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难,难在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难在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指导无力,难在学生体会不到习作的快乐,没有动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着从习作内容、习作批改、习作动力三方面入手,对有效习作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习作 内容 批改 动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遭遇了冰山,触摸不到温暖绚烂的春天。我尝试着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习作内容——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深谙这一点,因此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地阅读优秀文集、经典著作,并进行阅读记录。但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难以有质的提升,在孩子们的眼里,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就像中间隔了一座大山,怎么也不能融会贯通。
如何找到一条能贯通阅读和写作的出路呢?我尝试着运用“视写”和“听写”两种方法。
所谓的“视写”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文字写下来。而“听写”则是让学生在聆听一篇文章后随即在作文本上写下来。一个是看后写,一个是听后写,实则是相似的。
这里的“写”,并不等同于背诵课文、抄写词语后“复制式”地写,提倡的是一种融进“自我解读式”的写,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语言。对不同习作水平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写成的文章中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内容多即可得较高的分数,基础相对较弱者若能把内容较为流畅地叙写下来即算达到要求,同样可以得高分。
这种听起来像是“歪门邪派”的招数试用了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操作的关键是“视”“听”内容的选择,选取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最好是孩子们共同经历过的,或是大家较为关注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如学校举办的活动,看病吃药的经历,遭遇的委屈和误解,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游戏等等。这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时常去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动向和思想动态,对“视”“听”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以便随时取用,有时甚至需要自己亲自动笔创作“下水文”,为学生编织联结习作和生活的纽带。
因为范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会不自主地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与之发生对接,产生思考,进而产生自身独特的言语系统,通过笔尖得以倾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些平时积累的妙词佳句,语文课上习得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得以在“视写”和“听写”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也不是不知道这些妙词佳句、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的好,只是苦于不会用,没地方用,现在有了范文的引领,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若此时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如教师在批阅时注以“这个过渡句很好地连接了上下文”“这个总分总的段落让表达更有条理”“这个比喻句用得真贴切”“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严谨”“这个词语很好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等批语时,学生就会惊讶曾经只知其有不知其用的知识竟也可以运用自如,这份体验对于视习作为畏途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至此,阅读和习作的出路便已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有效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视写”和“听写”就像那放胆梳柳的春风,瞒人润花的夜雨,悄悄地在我们的习作园地上点缀上袅娜多姿的万千翠柳,竞相吐蕊的芬芳花朵。
二、习作批改——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常规的习作批改方式是学生上交习作,教师批阅。但往往一次习作批改下来,耗时耗力不说,学生也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了习作的激情,失去了期待,而这种激情和期待若不能加以保持,最后的作文讲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解决?不妨采用如下方法一试。
当学生习作上交后,教师可在每堂课开始之前抽取三分钟时间读学生的一篇习作,不读整篇,只读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可以选择开头、结尾,可以选择正文中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然后根据当次的习作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议,可以是教师评,可以是学生评,也可以是文章的小作者谈写作感受、学习优点,以弥补缺憾。
这样的方法有以下好处,一是学生永远不知道老师会选择谁的文章进行阅读讲评,所以会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二是因为讲评的内容是学生刚刚完成的习作,字字句句记忆犹新,讲评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习作和被评议者的文章进行比较,思考哪些地方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可以怎么修改等。这个过程相当于你在烹制一盘刚从菜园里采摘的小青菜,出锅时的味道必定鲜美无比;三是每天都有当次习作的讲评,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不至于到正式讲评时连自己写了什么内容都记不起来了;四是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为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打下了基础,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正所谓:“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习作批改就要像这样时时下那么三点两点“雨”,让那些将开未开的“花骨朵儿”时时处于润泽的状态,那么收获的将是一整个“到处十枝九枝花”的烂漫春天。
