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常儿童中,确实有各路神仙。”痴迷昆虫的殷然,被研究了几十年虫子的警察称为“螳螂领域的专家”;李莲怡娜虽是个女孩,却能在强手如林的越野摩托比赛男子组里拿名次……他们身上的“少年力量”,在令人艳羡之外,更使人动容。
“超常儿童中,确实有各路神仙。”说这话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早培班班主任张璇。人大附中素有“中国第一高中”的封号,早培班又是人大附中里的优中之优,这里面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自不必多说。
仅从几处侧写就能知道张璇班里的孩子有多强:专长机器人设计的陶启泽,设计出的机器人让波音的飞机结构工程师连声赞叹;专长写机器人程序的张宇晨,日常娱乐就是啃艰深的ROS英文文檔,写的代码让带队老师自愧不如。
陶启泽和张宇晨,是B站(原名为哔哩哔哩,是中国年轻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出品的纪录片《小小少年》第二集的主人公。从这个节目开播的第一秒钟起,就注定会颠覆我们对少年的所有认知。
立题:这,就是天才的世界吗
最早让《小小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是猪肉摊前起舞的芭蕾女孩。
猪肉摊、芭蕾舞,毫不相干的两个意象结合出的奇妙场景,就是云南9岁女孩邬刚云的人生。邬刚云的舞蹈底子让云南大山里的老师瞠目结舌,普通人要学很久的一字马,她看着视频随便一做就会了。而她最常跳舞的地方,就是妈妈的猪肉铺。
连问了几个舞蹈班,没人敢教,后来被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关於看到。关於的评价是:“北舞在全中国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我都没见过这么有天赋的孩子。”
天赋,是《小小少年》首先立下的题。
六集片子里的每个主人公,全都是天赋傍身、特禀异质。第二集里的陶启泽,不仅会做机器人,还玩的一手好折纸,点画功夫更是出神入化。陶启泽机器人团队里还有个男孩,才上初一,已经开始帮父母看标书,和科技公司高管谈赞助。
第三集里,痴迷昆虫的殷然,被研究了几十年虫子的香港老警察称为“螳螂领域的专家”;第四集里,李莲怡娜虽是个女孩,却能在强手如林的越野摩托比赛男子组里拿名次;第五集的国豪,打乒乓球时是准国手级别,换赛道打电竞,依然能拿战队首发;而最后一集的王烁然拥有绝对音感,能根据面前的每个人,即兴弹出一首钢琴曲。
因为天赋,他们提早地与世界发生对话,也因为年少,他们还没被成人的规则污染。处于最勇猛和简单的年纪,他们身上的“少年力量”,在令人艳羡之外,更使人动容。
破题:天才,来自热爱
这部看似在展示天才的片子,最大的价值恰恰在于对天才的破题。用导演孙超的话来说,片中的孩子其实都很普通,身边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有哪些特长。所谓一鸣惊人的“天才相”,并未出现在他们身上。
替代与生俱来的超常体质的,是他们对自己领域超乎寻常的热爱。
拿陶启泽来讲,外人看来他似乎天生无所不能,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不过是因为他投入得更多而已:“我不看手机也不追八卦,把别人看手机的时间全用来做机器人了。”班主任张璇回忆:“陶启泽和张宇晨写的生活随笔,十篇里有八篇是在讲机器人。”孙超的手记中也提到了一个细节:两个孩子其实已经拿到了大学通知书,可以像别的高中毕业生一样去满世界玩了,但他们还是会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这些所谓有天赋的孩子,实际上是在他们的领域里投入了巨量的精力,才让他们看上去是天才。”
其他的少年也是如此。“昆虫专家”殷然并非天生就掌握昆虫知识,用他妈妈的话说,“(除了上课写作业)他从早到晚就只干这一件事。”李莲怡娜为了能补齐女生身体上的短板,在任何训练上,都给自己加到比男生多一倍的量。而当6岁的王烁然上台前开心得喊着“好嗨,好嗨”时,我们能感受到的,正是他对于音乐这件事毫无保留的痴迷和热情。
这些痴迷与热情,正是如今大部分成年人所丢失的。在丧文化流行、佛系大行其道的当下,青年和“准中年”们并不缺乏优渥的生活条件与奋斗所需要的学识,而是缺乏对一件事义无反顾的专注,缺乏抵抗碎片化信息和无意义消费的精神动力。我们再也不能像孩童时那样,为画一幅画彻夜难眠,为练一个球技废寝忘食。《小小少年》里的那些孩子,反而成了我们要学习的老师。
解题:天赋的少年,该如何长大
由破题带来的新问题,是这些拥有天赋的孩子该如何长大?
