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 君子之交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baishi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人讲究以文会友,若是多才多艺就更好了,便可以诗会友、以琴会友、以画会友、以字会友……一幅字画的上款既表明了这件作品的来历与归属,或许更能牵出一段不同寻常的情谊。
  英雄相惜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志趣、爱好,从他的朋友们身上便可窥之一二。近代中国,因对于书画、文物、收藏的共同兴趣相识、相知的至交不胜枚举。
  穆清邈斋主人陆佑申先生世居上海,是知名的鉴藏家,多收藏晚清海上名家书画精品。其独子陆颂尧为稊园诗词社员,好风雅、喜鉴藏。陆家与吴湖帆交往甚密,其间既有诗词酬唱,吴氏亦常以拿手的字画相赠。吴湖帆亦为世家子弟,其书法带有传统文人世家的独特韵味:源自帖学的扎实根基、规整而从容的笔道布局,尤其那浓浓的书卷气,渗透着儒雅与博学的精气神,大概只有“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可形容。一件作品见证了两个收藏世家的交往。
  吴昌硕是海上大家,受人敬仰,交友广泛。他曾为刘湖涵写过一副篆字对联,深得古意又成自家法度,堪称精品。刘湖涵出身不凡。晚清至民国的湖州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之说,喻指雄踞当地的富商巨贾,其中最富裕的当然是“四象”,据说每户资产均在百万两白银以上,而最富的刘家,家产达2000万两以上,有“江南首富”之称。这刘家的掌门人即是刘湖涵的父亲刘镛。刘湖涵从小生长在大富之家,却没有沉迷于游玩享乐,而是成为近代上海知名的实业家。与此同时,他也极爱收藏,在杭州西湖边筑有“小方壶别墅”,专门收藏书画、古籍、碑帖。吴昌硕赠予他的这副对联,想必当时也该是这别墅中的精品之一。
  书画家的礼尚往来通常都是作品。在吴昌硕的收藏中,也有他人馈赠的墨迹。与刘湖涵家同为“南浔四象”之一的张家出了个奇人张静江。他为人行侠仗义,以自家的丰厚资产支持孙中山革命,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1923年,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晚年脱离政界,改信佛教。张静江不仅为人令世所称道,书法也是不俗。他的字虽然是传统书学教育的体式,且可见根基扎实,但却比一般世家公子多了些许霸气。其笔势开张、用墨浓郁、力透纸背,学得了赵孟的雍容、大气,而又一改赵氏的温润而稍显张扬,显示出作者内心的激情与气度,不愧革命家的风神气魄。
  除却单纯的书画家、收藏家,其实当时几乎所有稍有所成的文人皆雅好字画。蔡元培是知名的教育家,其革新北京大学所倡导的“学术”与“自由”之风影响了当时以至后来的整个中国。他提倡美育,自己亦有极高的审美修养与品位,这从他的作品中便可看出。蔡元培的字是典型的学者书法,厚重、自然,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无尽内力。他写给润章先生李书华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出自宋代理学家程颢的七言律诗《偶成》,表达一种淡定优容、从容不迫的心态。书赠人李书华为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以这样的诗句和墨韵赠予一位科研学者,可谓恰如其分。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是月下旬,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派高鲁接收北京原有国立学校,李书华被邀为襄助接收人之一。后来李书华为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建中国物理学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乱世情谊
  中国近代很多军事家、政治家都喜欢字画收藏,因而也与当时的文人名流相结交,留下了不少佳作佳话。这样的作品诞生之时,是因为作者与上款人确实兴味相投,还是碍于情面,如果没有翔实的史料,似乎很难判定。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作品中不乏佳作,无论是为什么而作,名流之间的赠予之情总还在画里墨间显露出来。
