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对话 培养想象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uli8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培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填补“空白”,完型艺术形象
  
  作家在创作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在字里行间留下一定的艺术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探究,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空白。尤其是诗词,由于语言简练、跳跃性大,留下的艺术空白更多。
  在熟读诗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去填补、还原这些空白,创造出新的意象,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更饱满和完整,进而领悟文章的真谛。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勾勒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秋景图。诗人通篇只罗列了十多种抽象的景物,它们的叠加没有把诗歌的全部意蕴表现出来,存留着大量的“空白”,有待读者去想象、填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入手: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小桥流水人家”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肃杀悲凉、安逸闲致)②两种给人感觉错位的景象放在一起,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境?(突出“天涯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感悲愁。)③文章最后才点出“人”,前面却花大量笔墨写景,有何用意?(营造氛围,突出“人在天涯”的“断肠”。)这样,给抽象的画面注入了具体可感的色调,原来干瘪僵硬的意象立刻丰满鲜活起来,作品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呼之即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抓住类似的创作空白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去填补、还原这些空白,理解作品的主旨,复原艺术形象,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激活文字,再现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靠一行行的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没有影视具体直观,给阅读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它给读者进行艺术再造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文字的描述,发挥联想和想象,把一段段抽象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进而理解作品意蕴,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通过语言看生活,穿透文字看社会,进入作品之中,与作家对话,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一段关于声音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用了大量的比喻描摹琵琶女的演奏情景。对于这一段的解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做一些词语修辞的分析,学生是很难理解声音的变幻和蕴含的情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依据文字的描述,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加工,在头脑中还原再现弹奏琵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了鲜活可感的形象。
  这样,作家依靠语言文字创造的艺术形象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得到了再现。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作品意蕴的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品味语言,丰富艺术形象
  
  英国诗人、著名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指出:“含混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肯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思,意味着可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次陈述有多种意义。”
  含混是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也称复义或多义。诗歌语言含蓄、跳跃性大,意象博大而空灵。只要不严重脱离文本,允许有多种个性化的解读,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习惯去理解,构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语言,深入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我国汉代乐府民歌《迢迢牵牛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音律优美,意蕴丰富。其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句,在语言上很值得玩味。“盈盈”和“脉脉”,意象含混朦胧,不同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解读。“盈盈”,可以理解为描摹天河水清浅的样子,也可以理解成形容织女仪态之美好;“脉脉”,可以理解为描摹天河水缓缓流淌的状态,也可以理解成形容牛郎织女脉脉含情、隔河相望的情景。
  这样充满个性化的解读,给人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使文学这片天空变得绚丽多彩,纷呈各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内涵丰富的语言,品其言外之意,悟其韵外之情,理解把握文学作品的丰富涵义,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
  
  四、迁移重组,重塑艺术形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贯彻执行这一教学原则,重视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对话,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新潜能,融会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审美情趣,对作品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构思,或改写,或续写,甚至赋予人物全新的故事情节。
  《诗经》中的《邶风·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却鲜活可感,很受学生青睐。我让他们把这首爱情诗改写成故事,进行一次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要求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扩展情节,重塑“静女”的形象。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响应,演绎出各种版本的现代爱情故事,效果很不错。通过改编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同时也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彰显了个性。
  高中生思维活跃,表現欲望强。还可以让他们改编课本剧,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表演进行再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最近几年来,一部分高考考生已经在尝试故事新编的作文模式,对课文或名著进行改编,表现出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尤其是南京市考生蒋昕捷写的《赤兔之死》,更把故事新编的作文模式推向新高,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引来众多考生纷纷模仿。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契机不胜枚举,我们要充分发掘并加以利用,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思维敏捷,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金岚.简论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OB/OL].天津教研网.
  [3][英]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王志勇.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7).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中国的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诗人们在写作格律诗时,往往要考虑平仄的选择。不合平仄就不是格律诗。我们在读格律诗时,务必在这方面多加留意。如果把某些关键的字读错了,那就不是格律诗了。弄混了诗体,也就谈不上把格律诗特有的韵味读出来了。  读格律诗需要注意几点:其一,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脚,不能押仄声韵。其二,格律诗不能出现三平调。“三平调”是指在五言“仄仄仄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可见解题在数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现就解题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概念教学,确保准确解题  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数学解题感到困难.有些学生,由于对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解得不准确、不透彻、运用自然不会灵活;有些学生则是由于没有领会定义中的关键词句,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出现理解上的混乱或应用上的失误.
徐州公交紧跟党中央步伐,深入贯彻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时刻不忘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公益使命,打造"绿色公交"、"智慧公交"、"优秀公交",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生态徐州"做出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变革趋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亦称“牙买加体系”,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同以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
2000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迅速增长,连续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范围的次贷危机全面影响实体经济,作为产品上游的装备制造业也深受影响,在此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