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起的展览 他们的梦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o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展如今早已成为美术界人士熟悉无比的作品展现形式,但是如果我们翻开早已泛黄的民国美术史,却也会惊喜地发现,纵然那是一个漂泊动荡的年代,但那里的展览依旧风情万千,丝毫不比今日之大展、特展和巡展之流逊色,更令人感叹的是,这里不仅表现着那一代画者的作品水平,更承载着他们之于国家美术的美好祈愿。
  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在江宁(今南京)拉开了近代中国大型博览会之序幕,亦可视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博览会步入中华大地的基本原点。那一次盛会中,主办者设置了“美术”门类,但所展之物多为陶瓷、织染和手工业产品,原本应当出现的书画却意外地缺席了本次盛会,或许这也是展会“奖劝农工,振兴实业”宗旨带来的后果吧。但无妨,十余年之后,中国的美术界将用他们的宏大行动,开启一段关于展览会的恢弘故事。
  蜂起之展
  1919年晓春之时,由美术画赛会更名而来的苏州美术会在苏州“旧皇宫”举办了一场融洽中西画的美术展览。有论者认为这便是近代中国全国性美术展览的正式开始。虽然,史载这场展览的参展画家均为中国本土画家,但其间之于西洋美术画的强调与尊重却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现象,中西画作同台同场展示,或有冲突之处,但总显得彼此融洽和谐和,这也是此展所提倡的“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的结果。这种大胆的尝试也让日后的中国画家,更多开始关注画展,特别是中西结合的画展的存在价值。
  天马会曾于1919年至1928年间连续在上海举办了九届展览会,所展之作品涵括了中国画、西洋画、折衷画、国粹画和图案画等。这成为了当时美术社团所办展览中数一数二者,高剑父、康有为、俞剑华等名人当时均予以其极高的盛赞。其中的缘由一来是参展规格的要求较高,二来是由于天马会之性质,其肇始于美术展会,又具有强烈的变革理念,故其能够将美术展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语境下办得如此成功。
  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是不得不提的重要展览,中国画学研究会于1920年、1922年、1924年和1926年分别于北京、上海和东京等地举办了由中日两国画家共同参与的美术展览。那是一个中国画家自叹“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年代,社团成员便试图通过海外的力量和思想来扭转中国画的颓势。因此才有了这场累计举办多达四届的画展。《湖社月刊》曾载金城好友渡边晨亩对此展览之评论:“文学美术上中日之握手联欢,不但防止东方固有文化之衰颓,并可挽回世道人心渐趋下。”
  相对于这种规模宏大,影响甚广的美展,地方性社团所办之展览亦是风起云涌,令人叹服。以广东为例,1921年,由留洋画家胡根天等人创设的赤社在今天广州北京路一带举办了广东史上第一个西洋画展,开启了广东画界赏析西洋油画之端倪,也启迪了广东画家应当如何实现艺术之中西合璧。据说,得益于画展的成功,来赤社报名学画的青年学子也迅猛增加了不少。
  近代中国美术社团组织的展览,可谓是千万风情,每个展览都有着自己极其浓郁的个性风格。我们甚至不宜去简单评论他们的优劣与否,因为他们往往承载了不少关于梦想和努力的寄托。
  众人之梦
  为什么要办画展?这不仅是画展诞生的缘由,也是画展在那个年代饱受重视的缘故。这里面,既有表层的客观需要,也带有激情昂扬的理想,但无不涵括着近代中国美术社团及其成员们对于美术发展的追寻意念。
  交流之需要是大量画展存在的首要因素。美术社团大量出现的重要缘由在于对于交流的渴望与需求,换而言之,画展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交流探讨的最佳平台,几乎必然伴随着社团运动而迅猛发展。我们翻寻史料,能够发现一些社团甚至已经设立了定期展览的规定。
  在近代中国的背景之下,画界内部的交流也正在变得多元,他们不再满足于往昔文人骚客的雅聚小酌,因为他们或亲眼,或听闻,展览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的交流变得更具效率和品质,所以,近代美展便成为了大势所趋的一种艺术现象。
  围绕着交流,一些先知的画家看到了中西融合的必要性。虽然当时西洋画在民众之中仍被冷落甚至唾弃,但有识之画者却意识到了由此借鉴和吸收技法的可能性。例如,东方画会虽然存在时间极短,但却用社展的形式,试图带动近代中国画家对于西洋美术的研究,当然他的重任在不久之后便被天马会所接过,并得到了更大的惊人发展。
  阅览近代中国美术社团之成员,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社团发起者、核心者和倡导者往往都是一些兼具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留洋画家。他们在巴黎、东京、伦敦陆续看到了西洋美术的技法之美和组织交流形式的规范系统,便萌生了在中国开社团、办美展之念头。经此努力,才最终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能睹见的近代展览场景。
  刘海粟先生是近代中国美展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他曾作文《为什么要开美术展览会》,其中谈到“为什么要举行美术展览会……美术可以安慰人们的绝望和悲哀,可以挽救人们的堕落。要使群众享受美术,只有到处去举行美术展览会。我们说,坚执着说:美术表现人生,也是为人生而表现。我们表现的目的,并不是供少数人的叹赏为满足,我们希望这混浊而黑暗的社会,因着美术的发达而清澄,而同化于光明之中。”概而言之,美展的公共价值在于开启民智。这也成为了近代美展蓬勃兴起的一个因素,尽管它并不能成为主导近代美展发展的关键原因。
  例如前文谈及的赤社西洋画展,并对青年起到了很好的美育教导作用。让青年能够知晓何谓西洋之美术又何谓东方之艺术,令他们能够具有更为开拓的文化视野,这种愿景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总是有几分幻想,但正是因为乱世中依旧能够存留着这些许的念头,才让后世的中国美术发展存下了希望。