纪录片的主角虽然是孩子,但始终埋藏着一条暗线,就是他们的父母。殷然的爸爸妈妈是典型的“别人家父母”,殷然喜欢上山抓虫子,他们就每周末都陪着一起进山,殷然把家里堆满了虫子,他们就跟着一起研究。有一段时间殷然喜欢挖掘机,妈妈就陪着儿子蹲在路边,看了整整3个小时挖掘机。
面对镜头,殷然妈妈说:“我们大人总在想这事有没有用,到底有没有用我不确切知道,但我和殷然只是享受了那一刻。”
不要以为殷然的父母会因此放松对他学业的督促。在找虫子的空当,妈妈总会抽时间让殷然背诵学过的古文,监督作业完成情况,让殷然懂得先把该做的事做完再去玩。她甚至会把上山找虫作为教育的机会:一只壁虎被一条蛇盯上,我们该不该帮壁虎?这是一个无关对错,只关乎当下个人选择的哲学命题。
李莲怡娜的爸爸明白女儿未来的路都要靠自己走,所以尽管不舍,还是退出了女儿摩托教练的身份转为后勤,给她更大的空间。国豪的爸爸原本不理解儿子从乒乓球转行打电竞,后来却亲自到场助阵,帮儿子完成“以父之名”的逆转。这一退一进之间,其实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作出的不同选择。
面对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到底该如何守护他们的热爱,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办法。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环。00后的父母大多是70末和80后,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本身就具备了比老一代人更开阔的眼界和更灵活的思维,不会困囿于“父父子子”的威权思维。对于如何平衡喜好和学业、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而与之相配的,就是一整套只属于这代人的教育理念。
(《中国新闻周刊》2021.4.18)
“超常儿童中,确实有各路神仙。”说这话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早培班班主任张璇。人大附中素有“中国第一高中”的封号,早培班又是人大附中里的优中之优,这里面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自不必多说。
仅从几处侧写就能知道张璇班里的孩子有多强:专长机器人设计的陶启泽,设计出的机器人让波音的飞机结构工程师连声赞叹;专长写机器人程序的张宇晨,日常娱乐就是啃艰深的ROS英文文檔,写的代码让带队老师自愧不如。
陶启泽和张宇晨,是B站(原名为哔哩哔哩,是中国年轻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出品的纪录片《小小少年》第二集的主人公。从这个节目开播的第一秒钟起,就注定会颠覆我们对少年的所有认知。
立题:这,就是天才的世界吗
最早让《小小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是猪肉摊前起舞的芭蕾女孩。
猪肉摊、芭蕾舞,毫不相干的两个意象结合出的奇妙场景,就是云南9岁女孩邬刚云的人生。邬刚云的舞蹈底子让云南大山里的老师瞠目结舌,普通人要学很久的一字马,她看着视频随便一做就会了。而她最常跳舞的地方,就是妈妈的猪肉铺。
连问了几个舞蹈班,没人敢教,后来被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关於看到。关於的评价是:“北舞在全中国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我都没见过这么有天赋的孩子。”
天赋,是《小小少年》首先立下的题。
六集片子里的每个主人公,全都是天赋傍身、特禀异质。第二集里的陶启泽,不仅会做机器人,还玩的一手好折纸,点画功夫更是出神入化。陶启泽机器人团队里还有个男孩,才上初一,已经开始帮父母看标书,和科技公司高管谈赞助。
第三集里,痴迷昆虫的殷然,被研究了几十年虫子的香港老警察称为“螳螂领域的专家”;第四集里,李莲怡娜虽是个女孩,却能在强手如林的越野摩托比赛男子组里拿名次;第五集的国豪,打乒乓球时是准国手级别,换赛道打电竞,依然能拿战队首发;而最后一集的王烁然拥有绝对音感,能根据面前的每个人,即兴弹出一首钢琴曲。