三、习作动力——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作家尚爱兰在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时,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所有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习作上,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研究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回忆当初最激动人心的欣喜时总无法跳过“发表”或“获奖”那段经历。发表,意味着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进行公众言说的权利,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
这种“发表”的快乐和荣耀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年365天,有近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班级里的,班级是他们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生活区域,我们若能在班级里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发表”的平台,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每次单元习作结束,我会出版一期《班级优秀作文集》,每一期发表约三分之一学生的习作,以期给学生注入写作的强心剂。但因冠以“优秀”的名号,所以时间一长这本集子成了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属”,对于大部分习作能力平平的学生来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座高山,慢慢地便失去了面向全体的初衷。因此我把集子的版块进行了划分,“初出茅庐”——以习作水平中等以下的学生为主,“崭露头角”——以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为主,“生花妙笔”——以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的平台,都有发表的机会,同时规定若能被高一级别的版块录用便可获得样刊一本,若能连续发表作文三次便可拥有个人专版一次。期末的时候在所有刊登的习作中评选出“最具潜力奖”“最具创意奖”“最具文采奖”“最具幽默奖”等奖项,奖项从设置到评比,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对有争议的文章要通过语言或文字来阐述自己的推荐理由。同时我还会把其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到市里的教育窗口报刊——《教育专刊》发表,当稿费通知单送达孩子们手里的那一刻,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那装帧朴素的小集子。就这样,一次次的,分层次、有激励的“发表”,为孩子们的写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春天从来就不缺乏绿色,有早春淡淡的萌动之绿,有仲春油光的脆嫩之绿,有暮春浓郁的滴翠之绿。孩子们不同层次的习作正如那或深或浅的绿色,投映在发表的“绿波”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个体言说的话语权,那时你也许就会感叹: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视写”和“听写”让学生有米下锅,打通了阅读和习作的通道,课前三分钟让习作批改更高效,习作展示让每个学生拥有公众话语权,体会到了习作的快乐。改变的也许只是一个小点,但孩子们的作文就会前进一小步。积今日之少,成明日之多。我想,只要还有思考和探索,前行的道路上就会有鲜花可采,有风景可赏,有甘霖可沐,习作教学的“春天”也就触手可及了。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习作 内容 批改 动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遭遇了冰山,触摸不到温暖绚烂的春天。我尝试着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习作内容——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深谙这一点,因此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地阅读优秀文集、经典著作,并进行阅读记录。但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难以有质的提升,在孩子们的眼里,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就像中间隔了一座大山,怎么也不能融会贯通。
如何找到一条能贯通阅读和写作的出路呢?我尝试着运用“视写”和“听写”两种方法。
所谓的“视写”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文字写下来。而“听写”则是让学生在聆听一篇文章后随即在作文本上写下来。一个是看后写,一个是听后写,实则是相似的。
这里的“写”,并不等同于背诵课文、抄写词语后“复制式”地写,提倡的是一种融进“自我解读式”的写,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语言。对不同习作水平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写成的文章中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内容多即可得较高的分数,基础相对较弱者若能把内容较为流畅地叙写下来即算达到要求,同样可以得高分。
这种听起来像是“歪门邪派”的招数试用了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操作的关键是“视”“听”内容的选择,选取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最好是孩子们共同经历过的,或是大家较为关注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如学校举办的活动,看病吃药的经历,遭遇的委屈和误解,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游戏等等。这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时常去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动向和思想动态,对“视”“听”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以便随时取用,有时甚至需要自己亲自动笔创作“下水文”,为学生编织联结习作和生活的纽带。
