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擅长画新写意仕女而蜚声画坛的孙光,一反“意在笔先”的构图模式,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与探索,将古典的浪漫和时代精神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体系,从而产生与民族复兴、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喜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从孙光早期创作的《同乐图》、《秋韵图》、《咏荷图》到他后来的《金陵十二钗》、《中国十二花神》,不管是画面布局还是线条色彩,皆以现代艺术最朴实的语言,挖掘着画面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像潺潺溪流般入驻人们的视野与心灵。
一向心气平和、钟情美感的孙光,属于风格多变的扩张型画家。他立足传统根基,面向现代潮流,追求笔墨意趣,不管山水,画花鸟、人物、飞禽走兽,皆有涉猎。 许多画面皆以花鸟为背景,且多用大红大绿色泽点缀,颜色鲜明、轮廓突出,对一人一物没有故意地去精雕细刻,而是充满激情地大笔挥洒,在尽情随意的挥洒中, 寻找那种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感以及对人文历史的幽思之情。
《古画品录》中对美学理论有深刻的概括:“若拘以体物,则规精萃”,而且“究理尽 情”才能实现“气韵生动”。孙光在他的仕女画中,不是过分拘泥于人物的形体,一味地描摹人物外形,而是做到“形似”而已,和诗歌中对“韵”的追求相一致, 所以说孙光的绘画语言是通过仕女的神态来传达画家的某种心情和意绪的。如,他的《归》中,画面上就一个仕女,外加四点淡淡的足印,就已经透露出画家失落与 空寂的情绪。尤其是,他在创作仕女人物时往往回避其五官、四肢等常规肌体的造作,而对其服饰的饰品及性格需要的“附属物”极力铺张,大肆渲染,结果是“峰 峦缺处天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景外之景”、“像外之像”,也许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即,强调通过有限的语言和笔墨,去表现、去把握无际的宇宙本体 和精神,体现一种生命的本质。“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画矣”!他的花鸟作品出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富有生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一种氛围的烘 托,是为人物“出场”准备的序幕。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真正蕴含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兴致、欢快、轻松等,而是对真、善、美等人性品质的歌颂,其情调应该是严肃、认真和热烈,甚至是浪 漫,多情的,它的艺术作用能直接激起读者或观众永远的快感与渴望,以及对这些情感的“净化”或“陶冶”。在传统意义上,喜剧按其性质可分为性格喜剧、命运喜剧、社会喜剧等,但它们三者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独特却又共同体现着喜剧含蕴和完美性趣。
当今画坛派别林立,画法推陈出新。面对当前中国画的绘画语境业已改变的现状,艺术家们该怎样的精神与姿态进行创作?孙光认为,画家应该游走于传统积淀与 现代精神之间,走中西结合之路。因此,他的仕女画大多不惜色彩,巧用大红大绿,一反传统文人画的淡雅及幽远,依照自己的学识、修养与性情给作品定位、定格 于独特的艺术理解与创作中,强调视觉冲击力与抒情度,从而使画面由刻板变鲜活,由单调变丰富,像音乐节 奏一样,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突破了传统平涂式渲染的仕女画旧范式,创立了孙光式新仕女画审美新系统、新语言、新视觉。这便是我们所期待的当代中国画新 语言。从孙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金陵十二钗》和《十二花神》中可以看到,孙光的艺术也是由两极的思考指向:一为传统,一为现代;一为入世,一为出世;一为 放雄博大,一为清雅逸趣。但两者往往是相反,甚至冲突的。但他没有走向极端,而是仍以东方式的“天地合一”,“虚实结合”的中庸哲学思想来把握尺寸。如, 画中牡丹,娇艳富丽,雍容华贵;秋菊的冷傲别致;寒梅的冷艳坚韧;美人蕉的浓艳壮烈;枇杷的神秘静逸;兰花的风雅娴淑;翠竹的挺拔正直;游鱼的空灵鲜活; 小鸟的自由奔放;天鹅的悠闲从容……无不透露着生命的气质。
尽管世界意识形态变幻莫测,但中国文化的高境界仍是追求平淡朴真,如水穿石的 柔性文化是其主流。孙光寄情仕女,远离世尘喧嚣,追求恬雅柔丽的风格,注重笔墨本体语言的流露,注重生命情感与形式语言合一性产生的节奏与韵律,但画家似 乎更倾向于情随意走的自然表达,使人内心总是情不自禁生长出悠悠的古意和戚戚爱怜。
