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制度的建立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ou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的概念
  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以下简称前科记录消灭)是指因犯罪曾受法院有罪宣告或被判定有罪的未成年人,经本人、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监护人申请,由有关部门作出决定,将其犯罪卷宗材料由相关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予以封存保管,限制对外公开,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的制度。但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应当报告的除外。
  二、建立“前科记录消灭”制度的必要性
  1、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前科是一个人不光彩的历史纪录,永远保留前科会使一个人因为一时的失足,承受一生的惩罚,这对于那些有前科的人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不人道的。美国学者Siegel将其称为“犯罪标签理论”。 这种标签化的影响对未成年人尤为突出,表现在:其一,前科会造成未成年人的权利歧视,未成年人一旦被标有“污点”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升学、就业、劳动等在民事、行政、政治等方面的资格或者权利受到限制或者剥夺。其二前科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未成年人正处于自我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若因一时无知而被贴上“犯罪人” 的永久性标签,一成不变甚至几乎是无法取消的烙印会将犯罪人锁在永远是犯罪人的历史阴影中,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自我放纵,容易滋生“破罐破摔”的心理,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社会新的犯罪隐患。
  2、是保证未成年人发展社会化的首要前提。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都表明,未成年犯罪在主观上都具有动机单纯、随意性大、主观恶性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说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在行为方式上随意性强,只要社会能给其恰当而又有效的教育、挽救措施,未成年犯罪人是能够较容易地“改邪归正”,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加拿大副检察长鲍勃.克卜在其著作《少年犯罪法五》中说:虽然少年罪犯要对他们的非法行为负责,但施加于他们身上的后果却不能像一般法庭对成年犯所施的那样严厉,因此,一个少年罪犯如果已经结束处罚,而且在一定时间内未再犯罪,其档案就得销毁。因为,当他的表现已经证明值得这样做的时候,就应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以保证在“法律上”承认这个少年没有罪了,他就不会因为犯过罪而面临各种的“丧失资格”。而且未成年人在稳定的人格状态形成之前,对新生事物有极强的吸引力,易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其自尊心、独立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越来越强烈地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渴望有一个充分的表现机会。如果因其一时冲动,而终生贴上“犯罪人”的标签,等于切断了其回归社会的路径,迫使其逐渐演变成一个“反社会者”,使今天的未成年罪犯,变成明天的成年犯罪。
  因此,对未成年人实施有条件的前科消灭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三、建立“记录消灭”制度的可行性
  1、国外立法借鉴: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在许多国家的未成年人刑事立法和诉讼程序中都有规定。比较典型的如日本1948年《少年法》第60条规定:“少年犯刑期执行完毕或免予执行,适用有关人格法律的规定,在将来得视为未受过刑罚处分。”澳大利亚《青少年犯罪起诉法》规定,警方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不能保留到其成年之后,18岁后必须销毁,以便使其以无罪记录的身份进入社会,过正常人生活。《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英国的《前科消灭法》也规定了撤销犯罪记录的制度。
  2、国内立法端倪: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于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立法端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决非监管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或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这些条款虽没有明确说未成年人前科可以消灭,但确认了有前科的未成年人在回归社会后,法律地位和人格不应受到歧视的原则,其法律效果已接近前科消灭。
  3、国内实践探索:2003年底,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在全国首开先河,制定了“未成年人前科消灭”试行办法,规定犯罪时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初次犯罪、犯罪情节轻微、被判处管制、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的一至三年考察期内无再违反和犯罪行为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前科消灭”。2008年1月10日,四川省彭州市法院率先制定出台并实施了《“前科消灭”制度实施意见》,并于不公开裁定我国首例未成年犯“前科消灭”案件。2009年3月10日山东省乐陵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失足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2010年8月20日,我县法院也联合县检察院等11家单位出台了《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实施意见》。
  可见,当前在我国建立未成年前科记录消灭制度不论是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经验可借鉴。
  四、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的条件与程序
  1.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的罪质要件
  笔者认为,前科消灭制度仅适用于未成年人出于偶然、过失等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的轻型犯罪,而不应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累犯、惯犯、杀人、强奸、抢劫、放火和爆炸等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以及其他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重刑事犯罪。
  2.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的程序要件
  (1)申请主体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的申请人,可以是犯罪人本人提出,也可以是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如果上述人员未提出申请,其申请人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或者当地民政机构在征得本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其他监护人意见后可以代为申请。
  (2)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应包括申请书、未成年犯罪人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表现情况、户籍证明、判决书、裁定书,若不是本人提出申请的,还应提供申请人与未成年人犯罪人的关系证明等相关材料。申请书应包括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申请人与未成年犯罪人的关系、刑事处罚情况、申请理由等。
  (3)受理机构
  申请一般提交由第一审人民法院审查较为可行,因原审法院掌握未成年人的案情、未成年人个人、家庭等情况,对正确判断是否取消前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以节省司法资源与成本,也使裁决结果更符合社会观念。