  武葆岑字林青,留日归国,在民国政府中担任要职,与当时顶尖的书画家留有不少互动记录。傅抱石曾为他作山水一幅,用笔用墨极为洒脱,化繁为简的构图中显露出一种潇洒不羁的情致,似乎可从中一窥林青先生的为官为人。而另一幅丰子恺相赠的画作更佐证了这一点,画题“仰不愧于天”出自《孟子》,讲君子之乐,可见林青先生必然是丰子恺眼中的君子,题款中另有“林青先生发此语且身体力行之”,当是时,国家战乱不安,为官为人能做到“仰不愧于天”,可谓君子。如此官员与书画家之间的友情,大概源出异曲同工的君子之心。
  乱世君子难做,却英雄辈出,吴佩孚算是其中之一。他是独镇一方的大军阀,也是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与此同时,他也文武兼备,受传统教育长大,自身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修养,堪称儒将。他在北京、天津时,与当地画家多有交往。齐白石绘咏菊噙香图、陈半丁题红楼梦“咏菊诗”赠予吴佩孚,可谓别有意义。
  军阀政客之中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并不少,黎元洪便是一位,貌似五大三粗,实则文人性情。这从他写给同僚石志泉的一副对联中即可看出。黎元洪一生钟爱书法,对颜真卿尤为用功。其字端厚刚毅、笔力遒劲、外柔内刚,确是好字。黎元洪任大总统时,石志泉任司法次长。
  毛人凤在民国时期领一时风骚,他对于书画家似乎也怀有几分敬意。据传他曾亲往溥儒家中转达宋美龄想要习画的意愿。他过世之后,墓表与墓志铭则皆出自书法大家于右任之手。溥儒此画赠予毛人凤,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背景中,翰墨丹青依然屹立绽放。
  郭沫若向来与政界交往密切,他曾书一联赠熊秉坤:“挥戈返落日,弹铗暎寒星”,何等气魄。更为难得的是,郭氏此字也与诗意相符,力道雄浑,气势纵横,书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实至名归。
  举凡有民国时期书画作品露面时,人们总喜欢探究那背后的点滴往事,百年遗珍,今日面世,是多么令人激动和企盼。在即将举行的2013年中国嘉德20周年大庆春季大拍中,一个汇集了200多件近现代书画的专场将与世人见面。据了解,这些艺术佳构不仅能勾起很多往事,见证历史,而且还是首次在市场上露面,这在当今十分难得。还需一提的是,这个专场将分为“惠风——耕华堂藏近现代书画集珍”、“和畅——耕华堂藏百年墨迹集珍”两部分。
  除了前面文中提到的一些名流交游遗迹,还有很多未提及,譬如张大千泼墨泼彩的才情、魅力;徐悲鸿龙马精神的精致、洒脱;陈之佛《万玉图》的清冽、曼妙;金北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法度、情调;蒋兆和《春耕图》的质朴、真实,以及袁克文红底洒金笺对联的风韵、气度;吴昌硕“少卿先生”手卷的精湛、意义;康有为的纵逸、奇宕;郁达夫的情致、天真;胡适的不羁、才气纵横……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的轨迹,都飘逸着一个人的思绪抑或两个人的情谊。或许只有到了拍场,你才会对耕华堂主人有所了解,体味到惠风和畅。
其他文献
振兴  中国古今书画,擅绝艺林,久为东西人士所推服。自经兵燹,宋、元名迹,仅有存者;即胜国及本朝法书名画,亦毁失过半。海内收藏家珍秘过甚,后学者未易观摩;间有一二流传,勒索重价,辄为海外人所得。古法日湮,俗习竞效,书画一道,遂至每况愈下,良可慨也。上海为交通之地,文人学士,居处往来,以书画专长者颇众。四方求索,深苦烦劳,其有高自标置者,延访无从,遐音终闷,至为缺憾。本会所提倡研究,承接收发为宗旨,
期刊
清末之时,除去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天灾人祸也不断发生,1876年至1878年,北方九省遭遇二百年不遇的旱灾,这场灾难在历史上被称为“丁戊奇荒”,其后也是蝗灾、冰雹、时疫等各种灾难不断,于是民间自发形成了“民捐民办”,即自行组织活动募集经费,并跨地域直接向灾民发放救灾物资。而以“丁戊奇荒”为契机,清末的这种义赈行为在诞生后不久就迅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并且因晚清时期灾荒的频繁发生,其活动也持
期刊
西泠印社拍卖一向在书画方面别具擅场,每季拍卖都有难得一见的佳作推出,颇受藏家和市场认可。据悉,今春西泠拍卖将于7月12日至15日在杭州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举槌,书画部分阵容分外耀眼,尤其是三件出自陈继儒、任伯年和王石谷的佳构十分悦人眼目。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的禊日,耄耋之年的董其昌应他的白首至交陈继儒之请,为陈氏所著《白石樵真稿》作序。在这篇序言中,董其昌将陈继儒
期刊