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顶峰。 在这种思想相对开放、物质丰富、歌舞升平的背景下,宫廷与贵族的妇女打扮标准,崇尚体态丰盈、姿势优雅,前额刘海稀疏可见,面容饱满,眉如新月,樱桃小 嘴,梳有高髻,并向两边和后面下垂,整个造型雍容典雅,线条流畅,色彩华美。孙光在保持绘画直观、具象、趣尽天然的形象时,也给画中人物性格上涂抹了一层 失意与放逐的色调。一幅《盛唐游春图》中夕阳下的幽谷、玫瑰色的远峰,岚气流韵,草木惺忪,一群娇鸟共啼花,未觉池塘春草梦:几位郊游而归的盛唐仕女,端 坐马背上窃窃私语,或若有所思,画中冷调暗色下的仕女衣襟、佩玉、马鞍,甚至人物表情都淡然一片,有些迷乱。是这些昔日深藏金屋的宫女贵妇感怀于夕阳残 红,还是不忍重返久居的“樊笼”?那么,这群仕女命运如何?画家并没有明确交待,就连对画面的处理上,也并不完全着意于“形似”,好像信手涂抹,给读者留 下无限的思索与悬念。但她们追求光明、向往自由、渴望幸福的迫切之情,已溢于言表,又给人一种“冬天里的春天”之隐隐召唤和暖意?这才是画家最传神的表 达。从他创作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到《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搂人醉杏花天》,以及《踏花归去马蹄香》、《落日楼头一笛风》、《午阴多处听 潺游》……多少“万绿丛中”隐约浮现一位或几位妙龄娴雅的女子,身着绢纱,飘逸如仙,纯情似出水芙蓉。在缺少人性关注与保护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弱势群体的仕女,虽然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但她们的追求却渗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血泪反抗传统伦理道德,渴望“出淤泥而不染”,不愿沉沦和失落,进而产生了富有崇高感的喜剧效果。
一幅线条简洁、色泽黯淡的《知音图》,则表现一种迷离而纷乱的景象,画面中的黄色和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内心的压抑与苦闷,两只伏首对视的丹顶鹤, 三、四枝枯瘦的寒梅,使整个画面充满期待与孤寂。净化的线条中积淀着特定的社会内容,代表着鲜活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是一种民族文化 精神的彻悟,具有思辨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成分。同时,这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似乎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达其情性,形 其哀乐”的境界。画家在深深同情不幸女子的同时,也不惜笔墨歌颂人间真、善、美。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反复咏叹仕女、描绘自然、揭示历史,可以说这与他内心深 处渴望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盛世蓝图”,密切相联。带着这种真实与朴素的民族情绪,与一切媚的艺术、俗的艺术唱反调,正是画家难能可贵的精神所在。
在当下全球性技术化、媒介化和消费化的当代视觉 文化中,图像的繁复和视觉类型的同质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远,对物象背后意义的漠视,导致了人的单面性。但 书画艺术超越了对物象的模拟关系,努力使我们从自然和历史获得全新形象体验,用自身的情感去体味大自然“万物有灵”的意境,揭示物象背后的生命和意义,从 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画家孙光面对五花八门的图像爆炸性繁殖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大众消费趋势,不但没有被冲昏头脑,而且在创作上保持着更加严谨的 态度,发出超人的力量,为以“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为特征的中国书画艺术开拓新的气象。作为身处现代社会之中的审美主体——画家孙光,其审美期望不可 避免地包含着对审美理想的重建,即:对个人艺术面貌的竭力变革。
就孙光的仕女系列而言,其审美趋向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渴望审美主体 的自由和弘扬个体生命的非理性意识,艺术家要表现自由,就要有突破,因主体差异的普遍性,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也由面对全体观众雅俗共赏型转向面对一部分观 众的百花齐放型;二、追求个性表达,渲染社会人生的喜剧性色彩;三、侧重于手法创新,探索世界万物的形而上意义等。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总 是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品格情操、思想观念、学识才华、审美趣味融进对世界、历史、社会、现实的独特感悟,体现在艺术创 作中。孙光笔下的仕女题材,是对远逝的汉唐遗韵的近思,是现代人对古代文明的追问。他将目光穿过时空隧道,投射在汉唐仕女身上,使传统有了转换,古典有了 鲜活,充满了精神张力与人文关怀。不惜长年呕心沥血地对以汉唐文化为特色的 仕女艺术一再弘扬与挖掘,从社会学角度来思考,其目的不能不归结于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潜意识中对民族复兴的一种曲折表达,对和谐社 会的一种期待和向往。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画家孙光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几千年来为平等、自由、幸福而奋斗不息的弱势群体的呐喊与 颂扬。有人说,这是艺术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所织成的“心画”。如梦如幻的“心画”在画家笔下,得到了喜剧性的升华,将我们现代人的灵魂带入一种意境高远、深含哲理、充满审美体验的全新境界。