  近代社团的美术展览,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民国的文化符号,标识着那代中国美术人的希望与期许,纵使是梦想遥不可及,但他们仍在默默地努力,试图扭转不利之局面。我想,这是我们在回眸这段展览史时,甚应关注的焦点。
其他文献
我们再不能安于这样妥协的环境中。  我们再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毙。  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我们承认绘画决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死板的形骸的反复,我们要用生命来赤裸裸地表现我们泼辣的精神。  我们以为绘画决不是宗教的奴隶,也不是文学的说明,我们要自由地、综合地构成纯造型的世界。  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的低级的技
期刊
银阙苍苍玉漏迟,年年为尔足愁思。长门怨妾不成寐,团扇美人还赋诗。  团扇因形似圆月、质地轻柔、造型飘逸,极受到女子的喜爱。史书上虽也有男性使用团扇的记载,但使用团扇的仍多为女性,故团扇与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是障日引风、祛暑纳凉的器具之外,更是感时伤怀、寄托情感的常用之物。  中国历史上有着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
期刊
也许,站在国内的名人手札拍卖史上看,此次由钱钟书书信拍卖所导致的纠纷只是一个“特例”。虽然拍卖界、收藏界均普遍认为,不管结局如何,该事件不会对这一领域的收藏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有关法律、道德、文化的思考,包括种种冲突与缺失,却是耐人寻味的。  风波回放  5月中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宣布:6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会。届时,钱钟书
期刊
1920年8月16日下午三点,晨光美术会发起人谈话会假报界联合会举行,次日《申报》载:“公推朱应鹏为主席,汪英宾记录,并由主席演讲该会之宗旨。谓中国今日之美术界,旧的抱秘密主义,新的抱信仰自然主义,两者各趋极端,长此以往,中国美术前途实无希望。吾人有鉴于此,故共同发起此会。其次通过章程,讨论该会之志趣:(1)使美术家晓得发挥性;(2)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意;(3)鼓动社会领会美的兴趣。”  1
期刊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团,幸运地碰上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期刊杂志。社团的主张通过期刊杂志得以弘扬;社员(会员)的作品通过期刊杂志得以进入公众视线;西方的美术理念通过期刊杂志得以散布;留洋画家通过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给古老的美术传统带来革新的思想和技法。我很赞同舒芜先生的观点,他说所谓文坛的“坛”是由大大小小的期刊杂志组成的,失去了期刊杂志也就等于失去阵地。他说蝴蝶鸳鸯派之所以溃不成军地败给了新文化
期刊
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它挥不去的一笔,少了这一笔,便无法称之为那个领域,那个时代。社团之于近代画坛,便是那不可或缺的一笔。  中国近代画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和繁杂,传统没落、西画冲击、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一系列看似负面的影响却促成了一个正面的结局,那就是,从来只是分散在书斋里的画家们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不曾出现过。  因为画社,『濒危』的中国画显现出与乱
期刊
中国文人讲究以文会友,若是多才多艺就更好了,便可以诗会友、以琴会友、以画会友、以字会友……一幅字画的上款既表明了这件作品的来历与归属,或许更能牵出一段不同寻常的情谊。  英雄相惜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志趣、爱好,从他的朋友们身上便可窥之一二。近代中国,因对于书画、文物、收藏的共同兴趣相识、相知的至交不胜枚举。  穆清邈斋主人陆佑申先生世居上海,是知名的鉴藏家,多收藏晚清海上名家书
期刊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百花之王”、“中国四大国花之首”的美称。其枝叶茂密,花型硕大,每逢花期都会成片开放,盛开的花朵雍容华贵,色彩艳丽,作为装饰极富民族特色,历来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被视作富贵的象征。历代以牡丹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层出不穷、千变万化,被广泛运用在建筑、家具、服装、瓷器、首饰等艺术形式中。  传统民俗银饰上牡丹纹样更是屡见不鲜—新娘陪嫁用的花瓶、粉盒上有牡丹;小宝宝出生后
期刊
父亲住医院了,我去看他,他拿给我看一小纸条,上面有四条:泰然处之,坚定信心,配合治疗,还有一条我没记住。我说,您这都老套了像喊口号,不泰然又能如何。我给您四条吧:“九十在手,争取九五,遥望百年,活好当下”。病床是忆旧的温床,尘封往事,哪怕芝麻粒大,也翻腾上来了。父亲说到一个名字“舒宗侨”,一本画报《联合画报》,我格外有兴趣,因为我存有几十本这个画报。我写的东西,父亲不爱看,他叫我学余秋雨写大散文。
期刊
当年齐白石防伪并非全部保密,他有“明”有“暗”,比如“指纹印”,他将自己的指纹押到叶片上,这是暗,而刻成肖形印钤于画上,一目了然,这就是明。  曾经在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绘画展览上看到一幅齐白石的作品,纸本设色,立轴,绘佛手仙桃,名“多福多寿”,构图、笔墨、设色乃至呈现的气韵都一目了然,是齐白石的佳构真迹。此作白石老人钤印四方:起首印钤朱文“悔乌堂”,押角印钤朱文“人长寿”,款印为朱文“白石”,还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