因为范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会不自主地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与之发生对接,产生思考,进而产生自身独特的言语系统,通过笔尖得以倾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些平时积累的妙词佳句,语文课上习得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得以在“视写”和“听写”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也不是不知道这些妙词佳句、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的好,只是苦于不会用,没地方用,现在有了范文的引领,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若此时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如教师在批阅时注以“这个过渡句很好地连接了上下文”“这个总分总的段落让表达更有条理”“这个比喻句用得真贴切”“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严谨”“这个词语很好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等批语时,学生就会惊讶曾经只知其有不知其用的知识竟也可以运用自如,这份体验对于视习作为畏途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至此,阅读和习作的出路便已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有效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视写”和“听写”就像那放胆梳柳的春风,瞒人润花的夜雨,悄悄地在我们的习作园地上点缀上袅娜多姿的万千翠柳,竞相吐蕊的芬芳花朵。
二、习作批改——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常规的习作批改方式是学生上交习作,教师批阅。但往往一次习作批改下来,耗时耗力不说,学生也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了习作的激情,失去了期待,而这种激情和期待若不能加以保持,最后的作文讲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解决?不妨采用如下方法一试。
当学生习作上交后,教师可在每堂课开始之前抽取三分钟时间读学生的一篇习作,不读整篇,只读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可以选择开头、结尾,可以选择正文中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然后根据当次的习作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议,可以是教师评,可以是学生评,也可以是文章的小作者谈写作感受、学习优点,以弥补缺憾。
这样的方法有以下好处,一是学生永远不知道老师会选择谁的文章进行阅读讲评,所以会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二是因为讲评的内容是学生刚刚完成的习作,字字句句记忆犹新,讲评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习作和被评议者的文章进行比较,思考哪些地方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可以怎么修改等。这个过程相当于你在烹制一盘刚从菜园里采摘的小青菜,出锅时的味道必定鲜美无比;三是每天都有当次习作的讲评,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不至于到正式讲评时连自己写了什么内容都记不起来了;四是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为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打下了基础,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正所谓:“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习作批改就要像这样时时下那么三点两点“雨”,让那些将开未开的“花骨朵儿”时时处于润泽的状态,那么收获的将是一整个“到处十枝九枝花”的烂漫春天。
三、习作动力——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作家尚爱兰在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时,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所有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习作上,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研究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回忆当初最激动人心的欣喜时总无法跳过“发表”或“获奖”那段经历。发表,意味着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进行公众言说的权利,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
这种“发表”的快乐和荣耀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年365天,有近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班级里的,班级是他们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生活区域,我们若能在班级里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发表”的平台,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每次单元习作结束,我会出版一期《班级优秀作文集》,每一期发表约三分之一学生的习作,以期给学生注入写作的强心剂。但因冠以“优秀”的名号,所以时间一长这本集子成了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属”,对于大部分习作能力平平的学生来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座高山,慢慢地便失去了面向全体的初衷。因此我把集子的版块进行了划分,“初出茅庐”——以习作水平中等以下的学生为主,“崭露头角”——以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为主,“生花妙笔”——以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的平台,都有发表的机会,同时规定若能被高一级别的版块录用便可获得样刊一本,若能连续发表作文三次便可拥有个人专版一次。期末的时候在所有刊登的习作中评选出“最具潜力奖”“最具创意奖”“最具文采奖”“最具幽默奖”等奖项,奖项从设置到评比,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对有争议的文章要通过语言或文字来阐述自己的推荐理由。同时我还会把其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到市里的教育窗口报刊——《教育专刊》发表,当稿费通知单送达孩子们手里的那一刻,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那装帧朴素的小集子。就这样,一次次的,分层次、有激励的“发表”,为孩子们的写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春天从来就不缺乏绿色,有早春淡淡的萌动之绿,有仲春油光的脆嫩之绿,有暮春浓郁的滴翠之绿。孩子们不同层次的习作正如那或深或浅的绿色,投映在发表的“绿波”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个体言说的话语权,那时你也许就会感叹: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视写”和“听写”让学生有米下锅,打通了阅读和习作的通道,课前三分钟让习作批改更高效,习作展示让每个学生拥有公众话语权,体会到了习作的快乐。改变的也许只是一个小点,但孩子们的作文就会前进一小步。积今日之少,成明日之多。我想,只要还有思考和探索,前行的道路上就会有鲜花可采,有风景可赏,有甘霖可沐,习作教学的“春天”也就触手可及了。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