孙光的仕女画就是这样产生了高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仕女文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文艺术的博大精深,尽管有些作品还未被更多人接受,但那些充满喜剧意味和浪漫色彩的“抽象符号”,依然会在时代大潮中向世界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那气薄云天的辉煌。
从孙光早期创作的《同乐图》、《秋韵图》、《咏荷图》到他后来的《金陵十二钗》、《中国十二花神》,不管是画面布局还是线条色彩,皆以现代艺术最朴实的语言,挖掘着画面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像潺潺溪流般入驻人们的视野与心灵。
一向心气平和、钟情美感的孙光,属于风格多变的扩张型画家。他立足传统根基,面向现代潮流,追求笔墨意趣,不管山水,画花鸟、人物、飞禽走兽,皆有涉猎。 许多画面皆以花鸟为背景,且多用大红大绿色泽点缀,颜色鲜明、轮廓突出,对一人一物没有故意地去精雕细刻,而是充满激情地大笔挥洒,在尽情随意的挥洒中, 寻找那种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感以及对人文历史的幽思之情。
《古画品录》中对美学理论有深刻的概括:“若拘以体物,则规精萃”,而且“究理尽 情”才能实现“气韵生动”。孙光在他的仕女画中,不是过分拘泥于人物的形体,一味地描摹人物外形,而是做到“形似”而已,和诗歌中对“韵”的追求相一致, 所以说孙光的绘画语言是通过仕女的神态来传达画家的某种心情和意绪的。如,他的《归》中,画面上就一个仕女,外加四点淡淡的足印,就已经透露出画家失落与 空寂的情绪。尤其是,他在创作仕女人物时往往回避其五官、四肢等常规肌体的造作,而对其服饰的饰品及性格需要的“附属物”极力铺张,大肆渲染,结果是“峰 峦缺处天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景外之景”、“像外之像”,也许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即,强调通过有限的语言和笔墨,去表现、去把握无际的宇宙本体 和精神,体现一种生命的本质。“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画矣”!他的花鸟作品出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富有生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一种氛围的烘 托,是为人物“出场”准备的序幕。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真正蕴含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兴致、欢快、轻松等,而是对真、善、美等人性品质的歌颂,其情调应该是严肃、认真和热烈,甚至是浪 漫,多情的,它的艺术作用能直接激起读者或观众永远的快感与渴望,以及对这些情感的“净化”或“陶冶”。在传统意义上,喜剧按其性质可分为性格喜剧、命运喜剧、社会喜剧等,但它们三者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独特却又共同体现着喜剧含蕴和完美性趣。
当今画坛派别林立,画法推陈出新。面对当前中国画的绘画语境业已改变的现状,艺术家们该怎样的精神与姿态进行创作?孙光认为,画家应该游走于传统积淀与 现代精神之间,走中西结合之路。因此,他的仕女画大多不惜色彩,巧用大红大绿,一反传统文人画的淡雅及幽远,依照自己的学识、修养与性情给作品定位、定格 于独特的艺术理解与创作中,强调视觉冲击力与抒情度,从而使画面由刻板变鲜活,由单调变丰富,像音乐节 奏一样,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突破了传统平涂式渲染的仕女画旧范式,创立了孙光式新仕女画审美新系统、新语言、新视觉。这便是我们所期待的当代中国画新 语言。从孙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金陵十二钗》和《十二花神》中可以看到,孙光的艺术也是由两极的思考指向:一为传统,一为现代;一为入世,一为出世;一为 放雄博大,一为清雅逸趣。但两者往往是相反,甚至冲突的。但他没有走向极端,而是仍以东方式的“天地合一”,“虚实结合”的中庸哲学思想来把握尺寸。如, 画中牡丹,娇艳富丽,雍容华贵;秋菊的冷傲别致;寒梅的冷艳坚韧;美人蕉的浓艳壮烈;枇杷的神秘静逸;兰花的风雅娴淑;翠竹的挺拔正直;游鱼的空灵鲜活; 小鸟的自由奔放;天鹅的悠闲从容……无不透露着生命的气质。
尽管世界意识形态变幻莫测,但中国文化的高境界仍是追求平淡朴真,如水穿石的 柔性文化是其主流。孙光寄情仕女,远离世尘喧嚣,追求恬雅柔丽的风格,注重笔墨本体语言的流露,注重生命情感与形式语言合一性产生的节奏与韵律,但画家似 乎更倾向于情随意走的自然表达,使人内心总是情不自禁生长出悠悠的古意和戚戚爱怜。
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顶峰。 在这种思想相对开放、物质丰富、歌舞升平的背景下,宫廷与贵族的妇女打扮标准,崇尚体态丰盈、姿势优雅,前额刘海稀疏可见,面容饱满,眉如新月,樱桃小 嘴,梳有高髻,并向两边和后面下垂,整个造型雍容典雅,线条流畅,色彩华美。孙光在保持绘画直观、具象、趣尽天然的形象时,也给画中人物性格上涂抹了一层 失意与放逐的色调。一幅《盛唐游春图》中夕阳下的幽谷、玫瑰色的远峰,岚气流韵,草木惺忪,一群娇鸟共啼花,未觉池塘春草梦:几位郊游而归的盛唐仕女,端 坐马背上窃窃私语,或若有所思,画中冷调暗色下的仕女衣襟、佩玉、马鞍,甚至人物表情都淡然一片,有些迷乱。是这些昔日深藏金屋的宫女贵妇感怀于夕阳残 红,还是不忍重返久居的“樊笼”?那么,这群仕女命运如何?画家并没有明确交待,就连对画面的处理上,也并不完全着意于“形似”,好像信手涂抹,给读者留 下无限的思索与悬念。但她们追求光明、向往自由、渴望幸福的迫切之情,已溢于言表,又给人一种“冬天里的春天”之隐隐召唤和暖意?