  (4)调查核实
  第一审法院应对申请书中所提及的被判刑者的身份、前科情况、申请消灭的事实与理由以及申请人的思想状况、实际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同时,认真听取未成年人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監护人的意见以及学校、单位的意见,以保证决定的客观和正确。
  (5)裁定确认
  法庭经调查核实后认为符合未成年人前科消灭条件的,则裁定消灭该前科。如果认为条件尚不具备,可以决定暂缓裁定,再考察一段时间,但考察期间最多不超过1年。对于消灭前科的裁定,除送达本人外,还应当及时送达其所在学校、工作单位及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等。相关单位在收到法院裁定后,应及时将该未成年犯罪人档案进行封存,实行专门管理以及更加严格的保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阅、复制、摘抄、泄露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不得懈怠,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未成年人前科记录消灭的形式要件
  前科记录消灭的期限,也即时间条件,根据非监禁刑和监禁刑两种情形,可以区分几种情形:非监禁刑中免处的情形,可由法律规定视为没有受过刑事处分;非监禁刑中的其他情形,可在缓刑考验期满或刑罚执行完毕后一年申请取消前科;监禁刑中判处三年以下刑罚的(包括拘役),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二年申请取消前科;监禁刑中判处三—五年刑罚的,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三年申请取消前科。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泰宁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泰宁 354400)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日益突出,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中的一类多发性案件。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笔者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对审查批捕环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逮捕条件的把握与适用,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类型多样化。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对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
期刊
近年来,我院反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立案数有所上升,起诉到法院的案件都作了有罪判决,撤案率、不诉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促进依法行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2月,我院反渎局被高检院评为“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渎职犯罪专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但是,在对近年来办理的渎职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和查找原因时发现,起诉到法院的案件量刑偏轻现象较突出,有些案件甚至判决畸轻,检察机关作为国家
期刊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符合时代潮流,顺应人民心愿,政法机关应当以促进和谐社会建立作为各项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充分履行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研究两者关系的意义  时至今日,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期刊
今年以来,我院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把提高执法公信力作为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四个平台,活跃教育形式,提升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一、建立教育培训平台,打牢干警的思想基础,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和每月一次的“检
期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治理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五”至“五五”普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并列入普法规划。全国各地对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一些
期刊
摘 要: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还很不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不一致、监外罪犯的交付执行存在脱节现象、监外执行的执法标准不统一、社区矫正工作忽视刑罚的惩罚性质、忽视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维护、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检察机关自身建设、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注重
期刊
摘 要:针对如何真正解决未成年人——尤其是危险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笔者引入西方刑法理论中的保安处分制度,着重分析刑法化的保安处分制度能有效解决危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缘由,并结合比较我国目前实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得出结论。  关键词:危险未成年人;预防犯罪;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刑事立法化   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期刊
徇私舞弊类犯罪是常见多发的司法、行政机关职务犯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职务犯罪中滥用权力、触犯刑律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严重地破坏了司法和行政机关的公信力。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近三年来共办理了3起徇私舞弊类案件,罪名分别为徇私枉法罪和徇私舞弊暂予监外执行罪,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如对徇私情节是否应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等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和争议,影响了对该类罪的查办。因徇私
期刊
一、基本案情  日前,经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全国首例利用影响力受贿千万元的大案在该县人民法院开庭。被告人李志强涉嫌利用其河南省南阳市商业银行行长的亲属关系受贿1200万元人民币,成为我国2009年10月16日实施《刑法修正案(七)》以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涉嫌犯罪的第一人。  现年41岁的李志强案发前是深圳市某餐饮公司的总经理。2006年,深圳有所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所为公司)
期刊
长期以来,作为量化检察业务工作的数据载体、评价体系等检察业务考评机制给检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注入了活力,有力推动了检察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检察业务考评机制的构建刚刚开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因此对检察业务考评机制本质特征的把握有待深入研究,还需要一个渐进式地发展过程。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检察机关——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在检察业务量化考评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