因为天赋,他们提早地与世界发生对话,也因为年少,他们还没被成人的规则污染。处于最勇猛和简单的年纪,他们身上的“少年力量”,在令人艳羡之外,更使人动容。
破题:天才,来自热爱
这部看似在展示天才的片子,最大的价值恰恰在于对天才的破题。用导演孙超的话来说,片中的孩子其实都很普通,身边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有哪些特长。所谓一鸣惊人的“天才相”,并未出现在他们身上。
替代与生俱来的超常体质的,是他们对自己领域超乎寻常的热爱。
拿陶启泽来讲,外人看来他似乎天生无所不能,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不过是因为他投入得更多而已:“我不看手机也不追八卦,把别人看手机的时间全用来做机器人了。”班主任张璇回忆:“陶启泽和张宇晨写的生活随笔,十篇里有八篇是在讲机器人。”孙超的手记中也提到了一个细节:两个孩子其实已经拿到了大学通知书,可以像别的高中毕业生一样去满世界玩了,但他们还是会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这些所谓有天赋的孩子,实际上是在他们的领域里投入了巨量的精力,才让他们看上去是天才。”
其他的少年也是如此。“昆虫专家”殷然并非天生就掌握昆虫知识,用他妈妈的话说,“(除了上课写作业)他从早到晚就只干这一件事。”李莲怡娜为了能补齐女生身体上的短板,在任何训练上,都给自己加到比男生多一倍的量。而当6岁的王烁然上台前开心得喊着“好嗨,好嗨”时,我们能感受到的,正是他对于音乐这件事毫无保留的痴迷和热情。
这些痴迷与热情,正是如今大部分成年人所丢失的。在丧文化流行、佛系大行其道的当下,青年和“准中年”们并不缺乏优渥的生活条件与奋斗所需要的学识,而是缺乏对一件事义无反顾的专注,缺乏抵抗碎片化信息和无意义消费的精神动力。我们再也不能像孩童时那样,为画一幅画彻夜难眠,为练一个球技废寝忘食。《小小少年》里的那些孩子,反而成了我们要学习的老师。
解题:天赋的少年,该如何长大
由破题带来的新问题,是这些拥有天赋的孩子该如何长大?
纪录片的主角虽然是孩子,但始终埋藏着一条暗线,就是他们的父母。殷然的爸爸妈妈是典型的“别人家父母”,殷然喜欢上山抓虫子,他们就每周末都陪着一起进山,殷然把家里堆满了虫子,他们就跟着一起研究。有一段时间殷然喜欢挖掘机,妈妈就陪着儿子蹲在路边,看了整整3个小时挖掘机。
面对镜头,殷然妈妈说:“我们大人总在想这事有没有用,到底有没有用我不确切知道,但我和殷然只是享受了那一刻。”
不要以为殷然的父母会因此放松对他学业的督促。在找虫子的空当,妈妈总会抽时间让殷然背诵学过的古文,监督作业完成情况,让殷然懂得先把该做的事做完再去玩。她甚至会把上山找虫作为教育的机会:一只壁虎被一条蛇盯上,我们该不该帮壁虎?这是一个无关对错,只关乎当下个人选择的哲学命题。
李莲怡娜的爸爸明白女儿未来的路都要靠自己走,所以尽管不舍,还是退出了女儿摩托教练的身份转为后勤,给她更大的空间。国豪的爸爸原本不理解儿子从乒乓球转行打电竞,后来却亲自到场助阵,帮儿子完成“以父之名”的逆转。这一退一进之间,其实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作出的不同选择。
面对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到底该如何守护他们的热爱,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办法。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环。00后的父母大多是70末和80后,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本身就具备了比老一代人更开阔的眼界和更灵活的思维,不会困囿于“父父子子”的威权思维。对于如何平衡喜好和学业、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而与之相配的,就是一整套只属于这代人的教育理念。
(《中国新闻周刊》20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