这才是画家最传神的表 达。从他创作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到《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搂人醉杏花天》,以及《踏花归去马蹄香》、《落日楼头一笛风》、《午阴多处听 潺游》……多少“万绿丛中”隐约浮现一位或几位妙龄娴雅的女子,身着绢纱,飘逸如仙,纯情似出水芙蓉。在缺少人性关注与保护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弱势群体的仕女,虽然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但她们的追求却渗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血泪反抗传统伦理道德,渴望“出淤泥而不染”,不愿沉沦和失落,进而产生了富有崇高感的喜剧效果。
一幅线条简洁、色泽黯淡的《知音图》,则表现一种迷离而纷乱的景象,画面中的黄色和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内心的压抑与苦闷,两只伏首对视的丹顶鹤, 三、四枝枯瘦的寒梅,使整个画面充满期待与孤寂。净化的线条中积淀着特定的社会内容,代表着鲜活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是一种民族文化 精神的彻悟,具有思辨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成分。同时,这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似乎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达其情性,形 其哀乐”的境界。画家在深深同情不幸女子的同时,也不惜笔墨歌颂人间真、善、美。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反复咏叹仕女、描绘自然、揭示历史,可以说这与他内心深 处渴望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盛世蓝图”,密切相联。带着这种真实与朴素的民族情绪,与一切媚的艺术、俗的艺术唱反调,正是画家难能可贵的精神所在。
在当下全球性技术化、媒介化和消费化的当代视觉 文化中,图像的繁复和视觉类型的同质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远,对物象背后意义的漠视,导致了人的单面性。但 书画艺术超越了对物象的模拟关系,努力使我们从自然和历史获得全新形象体验,用自身的情感去体味大自然“万物有灵”的意境,揭示物象背后的生命和意义,从 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画家孙光面对五花八门的图像爆炸性繁殖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大众消费趋势,不但没有被冲昏头脑,而且在创作上保持着更加严谨的 态度,发出超人的力量,为以“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为特征的中国书画艺术开拓新的气象。作为身处现代社会之中的审美主体——画家孙光,其审美期望不可 避免地包含着对审美理想的重建,即:对个人艺术面貌的竭力变革。
就孙光的仕女系列而言,其审美趋向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渴望审美主体 的自由和弘扬个体生命的非理性意识,艺术家要表现自由,就要有突破,因主体差异的普遍性,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也由面对全体观众雅俗共赏型转向面对一部分观 众的百花齐放型;二、追求个性表达,渲染社会人生的喜剧性色彩;三、侧重于手法创新,探索世界万物的形而上意义等。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总 是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品格情操、思想观念、学识才华、审美趣味融进对世界、历史、社会、现实的独特感悟,体现在艺术创 作中。孙光笔下的仕女题材,是对远逝的汉唐遗韵的近思,是现代人对古代文明的追问。他将目光穿过时空隧道,投射在汉唐仕女身上,使传统有了转换,古典有了 鲜活,充满了精神张力与人文关怀。不惜长年呕心沥血地对以汉唐文化为特色的 仕女艺术一再弘扬与挖掘,从社会学角度来思考,其目的不能不归结于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潜意识中对民族复兴的一种曲折表达,对和谐社 会的一种期待和向往。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画家孙光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几千年来为平等、自由、幸福而奋斗不息的弱势群体的呐喊与 颂扬。有人说,这是艺术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所织成的“心画”。如梦如幻的“心画”在画家笔下,得到了喜剧性的升华,将我们现代人的灵魂带入一种意境高远、深含哲理、充满审美体验的全新境界。
孙光的仕女画就是这样产生了高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仕女文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文艺术的博大精深,尽管有些作品还未被更多人接受,但那些充满喜剧意味和浪漫色彩的“抽象符号”,依然会在时代大潮中向世界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那气薄云天的辉煌。