家校合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建构:
1.开展家校信息共享。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才能对症下药,形成有效的教育。
2.整合家校教育资源。通过整合资源,拓展学校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的立体化教育体系。
3.加强家校教育互补。通过家校的互补,多层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校合作的策略
家庭与学校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构建共同的教育理念,在和而不同中达到观点多样性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观点多样统一的情况下,家长要对学校的工作提供支持,學校也要对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1.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是各承担不同的任务。二者是教育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应在信任与平等中实现优势互补。因此,从制度上保障家庭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就显得很重要。例如,我区某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的制度,保障学生家长在学期初与学期末都能有一次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近距离接触我们的科任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还有,该校还通过印发家校联系卡、建“家长信箱”、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开展定期家访、评选表彰优秀家长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
学校通过推出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提升了家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清晰的顶层设计思路下,学校通过制度明确了家校合作的范围与内容,以及家庭与学校在各个环节中的合作目标,促进了家校合作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2.构建层级家委,借力参与管理
家委会,是学校与广大家长沟通的一道桥梁。很多学校都通过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组织,完善学校家委会管理制度,对家委会的组织性质、选举制度、内设机构、工作职能和运行机制等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层层推选,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学校家委会组建完成。同时,各级家长组织都建立了不定期联系制度和定期商研制度,明确要求班级家长联谊会一月一次碰头会,学校家委会每学期两次例会。通过制度的要求,保障家委会的顺利运作,有效地发挥家委会成员的作用,搭建大的育人格局,促使孩子们成长。
在学校支持下,家长委员会组织广大家长定期开展自我教育,通过交流育儿经验,反思家庭教育行为,掌握家庭教育规律;核心家委会参与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如校服的定制、卫生的管理等等;家委会进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在新媒体的平台里反馈信息,让更多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情况,体会老师的辛勤付出。家委说的话更有说服力,学校要鼓励家委在班级工作中传播正能量,实现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3.丰富交流途径,注重交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的教育责任过多地转移到学校。家长的角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家校合作的空间,这些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中,很多时候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在校的人际交往、行为品质、言行举止等等。同时,学校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会抱怨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或在校的不良表现等负面情况,久而久之,家长对来自学校的沟通产生抗拒心理。当双方都各自带着比较功利的目的去交流的时候,结果自然也是功利的,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着家校双方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可能性。
为了在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心态下进行沟通与交流,我区很多学校使用了多种方式来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构建全方位的沟通平台,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互通。通过校通讯、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学校、家校联欢、学校网站、微信QQ群、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让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充分交流与沟通。
以微信群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老师们会利用微信群布置作业,在微信群创设分享读书成果的乐园,以“经典阅读打卡”等活动鼓励孩子们在家阅读课外书,调动家长资源帮孩子们拍成小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展示,营造出阅读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与家长携手合作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经验的班主任常常利用微信群来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学做真人,充分利用微信群反馈孩子们的在校表现,与家长紧密交流,因材施教,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我是家务小能手”“行动表感恩”“我是节约小能手”“我是小厨神”“存好心,做好事”等主题活动,班主任先指导家长怎样配合开展育人工作,请家长常在微信群里发照片、视频,通过发挥榜样效应、弘扬正能量来影响那些需要转化的孩子,从而让这些孩子有动力律己,有勇气改变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但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并不能有效地完成育人工作。除了开展家校合作的探讨外,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关注社会在育人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构建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促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从而培养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曾美良 广东省广州市新塘镇教学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广州市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广州市高中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