1918年5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迎来了一位新导师。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他面对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发表演讲,而这第一句话就是:“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面对中国千年画坛发出这振聋发聩的声音,让所有听者为之一震。  这位年轻导师便是徐悲鸿,而让他站在这个讲坛的,则是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1917年12月,在听完陈师曾的演讲后,蔡元培深感传统画学的衰微,遂有创立画
期刊
我们再不能安于这样妥协的环境中。  我们再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毙。  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我们承认绘画决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死板的形骸的反复,我们要用生命来赤裸裸地表现我们泼辣的精神。  我们以为绘画决不是宗教的奴隶,也不是文学的说明,我们要自由地、综合地构成纯造型的世界。  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的低级的技
期刊
银阙苍苍玉漏迟,年年为尔足愁思。长门怨妾不成寐,团扇美人还赋诗。  团扇因形似圆月、质地轻柔、造型飘逸,极受到女子的喜爱。史书上虽也有男性使用团扇的记载,但使用团扇的仍多为女性,故团扇与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是障日引风、祛暑纳凉的器具之外,更是感时伤怀、寄托情感的常用之物。  中国历史上有着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
期刊
也许,站在国内的名人手札拍卖史上看,此次由钱钟书书信拍卖所导致的纠纷只是一个“特例”。虽然拍卖界、收藏界均普遍认为,不管结局如何,该事件不会对这一领域的收藏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有关法律、道德、文化的思考,包括种种冲突与缺失,却是耐人寻味的。  风波回放  5月中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宣布:6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会。届时,钱钟书
期刊
1920年8月16日下午三点,晨光美术会发起人谈话会假报界联合会举行,次日《申报》载:“公推朱应鹏为主席,汪英宾记录,并由主席演讲该会之宗旨。谓中国今日之美术界,旧的抱秘密主义,新的抱信仰自然主义,两者各趋极端,长此以往,中国美术前途实无希望。吾人有鉴于此,故共同发起此会。其次通过章程,讨论该会之志趣:(1)使美术家晓得发挥性;(2)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意;(3)鼓动社会领会美的兴趣。”  1
期刊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团,幸运地碰上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期刊杂志。社团的主张通过期刊杂志得以弘扬;社员(会员)的作品通过期刊杂志得以进入公众视线;西方的美术理念通过期刊杂志得以散布;留洋画家通过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给古老的美术传统带来革新的思想和技法。我很赞同舒芜先生的观点,他说所谓文坛的“坛”是由大大小小的期刊杂志组成的,失去了期刊杂志也就等于失去阵地。他说蝴蝶鸳鸯派之所以溃不成军地败给了新文化
期刊
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它挥不去的一笔,少了这一笔,便无法称之为那个领域,那个时代。社团之于近代画坛,便是那不可或缺的一笔。  中国近代画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和繁杂,传统没落、西画冲击、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一系列看似负面的影响却促成了一个正面的结局,那就是,从来只是分散在书斋里的画家们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不曾出现过。  因为画社,『濒危』的中国画显现出与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